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傳染病科文職護士趙春光——

邁向未來 春光無限

2020年07月08日09:22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邁向未來 春光無限

圖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在火神山醫院救治患者。本報記者 范顯海攝

圖②:2019年,國慶閱兵訓練期間,趙春光在訓練基地文職人員方隊宿舍樓下留影。武一鳴攝

圖③:2020年4月14日是趙春光在武漢抗疫前線的第81天,這一天,他專門穿上自己繪制的防護服。張 穎攝

在抗疫一線,他寫下第五封入黨申請書

有一絲緊張,又有一絲期待,他整理好衣襟,佩戴上锃亮的黨徽,坐進會議室裡。

這是黨齡才3個月的趙春光,第一次以黨員身份參加黨組織生活。此時,距離他從武漢抗疫歸來剛剛28天。

耳畔,是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傳染病科主任連建奇的聲音,他正在傳達上級抗疫有關精神。思緒翻涌,趙春光腦海中再一次回憶起在武漢抗疫的日日夜夜。

“我是黨員,我先上!”這句話,是趙春光在抗疫一線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最危險的“紅區”裡,他看到最多的,是黨員沖鋒在前的身影。

趙春光記得,從醫院出發前,留守西安的連建奇主任白頭發還沒有那麼多。時隔一周,再從電視新聞裡看到54歲的連主任,他已經滿頭灰白。一問才知道,他是每天吃著降壓藥堅持守在西安抗疫一線。

趙春光又想起另一個人的背影——為了保護缺乏防疫經驗的年輕隊員,仲月霞主任帶著黨員骨干第一批進入“紅區”。

望著背影單薄的仲主任推開“紅區”的病房門,趙春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暗下決心,也要成為他們那樣勇於擔當的人。

災難之下,再堅強的人也會有脆弱的一面。抵達武漢初期,防護物資供應不上,仲月霞一度很焦慮。“平時那麼堅強的一個人,那天就在‘紅區’門口哭了。”趙春光回憶說。

在最艱難的時候,仲主任沙啞的聲音響起來:“別人不上可以,作為軍人、作為黨員,沒有條件,我們創造條件也要進‘紅區’、進病房!”

聽著這句話,趙春生心潮澎湃。那種勇於沖破困境的力量和決心,讓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趙春光強烈地想要成為黨員隊伍中的一分子。

2月8日清晨8點,趙春光結束在火神山醫院的夜班工作。回到房間,他顧不上休息,便趴在寫字台上。

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激動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寫完入黨申請書擱筆那一刻,趙春光毫無睡意。幾小時后,他又要開始新一天的戰斗。

入黨的心願,終於在第5次提交入黨申請書后,得以實現。

3月18日,武漢抗疫一線組織火線入黨儀式。“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趙春光攥緊舉起的右拳,在黨旗下庄嚴宣誓。

作為與患者接觸最頻繁、隨時都面臨感染甚至犧牲風險的醫療隊員,入黨誓詞中的一字一句不再只是嘹亮的口號,更像是用實際行動對信仰許下的承諾。

與如今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趙春光一開始對黨的認識理解並沒有多麼深刻。

對他來說,大學時寫下第一封入黨申請書,就像是從少先隊員到共青團員一樣,是按部就班的必經之路。

畢業后,趙春光來到空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當護士。那年,他跟隨醫療隊到高原參加衛勤保障任務。

在那裡,目睹的一幕幕讓趙春光受到了心靈震撼——

醫療隊那些上了歲數的老專家、老黨員,強忍著高原反應帶來的各種身體不適,卻堅持為基層官兵巡診。

堅守在唐古拉山口的官兵,臉頰被紫外線晒得又紅又黑,塵土滿身,可他們在訓練場上依舊斗志昂揚……

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某兵站,深受感動的趙春光寫下了第2封入黨申請書。

從模糊到清晰,共產黨員由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了一種更為具體的形象和行為准則。

2016年,作為衛勤保障人員,趙春光參加了“和平使命”聯合軍演。在演習中,看到官兵們凌晨三點鐘仍在搶修被大雨沖毀的路基,他的熱血再次沸騰了。

除了趙春光,衛勤分隊的其他5名隊員都是醫療專家,也都是黨員。他們與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絲毫沒有架子。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趙春光在演習間隙第3次寫下入黨申請書。后來,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訓練期間,他又寫下第4封入黨申請書。

