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基層黨支部成為脫貧攻堅主心骨——廣西政法機關服務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紀實之三

2020年06月11日11:03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基層黨支部成為脫貧攻堅主心骨

“看到‘光頭書記’,仿佛就看到了我們脫貧路上的明燈,照亮我們脫貧致富路,讓我們看到生活的新希望。”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石川村貧困戶這樣評價蒼梧縣人民檢察院駐村第一書記鄒忠瑾。扶貧路上,鄒忠瑾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黨建+扶貧”“扶貧先扶智”方式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將黨建的旗幟插到扶貧最前線,增強村民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在脫貧攻堅戰中,廣西政法機關積極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基層黨支部成為脫貧攻堅主心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促進脫貧攻堅,帶領群眾同步小康。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培養選拔一個堅強有力的班子,特別是一個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領頭雁”,是增強貧困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關鍵。

2016年前,靖西市岳圩鎮漢邦村因黨支部軟弱渙散,組織生活不能正常開展,是全市有名的上訪村、問題村。工作中,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副調研員、漢邦村第一書記王斌採取“八字”工作法,強力推進村黨組織班子建設。

通過“輸血”,王斌建立了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通過“壯骨”,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村干部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村干部“雙強”率達到91%。此外,通過“扶志”和“治癱”,提高農村干部政治理論素質,整治4個癱瘓、半癱瘓自然屯黨小組,促使兩個后進屯黨小組跨入先進行列。

“加強貧困村‘兩委’建設,我們的目標是培育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王斌說。

河池市鳳山縣人民法院派駐金牙鄉下牙村第一書記黃春利駐村后,第一時間組織下牙村“兩委”干部和黨員開展一系列強化基層黨員凝聚力、提高基層黨支部執行力的活動,認真貫徹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到姜茂生將軍故居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還到東蘭列寧岩、韋拔群紀念館開展考察學習活動,大大提升黨支部的號召力和執行力。黨支部由三星級升級為四星級黨支部,整體戰斗力明顯增強。

讓黨支部“活”起來、“強”起來,村裡才能發展起來、群眾才能真正滿意。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扎實開展“四議兩公開”“創星爭旗”等黨建活動,通過抓黨建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干部的模范作用,進一步凝聚支部班子戰斗力,幫扶的石合村黨支部獲得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評選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評星定級五星級黨組織”稱號,石合村和刷把村分別獲“治理有效紅旗村”和“鄉風文明紅旗村”稱號。

大力培育一批致富帶頭人

在“石頭王國”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加善村,致富帶頭人潘興運、潘桂蓮的故事在村裡被傳為佳話。她們從深圳、桂林返村創業,分別建成200多畝的鷹嘴桃產業基地和100多畝砂糖橘種植基地,讓村裡人找到大石山區致富的路徑和希望。

為了培育致富帶頭人,自治區司法廳法律事務處主任科員、加善村第一書記王雋航下了苦功夫。他加強黨建,加強鄉村基層治理,給村裡在外的年輕人營造了大好的創業環境。

由自治區司法廳復議與應訴處主任科員劉林峰擔任第一書記的馬山縣白山鎮興華村也是一番創業熱火朝天的景象。廣西大學畢業的大學生韋情和同窗好友返鄉種植木瓜、青檸、沃柑、西瓜等水果,讓村民們瞠目結舌。韋情從上甘、下甘兩個自然屯流轉了220畝土地,成立馬山縣潤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覆蓋至少23戶以上的貧困戶,水果年銷售獲利30多萬元。

村民們選舉韋情擔任村委會副主任,期盼他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更多村民致富。這也是韋情的夢想,他想成為“水果大王”,通過自己的產業造福鄉裡,帶動更多村民踏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扎根鄉土,志在富民。如今的興華村,不僅種植業如火如荼,還打造了供銷一條龍的種桑養蠶扶貧產業示范園產業園。劉林峰坦言,創業致富帶頭人奮發有為、踏實創業,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作為第一書記,他將繼續凝聚更多更優質的創業力量,助力“石山王國”開辟出一條致富路。

因地制宜發展一批扶貧產業

徐光明是廣西警察學院政治部的講師,2018年3月被選派為桂平市下灣鎮龍嶺村任第一書記。龍嶺村農業經濟以稻谷、玉米種植為主,扶貧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村集體經濟更是一片空白。如何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如何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局?徐光明面前擺著一道道難題。

來自城市的徐光明敏銳地鎖定了大城市供不應求的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市場。經過與村兩委班子和全體駐村工作隊員研究,決定把蛋鴨生態養殖作為龍嶺村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僅僅5個月,龍嶺村蛋鴨養殖場第一期項目就實現產蛋,有了收益。在徐光明推動下,龍嶺村最終建成佔地60畝的蛋鴨養殖基地,存欄蛋鴨6000羽,日產鴨蛋250公斤。

2019年龍嶺鴨蛋實現收入超30萬元,預計2020年收入可達80萬元。龍嶺村蛋鴨養殖項目的成功,使龍嶺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增長,從一個年收入不足3萬元的薄弱村變成了經濟強村。

百色市樂業縣上崗村人多地少、產業單一,全村733戶農戶中有438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初仍有274戶1189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42.2%,是樂業縣貧困發生率最高、預脫貧戶數人數最多、脫貧任務最重的貧困村。

自治區高院駐樂業縣同樂鎮上崗村第一書記冼銳帶領村兩委干部先后到貴州安龍、百色田林等地考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大家決定發展以黑木耳、靈芝為主的食用菌種植產業。

2018年,通過利用樂業縣扶持資金50萬元、自治區高院扶貧幫扶資金22萬元,上崗村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落地投產。2019年,出產優質高山雲耳700多公斤,銷售收入達8萬元,靈芝孢子粉一項收入達4.5萬元,加上門面、勞務公司等收入,年內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萬元,較2018年翻了一番。

“能夠到基層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我感覺特別充實,也特別有意義。”冼銳說。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廣西政法機關著眼長遠,用勤勞和智慧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用“腳力腦力”引領貧困村走上奔富路。(記者 莫小鬆 馬艷 通訊員 尚永江)

(責編:黃玉琦、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