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解讀贛南師范大學立德樹人的“紅色密碼” 

2020年05月26日09:22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校黨委書記范小林和部分學工干部研討紅色文化育人工作

參觀紅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館成為該校新生入校紅色教育第一課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深受青年大學生歡迎

將紅色元素融入教育管理服務體系,示范創建15個紅色班級

“飲水思源”尋訪宣講團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文明實踐,引導大學生爭做紅色傳人

該校編創的紅色歌舞連續9年應邀參演“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

如何破解高校“重教書輕育人”問題?如何將紅色基因更好地融入青年大學生的血脈靈魂?如何構建紅色文化育人機制?贛南師范大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立足紅土地辦學、用蘇區精神育人、為蘇區振興服務、做蘇區精神傳人”辦學傳統,把培養具有“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蘇區精神特質的紅色傳人作為育人目標,叫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育人理念。省委組織部調研組多次深入該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專題調研。

贛南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和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孕育了偉大的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素有“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之稱。贛南師范大學始終緊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制定《關於推進“蘇區精神進校園”工作方案》《關於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初步建成有主旨、有理念、有目標、有路徑、有舉措、有保障的“六有”紅色文化育人體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黨支部與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著力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品牌。

品牌定位: 弘揚“立足紅土地辦學、用蘇區精神育人、為蘇區振興服務、做蘇區精神傳人”辦學傳統

創建於1958年的贛南師范大學,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立了中央蘇區研究所,聚集了一批研究蘇區精神和紅色文化的教師,通過講座、選修課、通識課、專業課等形式,將研究成果運用於人才培養實踐,積極探索以蘇區精神育人。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南師范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重要論述,持續深化辦學傳統,提出“老區高校要把傳承紅色基因貫穿立德樹人始終,帶頭學習貫徹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要求、帶頭培養紅色傳人,真正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努力辦好讓黨和國家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在這一背景下,學校總結凝練了“立足紅土地辦學、用蘇區精神育人、為蘇區振興服務、做蘇區精神傳人”的辦學傳統和品牌定位,立足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培養具有蘇區精神特質,信得過、靠得住、素質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紅色文化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特質,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和我們黨的文化根脈,也是高校立德樹人最好的營養劑。校黨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提出的‘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囑托,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歷史,凝聚紅色力量,用蘇區人物、蘇區故事、蘇區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著力打造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紅土學府。”贛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范小林說。

如今,蘇區精神等紅色文化鑄爍了該校品質,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和育人品牌。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水平評估、審核評估等三輪評估專家組一致認為,“經過不懈堅持和多年沉澱,紅色文化育人的理念及其育人目標已深入人心,自覺體現在學校人才培養各項工作中”,學校“是一所特色鮮明、前景良好的區域性優秀師范大學”。

推進措施:建立紅色文化“五融入”工作體系,打造“三全育人”示范高地

贛南師范大學堅持把贛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日常管理、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學術研究等,形成“黨委主導、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紅色文化育人格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開展紅色文化育人。

一是融入課程教學,增強主導力。在贛南師范大學,張玉龍、張文標兩位老師主講的教育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中央蘇區史專題講座》深受同學們歡迎。該校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通過挖掘紅色資源精華,打破紅色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孤島效應”,以通識課、專業課、技能課形式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立體式、特色化的紅色文化課程體系。編寫《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紅色文化十講》《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等系列紅色教材,開發贛南蘇區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紅色詩詞、紅色家書選編等校本教材,廣泛運用到思政課和課程思政中。推出“贛南蘇區紅色文化融入油畫創作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紅色體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等一批紅色文化育人項目,組織了《中國古代史》《結構化學》《大學語文》等6門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試點。“遠方”的案例與“身邊”的故事並舉,使“思政”與“課程”的關系“如春在花、如鹽化水”,專業教學與紅色文化無縫銜接、巧妙融合。該校2017級金牌講解班學生張玲麗說:“課程裡有思政味,聽起來卻沒有說教感,強烈的情感共鳴,讓同學們自然而然地汲取紅色滋養。”

