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初心,閃耀在脫貧攻堅征程上

——追記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中組部派駐台江縣老屯鄉長灘村原第一書記王小權

李薛霏

2020年07月09日09:47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初心,閃耀在脫貧攻堅征程上

2019年3月,中組部干部三局二處副處長、一級調研員王小權主動請纓,參加中組部派駐台江定點扶貧工作,任老屯鄉黨委副書記、長灘村第一書記。

在苗鄉侗寨,他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按照中央的部署,一身土、兩腳泥,沖鋒在台江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誰也沒有料到,2019年12月26日上午,因公出差從凱裡返回台江縣的途中,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身負重傷,雖經多方全力救治,但因傷勢過重,於四個多月后不幸去世。

噩耗傳來,老屯鄉群眾像失去自己親人一樣悲慟:“這麼好的一個扶貧干部,怎麼說走就走了呢?”大家心中萬般不舍,眼前浮現的,盡是王小權日夜奔走為民辦事的音容笑貌,全是他殫精竭慮助力脫貧的篤行身影。

千裡援黔:一場懷揣初心的征戰

“笑得和藹,說話十分謙和……”第一次見面時,王小權就給時任老屯鄉黨委書記李小鋒留下了深刻印象:“首次見面后沒多久,我們進行了一次深談,他說,‘到這裡挂職是來幫忙不添亂的,你們有什麼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盡力聯系解決。除了搞好幫扶工作,也希望能做些其他事。’”

平實的話語背后,蘊藏著熱切的真摯。在他的辦公桌上,攤開著寫得滿滿當當的扶貧筆記本,興許是離開得倉促,擱在筆記本上的筆,還未來得及蓋上筆帽。筆記本中的一頁上寫著:“發揮優勢,不要用自己的短板與人家的長處去比﹔著眼長遠,要盯著致富、生態、人文、鄉村振興,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調動干部的積極性。”

簡短的文字,表達的不止是想法,更是決心。王小權始終在思考:這個地方到底適合發展什麼產業?經過數月深思熟慮和走村入戶的調研,他對幫扶方向、路徑和措施更加明晰。

“我看到鄉裡有兩個寶貝,一個是生態環境,一個是民族文化。這都是發展文化旅游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寶貴資源。”王小權想到做到,鉚足了勁、下足了力,沖在頭陣、干在一線。

長灘村文旅基礎設施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制約著當地更優發展。他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決意改變。

村裡的水管用了8年之久,多數變得老化,時有漏水。鄉裡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但苦於資金缺乏。“小權書記來了后,協調到改造資金,又實地踩點,全程跟蹤和督促改造項目實施。在他的親力親為下,村裡的用水管網已全部改造一新。”老屯鄉副鄉長吳曉浪深情回憶道。

“為了改廁,他穿著一身迷彩服,提著一對桶,和村民一起把廁所裡的糞便挑出來。我們本地的一些干部,未必能做到這樣,他一個從北京來的第一書記卻能這樣做,實在讓人肅然起敬!”老屯鄉黨建辦副主任蔡曉龍記憶猶新。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光靠自身苦干不夠,還得因勢利導、借助外力。王小權不辭辛勞,數次登門拜訪文旅專家,請他們為長灘進行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的初步文本已經出來,只是他已看不到具體實施的情景了。”老屯鄉鄉長何世彪黯然神傷。

王小權還積極推介長灘村,努力爭取全國公益示范夏令營落戶,來自全國100多名中小學生在長灘開展為期5天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與戶外運動。在他推動下,長灘村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有力地帶動村裡農戶創收增收。2019年,長灘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930元,比2018年增加了1932元。

王小權格外注重引入市場主體參與長灘村建設。“小權書記多次向我們推介台江縣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多次上門溝通,讓我們下決心來這裡投資。”湖北當代教育集團總裁李巍回憶。經過多次洽談,雙方已決定在長灘、皆蒿、岑邦一帶進行文旅項目合作。

除文旅融合項目,王小權還不忘在助民增收脫貧的產業上做實功、下苦功。

皆蒿村發展了57萬棒的食用菌,為打通產銷渠道,王小權多次到湖南等地對接市場。“我們現在的銷路更廣,賣的價錢也比以前更高了。”皆蒿村三組村民吳通貴滿懷感激:“小權書記對人好。我患有殘疾,他常來看望我。把我安置在產業基地採菌子,一天下來,有80元的收入。”

