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做好“紅”“綠”兩篇文章 革命老區變了模樣

——四川巴中苦干實干拔窮根

2020年06月08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做好“紅”“綠”兩篇文章 革命老區變了模樣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我們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革命老區、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三區疊加”的四川巴中,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綠色發展為路徑,推動49萬余人擺脫了貧困,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16.3%降至如今的0.06%。巴中譜寫了決戰脫貧的華彩篇章,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關鍵詞:革命老區 精准扶貧 綠色發展

巴中是紅色的。這裡是歷史上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1932年,紅四方面軍從巴中通江縣兩河口入川,有12萬巴山兒女參加紅軍,4.8萬人獻出寶貴生命。在巴中,留有眾多紅色遺跡遺址。

巴中是綠色的。這裡森林覆蓋率達62.5%,四季青山綠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4.8%,境內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4個國家森林公園、20個國家4A旅游景區。

近年來,巴中努力將這“兩種色彩”變成發展的優勢:紅色——“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巴中人苦干實干﹔綠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守生態本底,全力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2020年2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巴中市通江縣、平昌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市5個區縣中有4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區縣的巴中,歷史性地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

1.傳承紅色基因,干群同心形成戰貧合力

前面是望不見底的深溝,后面是直聳雲霄的大山,幾間土坯房懸挂在半山腰——巴中市通江縣諾水河鎮柳林村村民李國芝一家祖祖輩輩安居於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望山興嘆。

巴中山勢險峻、溝壑縱橫,是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核心區域。柳林村是這片大山中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易地搬遷、產業幫扶、醫療救助等一系列精准扶貧措施陸續落地落實,將柳林村變成了火熱的脫貧戰場。

為發展花椒產業,李國芝雙手被荊棘刺破,流了很多血。艱難困苦激發了他的豪情:“種花椒樹跟紅軍打仗一樣,剩我一個人也要打贏。”他找來墨水,爬上梯子,鄭重其事地在自家牆上寫下八個大字:“寧願苦戰,不願苦熬。”

脫貧有多難,這片熱土上的干部和群眾就有多拼。“寧願苦戰,不願苦熬”就是一代又一代巴中人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軍革命精神,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決不認輸的真實寫照。

20世紀90年代初,巴中貧困發生率高達40%,境內省道、縣道,除14公裡城市柏油路、水泥路外,其余全是泥結碎石路面。“八七”扶貧攻堅期間,巴中用7年時間,解決了11萬余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創造了享譽全國的“巴中經驗”。新世紀頭十年,巴中有效解決了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四難”問題,貧困落后面貌逐步改變。

盡管如此,到2013年年底,巴中仍有49.42萬貧困人口,佔全國總數的0.6%,佔四川的7.9%,貧困人口的絕對數排全省第4位。

“脫貧攻堅是時代交給我們這一茬人的歷史使命,是380萬老區人民的厚望。”巴中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主要領導不僅挂帥,而且出征,扛牢脫貧責任。全市上下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了不勝不休的“軍令狀”。

自精准脫貧攻堅戰以來,巴中2112名第一書記、2000多個駐村工作隊、7萬多名黨員干部職工“沉下去、貼著幫”﹔數十萬貧困群眾也紛紛行動起來,發揚革命精神,苦干實干,通過不懈奮斗換來幸福日子。

“鄉親們不脫貧,我絕不離開。”這是平昌縣發改局派駐雙鹿鄉利民村第一書記王良成對鄉親們的承諾。駐村以來,他帶領村民們建基礎、興產業、治窮症,昔日貧困的小山村走上了富裕路。

因妻子生重病而致貧的巴州區水寧寺鎮龍台村李國成,在精准扶貧政策支持下成為年出欄生豬上千頭的養殖大戶,不僅讓自己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還被推舉為村主任,帶領全村群眾共同致富。

沒有什麼力量比上下同心更為氣勢磅礡。當一條條道路通江達海時,當貧困群眾紛紛搬進新居時,當困難群眾腰包鼓起來時,當身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接受技能培訓后建起家庭農場時,巴中上下同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合力已經形成。

“太陽出來像明燈,紅軍與我心連心,大家齊心團結緊,挖掉窮根栽富根。”當年傳遍秦巴山區的紅軍歌謠,如今都變成了現實。

2.發揚“闖”“干”精神,為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大巴山深處,一條公路將山頂一分為二,一邊是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另一邊是通江縣楊柏鎮沙泥坪村。兩個村地處邊遠、邊角、邊界地區,各自發展,長期存在有零星產業缺統籌規劃、有土地資源缺主業帶動、有特色產品缺市場營銷的困難,通村公路修了多年也還是斷頭路。

2018年,巴中創造性地組建跨區縣的沙迴坪聯合黨委,由大和鄉黨委副書記擔任聯合黨委書記,兩村黨支部書記擔任聯合黨委副書記,一條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和基層治理的新路子由此破題。

據介紹,聯合黨委按照“五變五不變”原則開展工作:“五變”即讓黨組織變強、村容變美、鄉風變好、產業變優、村民變富﹔“五不變”即行政區域不變、債權債務不變、村級自治組織設置不變、考核獎懲主體不變、干部待遇供給渠道不變。

