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王衡: 許下承諾,就要兌現!

2020年05月20日08:52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王衡: 許下承諾,就要兌現!

“輝騰梁六月天,早晨凍死一頭牛,72把刀緊剝慢剝,到中午臭了!”這句廣泛流傳的諺語,生動描述了烏蘭察布輝騰梁草原變化莫測的夏天溫度。

烏蘭察布市委辦駐村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王衡所駐的察右中旗科布爾鎮永和村,就位於輝騰梁草原東端深處。綿延的大山深溝,把永和村的6個自然村分割成6個不足30戶的小山村,最南端的南壕塹村更是位於溝底,與山頂有近50米落差。通往外界的砂石路崎嶇蜿蜒、高低不平,難怪王衡駐村的第二年就把自家轎車換成了長城皮卡車。

這輛車跟隨王衡翻山越嶺,找回過丟失的馬群,為村民拉過牛羊,也為村民搬過家……皮實的皮卡跟著王衡也不皮實了,每年得換八九個輪胎。皮卡的艱辛印証了王衡的艱辛,也印証了永和村摘窮帽的艱難。

從“炕頭支部”到“陣地支部”

“住沒住處,路沒路,什麼都沒有,連手機信號都沒有,村民們對我們也不信任。來了第二天就跑回去了,去單位和領導說想換換,結果又被送了回來!”王衡回憶起2016年,他第一次到永和村的情景時說,“我心想村委會起碼得有面國旗吧?可是,進村一路問,最后停到了兩間土房前。村民說這就是村委會,推門一看,一盤土炕、一個鍋台的兩間‘土房’,就是整個村委會。”

接著是走村入戶的調研。貧瘠的土地、村民們渴望的眼神,觸動了王衡的心,他決定留下來,領著村民干出個名堂來。

永和村黨支書張佔全提到了黨員的思想轉變,很是佩服王衡書記,他說:“自王書記來了以后,天天帶著我們入戶走訪,積極幫助建設兩委陣地,制定了一系列章程。2017年5月,村裡的‘兩委’搬進新建成的村委會,我們一下子有了歸屬感。現在一上午不去村委會,心裡就感覺空落落的。”

如今,這個炕頭支部在旗組織部的支持下,新建了集辦公、住宿、就餐、參會、儲存、停車為一體的村委會,佔地近700平方米,徹底變成了“陣地支部”,村黨支部已由“三類”升級為“二類”。

下足繡花功夫 讓村民們住好吃好

永和行政村佔地7萬畝,全村耕地9700畝,2016年時,全部為坡梁旱地。

初夏,走入永和村村民康貴標家中,隻見2間磚瓦房窗明幾淨,外間的炕上堆滿做奶食的工具﹔裡間的小炕桌上擺著2盤奶食,康貴標招呼大家:“快嘗嘗我做的奶食。”

說起現在的生活,康貴標感慨不已:“2016前,我家3口人僅憑30畝旱地維持生活,遇上干旱年景顆粒無收﹔養了2頭牛也是骨瘦如柴,連閨女上學的錢也打鬧不出來。自駐村工作隊、王書記來了之后,給我們打了井,上了膜下滴灌,我家30畝地全部變成水澆地了,又承包了60畝水澆地,閨女上大學還享受每年1萬元政策補貼。”他接著“炫耀”:“有了水澆地,就是好。去年,我種了60畝葵花,顆顆均勻飽滿,賣了個好價錢。剩下的種了20畝草喂牛,還種了土豆、莜麥等。養了9頭奶牛,天天有上門收鮮奶的,我還專門去科布爾鎮學習了做奶食,現在,奶食也賣得不賴!”

對照著“兩不愁、三保障”標准,王衡帶著“兩委”班子成員馬不停蹄走村訪戶,坐在貧困戶家的炕頭上,了解他們的需求。

就是這樣與村民“零距離”的接觸,王衡盤算出一整套讓群眾滿意、讓國家政策起到實效的方案,解決了“兩不愁”:多次協調扶貧辦投入350余萬元資金,將4000畝旱地變為水澆地﹔新建機電灌溉井13眼,鋪設灌溉地埋管道1.9萬余米﹔協調扶貧辦投入15萬余元,為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購買10頭牛、200隻羊,以“扶一把,送一程”的原則,擴大貧困戶養殖規模﹔村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3500元增加到7000元左右。

村民吃有了保障,安全住房仍是要啃的硬骨頭。2018年,他們天天沉在村中,商討如何解決村民住房問題。然而,處於深山的南壕塹、廠漢不浪2個村,僅修村路就得1000多萬元。2個村住戶僅有40戶,當時科布爾鎮樓房每平方米才1800元左右,40戶全部搬到鎮子上需要400余萬元,且就業渠道寬。經過算賬對比,王衡他們一班人決定把這2個村整體移民到鎮上。

