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楊勝群

2020年06月0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復生產生活正常秩序,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考驗同樣十分嚴峻。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並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落實到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去。”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全面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從而進一步凝聚人民偉力、創造歷史偉業。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全局、沉著應對,果斷採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舉措,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

堅持人民至上,才能真正做到生命至上。不惜代價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調集全國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最大程度提高檢測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堅持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為盡可能挽救湖北和武漢重症患者,實行“一人一策”“專人專護”,武漢確診的2500多名80歲以上高齡患者中,救治成功年紀最長者為108歲。“挽救生命,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正是這種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的追求和執著,讓疫情防控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

兜住民生底線,辦好民生實事

4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扎實辦好民生實事。

在疫情防控斗爭中,各級黨委和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物資調配和市場供應,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特別是加強對失能老人、低保戶、殘疾人等生活困難群眾的基本保障。有效的疫情防控和切實的生活保障,使人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兜住民生底線須有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困難與挑戰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充分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做好兜住民生底線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不管疫情期間還是疫情之后,保障和改善民生均需扛起兜底責任,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和採取有效措施,既把面向廣大群眾的普惠性民生實事辦好,又把面向部分生活困難群眾的特殊性民生實事辦好。

國計是民生的保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亟須加快恢復發展經濟。受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的恢復遇到嚴重困難和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按下恢復發展經濟“加速鍵”。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達產面臨的實際困難。引導資本投入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抓緊落實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解除群眾后顧之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需要,適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趨勢,著力提高消費品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

決戰脫貧攻堅,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

以人民為中心,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確定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國內外方針政策都要服從和服務於實現這個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面對疫情帶來的困難與挑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和心態。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我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沖擊,綜合國力經受住了壓力測試,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完整的工業體系、不斷健全的產業鏈、豐富的人力資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持續提升的創新能力,大大增強了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這場抗擊疫情的嚴峻斗爭再次表明,我國經濟擁有雄厚物質技術基礎和強大供給能力、適應能力、修復能力。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克服工作中的不足,認真解決“短板”問題,我們就一定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黨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集中體現了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平均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業績。行百裡者半九十。疫情加重了脫貧攻堅的困難,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挑戰,認識和把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深入。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形勢的變化發展作出科學預判,審時度勢,強調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明確指出要不失時機推動改革,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定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市場准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中國不會因疫情影響而停下改革腳步,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迸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凝聚人民偉力,創造歷史偉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隻要緊緊依靠人民,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人民為中心,就要進一步深刻認識人民主體地位,進一步凝聚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和磅礡力量,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這場嚴重的疫情,不僅檢驗了我們黨,檢驗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檢驗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而且從一個方面証明,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困難和挑戰會越多,情況會越復雜,任務會越艱巨,越需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越需要振奮偉大的民族精神、提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不管什麼時候,隻要真正堅持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人民就會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壓倒一切的決心和勇氣,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必須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終究要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幸福不會從天降,幸福美好的生活,終究要靠人民群眾自己用雙手創造。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決戰決勝階段,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目標要求更加實實在在地擺在我們面前,新的困難和問題也會接踵而至。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都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力戒空談,進一步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感,迎難而上、真抓實干,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03日 09 版)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