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93歲老黨員的家國情懷

2020年07月14日08:18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93歲老黨員的家國情懷

清晨4點剛過,崔黃口鎮蘇樓村的健身器材區就迎來了一位運動的老人。無論寒暑,他總是在清晨4點鐘起床,然后到健身區運動,在每種器材上都要堅持做滿300下……這位93歲的老人就是老黨員、老戰士盧紹良。盧紹良一直堅信,要想干成一番事業,先要有好的思想,還得有好的身體,因此,他始終熱愛勞動、勤懇做事、樂於助人。他對人生的意義有三點體會:一是助人為樂,不能自私自利,要為大家著想﹔二是勤快,要邁開腿多做好事﹔三是保持樂觀精神,要心胸開闊。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青春 熱血洒戰場

1927年出生的盧紹良是位“老革命”,1947年,20歲的盧紹良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和同村的40多名年輕人一起參加了解放軍,跟隨部隊征戰南北。70多年后,盧紹良還記得,自己當時在一營二連,擔任過二組長。“有一回追敵人,上級說有25裡路,讓我們快追。”如今,盧紹良依然能回憶起很多當年的細節,“我們有9挺機槍,全響起來了,我也放了兩梭子。”

1950年,盧紹良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一直跟著隊伍,直到1955年,復原回到家鄉。而此時,當年一起入伍的同鄉隻回來了十多人。戰場上,最驚險的時刻,對方打來的子彈打穿了盧紹良的帽子,留下了一道黑印。

回鄉 事事想在先

將青春的熱血和汗水獻給國家的盧紹良,回村后依然牢記黨的使命,對村裡的事總是積極響應、帶頭干。他主動請纓,當起了生產隊長,期間,他不忘共產黨員的操守和信念,保持軍人本色,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帶領村民努力增收。“年年村裡畝產量都比鎮裡其他村高,當時蘇樓村每年交的公糧都是附近幾個村裡最多的。”盧紹良的兒子盧啟山驕傲地說。

“那會兒,‘三爺’身體好,不惜力,干啥都搶在前面。”蘇樓村“一肩挑”盧文榮從小就在村裡長大,她說,盧紹良輩分高,有威望,在村裡被稱為“三爺”,她還記得,當年的“三爺”走在隊列前面,帶著全村青壯年“掰棒子”的場景……

盧紹良在村裡一干就是28年,退休后,還先后擔任了村裡的記工員、出納員、保管員……“三爺干農業技術員那會兒,總用大喇叭在村裡喊,‘該打藥了,該施肥了……’什麼事都替大伙兒想著。”盧文榮說,從那時開始,盧紹良不僅想著干好自己的工作,還想方設法給村裡修路。

修路 一干就是60余載

樓村東頭是筐兒港堤,下雨后,被車一軋路面坑坑窪窪,非常難走。盧紹良說:“有一次我看見一位老人蹬三輪翻了車,我把他扶起來送走后,心裡特別擔心,萬一再有人摔倒怎麼辦?”這件小小的“交通事故”讓盧紹良萌發了為鄉親們修路的想法。當天,他就從家裡拿來土筐,來回運了幾十趟土,墊好了這個坑,這才安心。

這件事情,讓盧紹良養成了低頭走路的習慣。每逢下雨,他都會去村東頭橋上通排水道,村西頭的土路上墊墊土,除了看看哪有坑窪,需要填補,他還在村裡撿起了碎磚爛瓦。這一修,就是60余年。

有一次盧紹良正在埋頭填坑,一位鄰村大爺路過問他:“您墊坑修道,村裡給您多少錢?”盧紹良笑著回答:“白干,不要錢。”

那些年,村裡到處都留下了盧紹良推著獨輪車的身影。有時,是撿來幾塊廢磚,有時,是推著磚土。“那會兒,村西頭就有橋,拐彎的地方被軋的總有坑,他就起早摸黑得填坑去。”盧文榮說,十幾年過去了,老爺子歲數越來越大,考慮到他的身體,家人不讓他出來修路,盧紹良早已養成了4點起床的習慣,用他兒子的話說:“我們起來時,老爺子都修路回來了……”

晚年 捐資助學啟后生

這幾年,村裡的路都硬化了,村頭的橋也鋪了柏油,盧紹良也給自己找到了新的“工作”。每天早上鍛煉結束,盧紹良就開始侍弄自家院子裡的地,水蘿卜、大倭瓜,還有羊角脆……收獲的果蔬,大部分都送給了同村的村民。“有時,我就挨家給送去,或者,誰跟門口過,我就問,吃啥不,吃就拿走……”盧紹良說這話時,笑得特別燦爛。

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重視擁軍優屬工作,盧紹良每年都會收到一些優撫金。為祖國、家鄉奉獻了一輩子,到了晚年,本該享享清福的盧紹良,又將目光投向了正在茁壯成長的孩子們。2018年1月,盧紹良被評為第五屆天津市道德模范。春節后,他就拿著自己的積蓄和優撫金走進了村民家。“啥也沒有教育重要。”認准了這點的盧紹良,給村裡上學的孩子們送去100到1000元不等的助學金,談到初衷,盧紹良說他經常在報紙上看到老黨員資助學生的事跡,他覺得自己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有了一些積蓄,也可以把錢拿出來給村裡的學生們,鼓勵他們好好學習,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老人微笑著說:“我是一名老黨員,始終受黨和政府的關懷,我有責任關心關注孩子們。”“老人平時不舍得給自己花錢,資助孩子們上學卻送出去一萬多元。”盧文榮感慨地說。

今天 心懷家國兩次捐款

總想著捐錢的盧紹良自己還住在老房子裡,不知道住了多少年的炕上,碼著近期的報紙,放著一台老式收音機,灰扑扑的牆面,挂著家人的照片和獎狀,而床上方的木制窗戶,因為用得年頭久了,打開和關閉都很費力。“問了,換窗戶得2000塊錢呢。”盧紹良的口氣裡充滿了舍不得。雖然舍不得花2000元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環境,盧紹良卻在疫情防控期間兩次捐款。“第一次,是我號召的。”盧文榮說,2月份,她在大喇叭裡號召村民捐款,“‘三爺’找到我,詳細問了村裡的防控措施,說起武漢物資緊缺時,他就拿出1000塊錢來,讓我們幫著捐給武漢一線的防疫人員。”

年歲大了的盧紹良喜歡看報紙、聽廣播。一直關注著疫情防控,他第一次捐款不久后又主動找到盧文榮,拿出了10000元現金,“現在是防疫的關鍵時刻,幫我捐給國家吧。”盧紹良說,自己不能像年輕時候那樣再上“戰場”了,但也要為黨和人民盡一份力。

熱愛生活,心懷家國,就是老人的晚年歲月。年紀漸長,最近幾年,盧紹良幾乎沒離開過村子,但他總愛在村頭轉轉。那裡的橋面鋪了柏油,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雖然不再需要墊磚補路,但每逢下雨前,盧紹良總還要拿上農具,去橋上通通排水道,順便再檢查檢查路面。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持做好事,做一輩子好事,就是這位93歲老黨員的初心。

如今老人身體已經不再挺拔,有些耳背,但眼睛不花,思維也清晰。這些年,盧紹良總結出越來越多的養生經:堅持遛彎、按摩胸腹、每天三袋奶……這讓他現在仍然能清晰地講出每一枚紀念章的來歷,聲音裡依舊充滿留戀。(楊雨涵 吳彥 仲夏)

(責編:吳楠、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