每一次,他都被身邊那些黨員沖鋒在前的精神所感動。疫情襲來,馳援武漢,趙春光更加深刻地認識和領會到黨的偉大。

隻有親身體驗過、目睹過,認識才不會浮於表面。對於趙春光來說,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個先鋒隊組織,已成為他從靈魂深處許下的生命諾言。

隻有燃燒自己,才能成為那道光

考大學時,趙春光陰差陽錯地被調劑到護理專業,成了一名男護士。如今,他覺得男護士這個職業挺不錯。

因為從小向往軍營,趙春光畢業后選擇到部隊醫院工作。在他眼裡,自己只是像許許多多平凡奮斗的年輕人一樣,干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像所有醫務工作者一樣,履行著自己應盡的職責。

趙春光沒想到,有一天,他竟會成為別人“寒冬”裡的一縷春光。

除夕夜,凌晨4點,趙春光接到馳援武漢的命令。意料之中的他,早已做好准備——過一個戰斗的春節。連夜收拾好行囊,趙春光加入軍隊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從西安飛往武漢。

懷著忐忑的心情,趙春光和同事們並肩走下運輸機。車窗外的武漢,寂靜空蕩。曾經喧鬧的大街上,此刻空無一人。整個城市仿佛睡著了一般,彌漫著一種令人壓抑的恐懼。

這裡,就是他們的戰場。

片刻休息之后,趙春光和戰友就忙碌起來。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敵人是肉眼無法識別的病毒。

雖有恐懼,但也懷揣著勝利的信心。趙春光所在的醫護團隊中,有很多人參加過抗擊非典、汶川抗震救災、援非抗埃等任務,無論是在專業技術還是實戰經驗方面,都堪稱一支訓練有素的英雄隊伍。

趙春光已做好准備,和大家一起,用血肉之軀抵抗無情病魔。

初到武昌醫院,困難不言而喻。病毒肆虐,醫院超負荷運轉,有的地方醫護人員前期已被感染……

作為醫療隊僅有的幾個男護士,趙春光完成日常治療性護理工作后,還承擔起搬運醫療物資、隨行物品等體力勞動。他主動申請去醫院最危險的“紅區”,承擔任務最繁重的夜班工作。

“紅區”內外,仿佛兩個世界。

層層疊疊套上洗手衣、防護服、防水衣,再戴上N95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三層手套、鞋套,好不容易把自己密不透風地裹起來后,趙春光覺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高原演訓場:稍一劇烈活動就缺氧,一不注意心率就會飆升。

平時看似簡單的護理工作,如今變成了高強度運動。沒過一會兒,趙春光一呼吸,霧氣便在口罩中凝結成水珠。“紅區”內不能摘口罩,再難受他也隻能忍。

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患者,此刻對趙春光和同事們以性命相托。

生命的囑托有多重?

護士張穎記得,她第一次與趙春光搭班進“紅區”時,一名患者病情突然惡化。

趙春光對隊友說:“你們到外面去吧,這裡交給我一個人就可以了。”話音未落,他便搶先一步站到床頭,使用氧氣囊進行人工按壓,輔助患者呼吸。

如此近距離接觸,患者每呼吸一下,帶著病毒的飛沫都會噴濺出來……趙春光一直捏著氣囊,按照患者呼吸頻率不斷擠壓。

患者緊緊抓住趙春光的胳膊,就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經過一個多小時緊張搶救,患者情況終於穩定下來。

甩了甩已經酸疼麻木的手,趙春光長出一口氣。此刻,他已經精疲力盡。“當時真沒想那麼多,隻想著緩解患者的痛苦。如果我不冒險施救,他可能挺不過去,一個生命也許就會轉瞬即逝。”趙春光說,“那一刻,隻有燃燒自己,才能成為一道希望的光。”

退到病房外的張穎,目睹了整個搶救過程。以前在西安時,她就知道趙春光上過閱兵場,是醫院的“新聞人物”。現在,她眼裡的趙春光變得更加可敬,“很多事他都沖在前面,隻要有他在,大家就很安心。”

關於“紅區”抗疫的日日夜夜,趙春光沒有給記者透露更多信息。關於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在此前的新聞報道中已經有過很多描述。戰友們記憶最深刻的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場景——

