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中國共產黨強大組織力的“三重獨特優勢”

2020年05月19日15: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組織是政黨力量得以產生的關鍵載體,組織力是檢驗政黨感召力和戰斗力的主要標准。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具有無可比擬的組織優勢,其組織優勢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挑戰和考驗面前,在解決時代重大課題中,不斷得以強化與檢驗。中國共產黨的強大組織優勢,關鍵在於僅僅依靠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斷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和水平。歷史與實踐反復証明,中國共產黨具有選干部、強基層、嚴監督的“三重獨特優勢”。

干部素質過硬是強大組織力的根本保証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優良傳統,是貫徹落實黨的組織路線的關鍵環節。干部是組織的骨干,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其執行力決定了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能否落地生根。對干部素質的培養分為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政治素質突出對黨絕對忠誠,堅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業務素質突出本領高強,具有強烈的創新發展意識,具有管大局保落實的履職盡責能力。干部資源是黨治國理政的優勢資源,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証,是治理效能最大化的關鍵所在。注重培養選拔年輕干部,鍛造干部忠誠干淨擔當的政治品格,是干部隊伍建設的價值追求與目標指向。在干部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基本原則,是將干部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進行雙重考察的重要體現,更彰顯了組織力的強大功能屬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形勢新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明確指出將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更加突出了新時代純潔干部隊伍的鮮明導向。在黨的建設初期,加強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主要矛盾。毛澤東同志指出,黨員同志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過長期發展,思想建設成效顯著,思想鬆懈與信仰缺失現象得到了有效扭轉,全體黨員在思想理論水平上有了普遍提高。隨著黨的建設持續推進,在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將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刻反映了黨的建設主要矛盾已發生深刻變化,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指明了方向,為管黨治黨提供了根本遵循。干部素質不是自然提高,而是在偉大斗爭中磨礪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干、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鍛造過硬的干部素質,能夠有效密切黨群關系,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將干部隊伍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機結合,形成強大組織力量。

為黨支部賦能是強大組織力的力量之源

支部是組織的基本單位,加強支部建設是加強組織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二章第五條規定,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這是在黨內根本大法中首次規定支部成立條件。《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議決案》第二章第十七條規定,黨的組織系統系統為中央委員會、省委員會、縣(市)委員會、區委員會和支部干事會,同時規定黨的各級組織中,均設立宣傳部、組織部等職能部門或專門委員會。這就進一步健全了黨的組織機構,明確了支部在黨的組織系統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重視支部建設,是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基礎。從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到古田會議“政治建軍”,都是支部建設與支部功能發揮的成果體現,成為加強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關鍵抓手。

支部的生命力在於以創新激發活力,為支部賦能是新時代支部建設的重點任務。黨的十九大指出,黨支部要直接擔負起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對黨員開展制度化常態化的黨內教育,能夠起到良好的管理與監督效果,提升黨員思想境界,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經常在群眾中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一方面能夠檢驗支部的組織力、執行力,以及將黨的重大主張進行普及教育的宣傳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升支部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通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裡,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增強群眾對黨的認同感和信賴感。加強支部建設,實現支部功能多元化精准化,需要持續推進理念創新,通過創豐富多樣的媒介載體,營造健康活潑的輿論環境,健全嚴謹有序的管理流程,選優配強支部班子,全方位打造支部平台建設,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不斷擴大支部建設覆蓋面影響力,持續不斷為支部賦能。加強支部建設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出發點,拓展支部功能是貫徹落實黨的組織路線的落腳點。支部功能的重塑與創新具有強大疊加功能,支部之間以及與上級黨組織機構之間,具有很強的互動效應。因此,持續為支部賦能將不斷強化黨的組織力的根基,為不斷提升黨的組織力提供現實保障與動力之源。

“三項機制”是強大組織力的重要保障

加強干部的管理監督是持續推動干部隊伍建設的內生動力,是增強組織力的關鍵舉措。正向激勵與負向懲戒是管黨治黨的兩方面,是加強組織建設的重要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毛澤東同志指出,“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明確了執行嚴明紀律約束的必要性,同時強調,“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這就明確了黨內斗爭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念,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這就明確了組織力的來源與導向,明確組織建設要做到信念引領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組織力量要實現兩者同時發力、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相得益彰。這些都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管黨治黨的寶貴經驗,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起到了顯著成效,對於加強組織建設,鍛造擔當作為的干部隊伍進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新時代黨的建設面臨新的重大課題,針對新的考驗與挑戰,探索科學有效的管黨治黨的創新舉措,需要黨的建設各領域各方面協同發力,尤其以制度建設持續推進組織建設,通過強化組織力,提升組織效能,進而成為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

“三項機制”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理論創新與實踐總結,是激發黨的組織力的內生動力,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有力抓手。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三項機制”即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容錯糾錯機制、鼓勵激勵機制,著力解決治國理政過程中一些干部“能力不足、擔當不足、動力不足”引發的治理困境,努力營造干部“敢擔當、能擔當、善擔當”的良好氛圍。當前,一些干部在一定范圍還存在責任意識困境、法治意識困境、原則意識困境等思想困惑與現實難題。其中,責任意識困境在於在改革過程難以甄別“過失”,難以厘清黨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指導與微觀分工、生態與民生、意識形態與文化開發等責任關系認知,責任意識存在盲區。法治意識困境在於難以運用法治思維推動改革實踐,法治思維難以抓得住、落得實,法治意識淡薄引發施政行為在法律邊緣游離,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紀律鬆綁、管理鬆懈。原則意識困境在於在“明確底線、樹立底線、堅守底線”上態度模糊、立場不夠堅定,難以明確干事創業的“防線”與“紅線”,導致施政行為缺乏科學的理性判斷,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黨的形象和公信力。“三項機制”的實施,是解決干部“能力不足不能為、擔當不足不敢為、動力不足不想為”的有效舉措,是全面激發干部的動力源,能夠有效解決干部思想上的包袱,讓干部在干事創業過程中輕裝上陣,解決敢闖敢試的后顧之憂。最終成效轉化為黨的組織力,不斷實現穩定與發展、初心與使命的良好互動,不斷提升組織系統的整體合力。     

(作者:郭凱 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流動站博士后﹔金信燁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   

(責編:宋鶴立、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