人民在心:一曲魚水相依的為民贊歌

王小權曾說:“此次到老屯鄉挂職,對基層有了更深的了解,總想盡全力做些事。”因為看到基層的不易,他將“不含糊”的韌勁,用在了全心為民解憂紓困上。

皆蒿村四組歷來無橋,被巴拉河阻隔在村寨一角。每到汛期,河水高漲,村民外出很不方便。

“村裡的小學在河對面,上學的孩子早晚得過河兩次,枯水期還好,一到汛期,就算有船,對孩子們來說,也十分危險。”寨中長者、皆蒿村四組老組長龍光珍道出心中的擔憂。

“建橋的事,我們之前已經在做。由於資金缺口較大,只是把橋墩立了起來。小權書記來了后,見橋沒完全建好,立馬想方設法協調資金,將橋面鋪了起來,這橋才算真正成了。”皆蒿村黨總支部書記劉躍軍感慨回憶。

如今,這座嶄新的大橋,建立在距皆蒿村四組近1公裡遠的巴拉河上游。

有了橋,往組裡的路還需要拉通。“為了這條路,小權書記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爭取大家支持。為打消村民顧慮,他租來挖掘機,做修路前期准備。又向村民保証,一定協調到資金把路修好。”劉躍軍說,“小權書記都這樣做了,誰還能不同意?那些被佔田土的人家,更是二話不說把田土讓了出來。”

皆蒿村200多畝耕地,由於溝渠年久失修,沒法引水灌溉。王小權了解到情況,想著法幫助解決,為村裡建起全新的灌溉管網系統。

如今的皆蒿村,組連著路,路連著橋,橋連著人,水更澆灌著干部群眾的心田。

“這樣為老百姓著想辦事的干部,誰能不記得他的好?”龍光珍念叨起王小權,老淚縱橫。

英魂期望:一條鋪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作為組工干部,王小權十分重視基層黨建工作,調研全縣基層黨組織發展情況,成了他的必修課。走訪老黨員、慰問困難黨員、督促后進黨員,整治后進黨支部,發揮好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各村黨支部活動室裡,處處留下了王小權的身影。

“小權書記對基層黨建工作十分熟悉,工作務實,對我們幫助很大。他還時常叮囑我養好身體,多帶帶年輕人。”追憶起王小權生前的點點滴滴,因病退居二線的長灘村老支書李平洲心緒難平,“他常和我說起,村裡的文旅項目建起來后,一定會大變樣。”

“出事之前,小權書記還在和我們聯系,安排交流事宜。如果他不出意外,我們很快就要考察確定的項目方案。”回憶起那天的情形,李巍扼腕不已,“他一心打造教育扶貧的實踐基地,造福苗鄉侗寨學子。他的投入讓我們敬佩,他的認真精神令人感動。我們要全力完成他的未竟事業,造福苗鄉人民。”

李小鋒的心情同樣悲痛:“那天上午,我還接到小權書記打來的電話,說他已經在回台江的路上了,想和我中午再碰碰頭,把和有關企業合作的項目協議書再理一理,爭取盡快落實。”

“沒想到通完話才2個小時,他就遭遇車禍重傷。實在無法想到,這竟是我與他的最后一通電話。”說到這,李小鋒哽咽難止:“小權書記的事情不能多講,講多了忍不住流淚。”

老屯鄉的干部群眾,萬分不舍王小權就這樣離開。

劉躍軍的微信上,依然保留著他與王小權的聊天記錄:

“小權書記,路已經修進寨了。”

“太好了,那2萬元下來了嗎?”

“還差3萬元左右。”

“放心修吧,我來想辦法!”

看著這些聊天記錄,劉躍軍心情沉痛,將聊天記錄一張張截圖下來,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

苗嶺青翠欲滴,清水江潺潺流淌。王小權雖然永遠離開了這方熱愛的水土,但他勇擔使命的赤誠、為民奉獻的初心,將一直閃耀在台江人民脫貧攻堅的征程上。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