聯合黨委統籌謀劃,使“兩家人”變為“一家親”,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多元增加村民和集體組織收入,經濟發展實現了“換道超車”。如今,該地區一躍佔據聯通兩區縣的“C位”,成為一片發展熱土,瑪瑙紅櫻桃、姜黃、羊肚菌、青花椒等產業連片發展,鄉村旅游正蓬勃興起。

與貧困斗,唯改革者贏,唯改革者進。巴中發揚“闖”“干”精神,大膽推動改革,著力破解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為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創造條件,不斷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

巴中創造性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同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林權、農業特色產業所有權、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物權、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和集體資產股權“八權一股”的確權頒証。農民手上的“本本”越來越多,沉睡的資源被不斷喚醒,興村富民的改革基因被不斷激活,生產力不斷解放。

巴州區花蓮鄉新廟村,村民李克金一家5口人共同持有一張“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村民李偉從李克金、王家賢兩戶村民那裡流轉耕地,拿到一張“土地流轉經營權証”並利用流轉土地建起了梨園,巴州區農業局又頒給他一張“農業特色產業所有權証”——三張証件清晰地梳理出巴州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現路徑。

2016年3月,成都高新區以每公頃442.5萬元的價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節余指標,成為第一個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存量增減挂鉤指標的地區。此舉有效破解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為破解“一方山水養活不了一方人”,巴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貧搬遷“三不搬三為主”搬遷模式、“三看三評三審”對象確定模式、“三靠五進六不選”科學布局模式。

為激發貧困戶脫貧斗志和活力,巴中市在南江縣小田村探索了“鄉村道德銀行”機制,對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等進行積分表彰,隨后在全市推廣,既扶智,也扶志,有力激發了群眾自我發展的積極性。

思路一變天地寬,四川巴中用改革換來絕處逢生,為脫貧攻堅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十足的動力。

3.堅守生態本底,增強可持續發展生命力

巴中恩陽區雙勝鎮天良村,一座連著一座的大棚在山頂綿延,裡面長滿了綠油油的蘆筍。這個夏天,還有更多的大棚正拔地而起。

“恩陽區把發展蘆筍作為全區的主導產業、脫貧攻堅的骨干產業,在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2018年,天良村青年黃煜看准時機,返鄉創業,種植了100畝蘆筍,次年即收入數十萬元,還帶動了30多戶村民走上了種蘆筍的致富路。

長遠來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產業是關鍵。巴中在發展產業時,既注重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也注重保護這一片綠水青山,增強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生命力。

巴中作為典型的盆周山區,海拔落差超過2200米,呈現出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被譽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和“秦巴藥鄉”。茶葉、巴藥、南江黃羊、通江青峪豬、山地梅花雞等巴中特色農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巴中全域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通江縣創新以基地建設帶動現代農業、以園區建設帶動新型工業、以旅游發展帶動現代服務業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平昌縣因戶制宜發展“五小”經濟。南江確定“南茶、北羊、中蔬糧”,加快推進核桃、茶葉、金銀花、生態養殖、鄉村旅游5個“百裡特色產業長廊”建設。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創新推動,貧困群眾有了短期可見效、長期可持續的脫貧增收產業。巴中的工業和服務業,也是圍繞本地特色資源稟賦做文章,做好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等新型工業,做強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等下游產業。高能耗、高污染等對生態環境有潛在威脅的產業,則不在引進范圍之內。

2019年,由平昌縣與浙江青田縣共同建設的平昌—青田東西部扶貧協作農品雙創產業園正式投入運營,全國首個青花椒交易中心也在此開業。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22年建成國內最大的青花椒及青花椒相關產品的專業交易中心。

目前,平昌縣已建成青花椒基地35萬畝,產業園和交易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將使當地具備青花椒精深加工和大規模交易的條件,有力促進了產業鏈的縱深發展,直接惠及平昌縣種植青花椒的數萬村民,周邊區域群眾也同時受益。

“如果可以,我把通江郵寄給你。”2018年,張春根從浙江遂昌縣到通江縣挂職擔任副縣長,下定決心要把遂昌電商好經驗帶進來,把大巴山的特產送出去、把錢賺回來。他不僅幫助搭建電商平台,還親自上線“代言”“帶貨”,使一度滯銷的土豆、洋姜等農特產品成為網絡爆款。

在巴中,環境友好、后勁十足的產業已經成鏈,發展進入良性循環。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了堅實基礎。

目前,巴中還有759戶1942人尚未脫貧。最后的攻堅路上,巴中將集中精力逐個“消化”,同時做好監測戶、邊緣戶、臨時困難戶等群體的跟蹤幫扶,防止致貧返貧,確保貧困人口徹底清零,將“窮根”從巴山大地上徹底拔除。

“啃下最后一塊硬骨頭,讓困擾巴中人民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徹底解決,讓同步全面小康的夢想變為現實。”巴中市委書記羅增斌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