二是融入日常管理,增強滲透力。今年5月,贛南師范大學“瑞金班”團支部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這是該班自2010年10月成立以來,繼全省“第五屆雷鋒班”“龔全珍式向上向善好集體”和“全國活力團支部”等榮譽之后,斬獲的又一殊榮。在該校,像“瑞金班”這樣的紅色班級有15個。有的以贛南蘇區地名命名,如“興國班”“於都班”“尋烏班”等﹔有的以革命先烈先輩命名,如“肖華班”“贊賢班”“傳珠班”“公略班”等。“唱一首紅歌、寫一篇紅文、開展一次紅色實踐……”該校將紅色元素、紅色精神,植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務體系,示范創建紅色班級、紅色文化學院。紅色班級經常性開展讀紅色書目、觀紅色影視作品、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訪紅色后代等活動,將蘇區精神與班風建設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濃郁的“紅色”中得到洗禮。紅色文化學院採取“2+1”培養模式,即兩年在各教學學院紅色班級日常培養,一年由紅色文化學院遴選骨干培養。堅持校內外結合、專兼職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原則,一批理論大家、黨史專家、思政名家、紅色后代成為該校“紅色文化學院講師團”教師,以高質量、高層次、高水平的教學深化人才培養。“身為紅色傳人,我們要永遠跟黨走,用青春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華彩篇章。”該校2016級歷史專業、曾兩度獲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第六屆瑞金班團支部書記吳檢美同學表示。

三是融入校園文化,增強感染力。2019年11月,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88周年紀念日,贛南師范大學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裡走來》精彩亮相。全劇聚焦中國共產黨從“定都瑞金”到“戰略轉移”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完美地把音樂、舞蹈、情景表演、曲藝、詩歌、非遺展示和多媒體等多種藝術手段融為一體,以宏大的主題、感人的旋律、傾情的表演、真摯的情感,藝術再現中國共產黨在贛南蘇區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偉大實踐,成為該校又一原創紅色經典。該校將這一劇目的音樂、舞蹈片段作為學生練唱、習舞的特色課程,在“教中演、演中學、學中悟、悟中行”,讓師生接受沉浸式思想洗禮。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贛南師范大學以紅色劇目、紅色展館、紅色網站、紅色活動等載體,使紅色文化育人有形化、系統化、趣味化。按季推出“紅色書目品讀分享”“紅色經典朗誦”“紅色影視作品展播”“紅色定向越野”“紅色故事大賽”“紅歌會”等,形成“紅色文化活動月月有”的常態。其中紅歌賽已連續舉辦29年,紅色故事會、紅色經典朗誦會已連續舉辦15屆,成為青年學子喜聞樂見的校園精品。開設“紅土地論壇”“蘇區研究論壇”,建有“紅井水”主題網站和“紅土贛師”等紅色微信微博,打造的“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館”兩個校內主題館,成為全省“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讀有紅色書目、看有紅色展館、講有紅色故事、唱有紅色歌謠、誦有紅色經典、觀有紅色影視、演有紅色劇目、賽有紅色項目、學有紅色典型”,紅色文化在該校已構筑成“立體育人工程”。

四是融入社會實踐,增強影響力。“紅色文化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飲水思源、擔當奮進,把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融入靈魂和血脈,走好新時代長征路。”2019年7月,該校音樂學院師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來到福建長汀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文化藝術服務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參觀革命舊址、查閱文史資料、搜集紅色歌謠、聆聽當地黨史專家講述紅色故事,隊員們無不感慨萬分。堅持搭建紅色基地、紅色社團、紅色尋訪等實踐平台,贛南師范大學每年通過開展“走蘇區、尋初心、筑夢想、做傳人”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紅色考察和體驗。以贛南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為依托,建立10余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文化育人實踐基地”,成立大學生思源協會、大學生蘇區精神宣講團、大學生映山紅合唱團等20多個“紅字號”學生社團。組織師生“重走長征路”,創作紅色精品劇目、紅色題材美術作品﹔組織尋訪革命舊址、紅色后代,編撰出版《紅色記憶——中央蘇區紅色故事集》故事叢書。化學化工學院紅色班級“伯堅班”在湖邊鎮涌泉敬老院設立紅色文化育人實踐基地,25年如一日組織開展“夕陽紅”關愛慰問活動,將愛心接力棒代代相傳。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普及宣講團在贛縣區沙地鎮開展教育關愛服務的同時,進行“共和國的歷史”“我和習爺爺說說心裡話”等生動宣講,在當地中小學生心中播下新思想、新理論的種子。

五是融入學術研究,增強支撐力。學校以建設蘇區研究高地、蘇區精神宣傳教育陣地和蘇區文化開發利用智庫為宗旨,整合校內外專家,將系列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利用的優質教育資源,直接運用於學校人才培養和教學實踐,成為學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的智力支撐。依托學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全國首家紅色文化研究學術刊物——《紅色文化學刊》和紅色文化研究博士后工作站,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及紅色文化研究。通過學術交流、田野考察、實地調查、成果匯報等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為紅色文化育人提供養料。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重大支撐計劃項目“中央蘇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紅色文化百年發展史研究”等30余項國家級課題研究,800多篇中共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育人方面的論文在《新華文摘》《中共黨史研究》等期刊發表,不斷反哺紅色文化育人實踐。