抗疫第3個月,醫療隊進入最難熬的階段。來到武漢第81天,趙春光身穿休息時精心繪制的“限量版”防護服,出現在大家面前。

鮮艷的國旗、庄嚴的黨旗、可愛的卡通版隊員漫畫,還有一個大大的數字:81。

這件特殊的防護服,在那個特殊的時間點,吸引了病房裡所有人,大家都把它拍下來保存在手機裡。

“對我們來說,那確實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作品。”回想當時的情景,張穎現在仍能感受到一股鼓舞人心的力量。

氣溫回暖,春天如期而至。如他的名字一樣,趙春光將春天的陽光洒滿整間病房,帶來希望。

黨員的光環究竟有多耀眼

從抗疫一線回到平凡日子,趙春光並沒有覺得生活有什麼變化。每天依舊是醫院和家兩點一線,依舊在傳染病科承擔著同樣的工作,甚至連工作的內容都沒有太多改變。

可一些變化已經發生了。趙春光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有時走在醫院走廊裡,他會聽見不認識的人喊他“英雄”。

處事低調的他覺得,自己當不起這個沉甸甸的字眼。“我不過盡責完成了分內工作。”他淡淡地說。

在抗疫歸來的座談會上,趙春光作為“90后”代表發言。“在武漢的日日夜夜,作為醫者,這就是我們的本能。”他說,留守西安的那些戰友同樣也是奮戰在抗疫一線,隻不過新聞報道的鏡頭對准去武漢的人更多些。

5月1日,空軍軍醫大學支援湖北醫療隊凱旋。因為參加過國慶閱兵,學校讓身姿挺拔的趙春光擔任旗手,走在隊伍最前面。

趙春光的妻子何艷麗,抱著剛滿一歲半的女兒,在人群中等候多時。她特別想沖上去,讓丈夫早點抱抱女兒。

這一次,女兒沒有拒絕爸爸抱。趙春光不在家這些天,女兒看到電視裡穿迷彩服或是防護服的人,都會叫一聲“爸爸”。

去年,女兒還不滿5個月,趙春光去參加閱兵任務。164天后,妻子帶著孩子去高鐵站接他。當時,女兒已經完全不認識眼前這個黑得發亮的人,一抱就哭。

說起這事,趙春光表情有點尷尬。他相信,等女兒長大后會明白,有個參加過閱兵的爸爸,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

為了在天安門廣場的那66秒、96米、128步,趙春光付出了4000公裡、500萬步的努力。

每一個基本動作,他都要練習成千上萬次,瘦了20斤,踢壞3雙皮鞋,磨破2套春秋常服……一切隻為兌現他曾立下的誓言:“要做一個正步走過天安門的男護士。”

閱兵前一晚,趙春光拿出嶄新的“孔雀藍”禮服,將靴子拿鞋蠟打得锃亮。8點便躺下的他,激動得怎麼也睡不著。11點才睡下,凌晨2點又醒了,他提前起來戴好隱形眼鏡。

10月1日當天,當趙春光邁著正步走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檢閱時,那種震撼與榮耀,他一輩子難忘。

沿路的交警向他們敬禮,路過的行人揮舞著國旗為他們歡呼。返程的大巴車上,趙春光望向窗外,自豪感油然而生。

參加閱兵,帶給趙春光的除了榮耀,還有更強健的體魄、更堅毅的意志。在抗疫戰場上,這些都成為他和病毒對抗的底氣和力量。

閱兵與抗疫,為國與為民,他每一次都義無反顧,每一次都盡顯擔當。

火神山醫院封艙那天,趙春光是感染三科一病區堅守到最后的人——徹底消毒后,他為每個病房貼上封條。

看著火神山醫院從毛坯房變成一個完備的醫院,看到一個個病人重獲新生,火神山的日子已經成為趙春光不可磨滅的記憶。

沒有想象中“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不舍。趙春光在封條上寫下日期,親手為這裡的抗疫戰斗畫上句點。

離開前,趙春光和同事們到醫院旁的知音湖前合影留念。大家都聽說知音湖很漂亮,可從來沒有機會去知音湖好好轉一轉。

“下次再來武漢,要去武大看櫻花,要和武漢的同學們聚個餐。”趙春光的願望很簡單,做一名出色的護士、一名合格的軍隊文職人員,也爭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記者 李一葉 特約通訊員 檀 琳)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