於是,王衡跑部門、進城選樓,協調發改委415萬元資金幫助41戶82人移民到鎮上﹔為了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有收入,給這些貧困戶每人1萬元產業扶持資金,通過集體經濟每人每年享受最低800元分紅。同時,協調察右中旗住建部門對五福堂、永和慶、黑沙圖3個自然村進行危房改造,改造危房戶70戶,3個村120戶常住戶的住房達到“好房亮屋”標准。

同時,王衡還協調1000萬元資金,新修村水泥路、砂石路20多公裡,把五福堂、黑沙圖、永和慶3個自然村及村集體養殖中心連成一線,村民們出行、運輸有了保障。

當馬倌做推銷員 讓村民感受集體溫暖

在輝騰梁草原南端,與南壕塹村同在一條溝裡的永和村村集體養殖中心,佔地200多畝,一排排標著A、B區的露天養殖場所佔滿整個溝,十分壯觀。

在B區的一欄裡,一群駱駝正在悠閑地吃食,北面的小坡上辟出一片空地,一幢佔地50畝的肉牛養殖棚與員工辦公室一溜排開,門前拴著的一匹棗紅馬分外顯眼。王衡說:“平常找馬,我們就騎它!”

放眼往南望去,就是永和村的7萬畝草場,剛剛返青的草坡上,一群黑驢正在覓食,再往東望去,依稀可見三五成群的牛。沒看到馬群,王衡二話沒說,開著他的皮卡一溜煙翻山而去。20分鐘后,他返了回來,高興地說:“馬在南面山上!”

說起這些馬、牛、驢,說起建設村集體養殖場,王衡滿眼興奮,也是滿身的“傷痛”。他說:“2016年搞村集體經濟時,不知該干啥。這時正好有人租了草地養馬,一打聽效益非常好,我們就決定建馬場。” 經過全體村民投票,養殖場上馬了。

為了拿到更多啟動資金,王衡和村干部貸款60萬元,吸納產業大戶20萬元,個人擔保,自己承擔損失風險,於2019年底,為集體經濟協調到501萬元發展資金。

第一批買回了84匹蒙古馬,但沒有雇到合適的放牧人,王衡他們變成了馬倌,請教老人、上網查閱,逐漸成了“土專家”,到2019年底集體經濟淨利潤達40萬元。

2019年底,王衡忙著聯系收購馬匹的買家,短短一個月就穿爛了一雙旅游鞋。然而,正在這當口,王衡在路上不小心摔斷了腿,為了讓村民過年能領上分紅錢,僅僅休息了10天,王衡就打著石膏、拄著雙拐繼續聯系馬匹買賣事宜,並在元旦之前把分紅送到了村民手裡,他說:“村民的事情無小事,不能讓他們的年過得不順心。”

永和慶村74歲的貧困戶史常富感動地說:“以前是有啥吃啥,現在是想吃啥就吃啥!這要感謝王書記,他真是個好書記!”

現如今,永和村已建成200畝養殖場地,存欄200匹馬、107峰駱駝、107頭牛、78頭驢,不但還清了借款和前期投資,純利潤達20萬元以上。憑借著產業扶持資金,永和村102戶18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得到了360元分紅﹔同時,通過安排就業崗位,10戶貧困戶月均增收4000元以上。今年,永和村102戶貧困戶186人一人沒落,全部脫貧。

【記者手記】

初見王衡,以為他是個皮卡司機。黝黑的臉龐,身穿一件皺皺巴巴深藍色的外套,上面還有泥點,腳上的旅游鞋已看不清本色。再深入採訪,不由地被他感動,為了村集體經濟,他當馬倌、牛倌、推銷員﹔為了找回丟失的馬匹,骨折、扭腳是常有的事,可他沒有一句怨言﹔走村入戶中,他親切地喊著貧困戶叔長嬸好,就像自己家人一樣。

5年時間,王衡與老百姓患難與共,用真心、真情體恤貧困戶,用激情、熱情感染帶動幫扶群眾,殫精竭慮為老百姓謀求幸福,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擁護與支持。

採訪中得知,他幾次找人為貧困留守兒童轉學奔波,然而他自己的孩子已小學6年級,他卻沒時間為孩子開一次家長會。他說這是他最大的愧疚。

問他為什麼這麼拼?他說,對貧困戶許下的承諾,就得兌現!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記者 皇甫美鮮 海軍 實習生 郭羽)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