品牌效果:“紅色引擎”釋放澎湃動力,弘揚了學校優良的 “三風”,提升了育人質量,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贛南師范大學持之以恆的紅色文化育人實踐,將紅色富礦轉化為優質育人資源,將紅色內能轉化為工作動能,將紅色滋養轉化為發展勢能,培育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特質”人才。

紅色文化育人貫穿於學校辦學治校體系,弘揚了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民”,這是我們黨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贛南師范大學黨委大力倡導蘇區干部好作風,努力開展“建好班子”活動,持續打造“團結、務實、廉潔、親民”的校領導班子,不斷提高治校理教能力和水平,連續八年被省委評為“好”班子。學校以紅色文化滋養校園,引導全校黨員干部和廣大教職工立足崗位爭創新時代“第一等工作”,不斷推動學校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學校在全國高校排名近五年從392名躍升至293名,自然指數排名穩居前200名。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涌現了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標兵、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模范教師、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廣大教師懷著對贛南獨特情懷和時代責任擔當,叫響“把論文寫在贛南紅土地上”,以科技創新助力精准脫貧和蘇區振興。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鐘八蓮教授多年堅持開展贛南臍橙的栽培、增產、病虫害防治等領域的研究,並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贛南數十萬果農提供科技服務,在當地傳為佳話。

蘇區精神內化為青年學生自覺追求、外顯為自覺行為,涌現出一大批紅色傳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贛南師范大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了一批批具有“信念堅定、作風扎實、專業過硬、勇於開拓、甘於奉獻等蘇區精神特質的紅色傳人”。其中,涌現出始終扎根贛南紅土長期從事紅土地文藝創作的國家一級編導、數十年堅守三尺講台大愛育人的全國模范教師、始終把百姓冷暖放進心裡的“全國百名優秀縣委書記”、20年堅守山區從事生態農業生產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心系贛南教育傾心捐資助學的優秀企業家、追尋服務西部夢想的“中國志願者優秀個人”、全國優秀村官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在紅色文化的滋潤和感召下,“扎根老區、服務基層、到艱苦地方去”成為畢業生的一種“時尚”。用人單位普遍贊譽學校畢業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具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擔當、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學校有近6萬名畢業生先后扎根贛南老區基礎教育一線,目前贛州市各中學60%以上的骨干教師、70%以上的重點中學校長出自該校。“做一名對國家對人民有愛有奉獻的人”,“90后”全國優秀特崗教師曾且茹畢業后選擇留在贛南貧困山區支教,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在紅色班級作出的承諾。

紅色文化育人已成為該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推動了育人實踐不斷改革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近年來,在紅色文化育人體系構建中,該校創作了大批紅色精品劇目和美術作品,其中,《蘇區干部好作風》《長征從這裡出發》《血沃紅土》《十送紅軍》等舞蹈和美術作品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在校研究生杜歡主演的戲劇《回家》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個人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由學校編創的紅色歌舞連續9年應邀參加“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匯演。《地方高校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培養扎根基層人才》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贛南師范大學利用“十個一”推進紅色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榮獲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紅色文化學院:高校文化育人優勢平台建設》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實踐啟示:守正創新,努力培養紅色傳人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贛南師范大學“紅色文化育人”的探索實踐,給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諸多啟示。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構建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指出,“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高校必須自覺擔負起“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歷史使命,把紅色文化育人作為一項長期工程,融入學校辦學育人體系,一任接著一任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要把紅色文化育人作為一項基礎工程,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各方面,打好立制度、建機制、強隊伍、抓落實 “組合拳”。把紅色文化育人作為系統工程,全校上下聯動、全員參與、協同推進,構建紅色文化育人大格局,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相得益彰。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培養紅色傳人和時代新人的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西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高校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深入挖掘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在已有思政元素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拓展,推動紅色文化、國情省情教育和主流價值熏陶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要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育體系,創新紅色文化內涵,不斷增強育人針對性和實效性,讓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努力探索高校傳承紅色基因、培養紅色傳人和時代新人的新路子。

釋放辦學底蘊和文化積澱,創新高校黨建品牌。2020年全省組織部長會議強調,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抓實抓好基層黨建,讓各項工作有特色、出精品。全省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推進會要求,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高校黨建品牌建設年”活動。大學本質上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文化底蘊是高校之魂。創新高校黨建工作,創建高校黨建品牌,不能與本校的文化底蘊相割裂。高校應立足辦學目標、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加強黨建工作頂層設計,以品牌化建設為抓手,統籌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和意識形態責任制,優化黨建引領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要突出“一校一品”,在積澱中創新,在創新中積澱,力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高校黨建工作品牌。

(江西省委組織部調研組)

(圖片均由贛南師范大學提供)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高校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