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扶貧戰士的無悔抉擇

——記奮斗在扶貧一線的駐村干部

張岳

2020年05月18日09:56    來源:安徽在線

原標題:扶貧戰士的無悔抉擇

4月29日,金寨等9個貧困縣摘帽,我省實現了貧困縣“清零”的夢想。夢想的開花結果,總是浸透著辛勤的汗水,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尤其是駐村扶貧干部們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在最貧困的地區如一盞盞引路明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生與死:用生命踐行承諾,樹起一座座豐碑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戰爭,就會有流血犧牲﹔是戰爭,就會有無數個生死瞬間。我省累計有31名干部因扶貧工作獻出寶貴生命,以生命踐行庄嚴承諾和錚錚誓言。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2019年8月10日,33歲的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倒在風雨中,但是他的樣子永遠留在貧困戶的心裡。

李夏在村子裡,見到大媽大爺叫得親熱,跟叔叔嬸嬸總是笑臉相迎。村裡24戶貧困戶,李夏一個人就幫扶聯系了6戶。嘮家常、講政策、算收入、理路子,他們坐同一條板凳,奔同一個目標,真正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愛民如李夏,為民如李夏。忠誠和信仰是具體的、實踐的,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重要時刻頂得上去,緊要關頭豁得出去。

曾翙翔曾任宿州市埇橋區支河鄉路湖村扶貧專干,他在村裡冒雨搶險救災,連續奮戰12個小時,在幫助受困群眾轉移途中不幸犧牲。

即使,生命在最絢爛時戛然而止,也無法抹去耀眼奪目的光芒。

3年前,曾翙翔主動請纓,駐村扶貧。一到村裡,他便脫掉西裝換農裝、脫下皮鞋換布鞋,開始為扶貧忙碌起來。

貧困戶謝大娘前幾年做了膽囊摘除手術,時常感到腹痛。曾翙翔開車帶她到城裡醫院檢查、跑前跑后,讓沒出過遠門的謝大娘心裡踏實又感動。不僅是謝大娘,村裡185戶貧困戶,都是他心連心的“親戚”。

3間低矮的平房、20多年前的電視機……界首市代橋鎮茶棚村黨總支委員柳西周家很窮,他幫扶過的貧困戶都比他家富裕。

柳西周的老父親住在四面漏風的瓦房裡,想讓他幫著申報貧困戶,卻未曾想被兒子當面拒絕。為此,老人責怪他“不孝”,親戚罵他“憨”,兒子埋怨他“若不當村干部,我們家就不會這麼窮”。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李夏、曾翙翔、柳西周、周鋼針、康彬、劉揚彧、王亞楠、黃忠誠、胡忠全……一個個倒在扶貧路上的名字,像流星劃過天際,用使命擔當鍛造出璀璨光芒,照亮脫貧攻堅道路的前進方向。

輕與重:把群眾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輕

信仰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重大抉擇的方向。誰輕誰重前能不能“掂量”份量,大風大浪中能不能“挺身”而出,考驗的都是信仰和忠誠。

“劉雙燕,你去農村一呆就是8年,你到底圖個啥?”總有這樣的疑問,在劉雙燕的耳邊不時響起。從2012年開始駐村扶貧,亳州市稅務局劉雙燕連續任安徽省第五、第六、第七批選派第一書記,帶領貧困群眾邁過一個個貧困關口。

貧困戶喊劉雙燕“親閨女”,她卻兩次痛失自己的親人,時常獨自黯然垂淚。駐村扶貧期間,母親和愛人先后離世,令劉雙燕肝腸寸斷。她一邊強忍悲痛,一邊一往無前,天天腦子裡想的、心裡裝的、手上干的都是怎麼樣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她把我們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輕。”利辛縣汝集鎮朱集村貧困群眾周文峰這樣評價劉雙燕。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她說,習總書記的話一直激勵著她不斷前行。8年的駐村扶貧,歷經一次次輕與重的抉擇,她的生命因脫貧攻堅變得更加厚重。

人生要怎麼抉擇才最有價值?安徽行政學院駐阜陽市颍泉區王寨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徐冬梅,作出和劉雙燕一樣的抉擇。時年55歲的她扎根皖北大地,走訪全村所有貧困戶,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困難。

徐冬梅常說,她和詩人艾青有著同樣的感受:“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熱愛農村,熱愛扶貧,因為她希望農村變得像城市一樣美好,因為她渴望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真。

信仰能夠照亮的地方,腳步也一定能夠到達。正是因為有心懷信仰、腳踏實地的扶貧戰士,我省脫貧攻堅工作如期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苦與甜:既有難以想象的困難,也有意想不到的溫暖

邁進貧困戶的門檻容易,走進貧困戶的心坎不易。

剛到村裡,一些貧困戶對駐村扶貧干部並不買賬,認為他們不過是“鍍鍍金”“走過場”,不會真心實意為大家辦實事。

團省委派駐阜陽市颍州區西湖鎮大許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永剛,剛到村裡就被“澆了一頭冷水”。剛到大許村舉目所見,道路坑坑窪窪,垃圾遍地﹔村干部不團結,做事拖拉﹔干群關系緊張,常有群眾在村委會大吵大鬧。

難是一種“常態”,更是一種鍛煉。

陳永剛沒有情緒低沉,更沒有退縮回避,而是義無反顧投身脫貧事業。貧困群眾吃飯時的房前屋后、農忙時的田間地頭成了他工作的“主戰場”。雖然被懟過、被嗆過、被拒絕過,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在他的努力下,大許村成立了6家農業專業合作社,鼓勵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建成兩處村產業扶貧基地。當年,大許村圓滿完成“村出列”任務。

“出列”得益於受累,苦盡甘來並非一句空話。扶貧路上,既有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也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溫暖。

省住建廳駐金寨縣太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必喜笑稱,休假唯一方法就是累倒住院,“五加二、白加黑”的模式早已成為他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常態。

苦是苦,累是累,但是並不心酸,反而時常會感到溫暖和快樂。經常有人偷偷地往他們的住處送菜、送雞蛋、送板栗。為此,他們還在門口裝了監控,想看看是誰在送東西,想方設法把錢送給群眾。

兩頭小豬崽,一碗紅燒肉。安徽建工集團駐宿鬆縣趾鳳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鄭軍,自己掏腰包買了兩頭小豬崽,送給殘疾貧困戶黃興旺。過年的時候,黃興旺托人送給鄭軍一碗紅燒肉,“那是我吃過的最香的土豬肉了。”鄭軍說。

時間給予最嚴峻的磨煉,也給予最溫暖的回饋。從郁郁蔥蔥的皖南山區,到遼闊壯觀的淮北平原,扶貧戰士心裡裝著貧困的苦,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攻城拔寨,貧困戶的日子越來越甜。

大與小:不僅是小家的主心骨,更是貧困戶的頂梁柱

“一人去扶貧,全家都扶貧。”他們把貧困戶的擔子,扛到自己的肩頭﹔把家庭的擔子,交給了聚少離多的家人。

淮北師范大學駐宿州市碭山縣葛集鎮毛雷庄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李春艷,把3個月大的女兒和患有哮喘病、冠心病的老母親從城裡接到村裡,老母親幫她帶孩子,祖孫三代一起“扶貧”。

女兒在田間地頭慢慢長大,跟李春艷一起走村串戶,成為小跟班。村民都非常喜歡她的女兒,喊她“丁小扶”,親昵地說她是脫貧攻堅隊伍中最小的隊員。

村裡哪裡有條溝,哪裡有棵樹,貧困戶家啥情況,扶貧戰士們“一門清”。貧困戶的事情一件沒落下,可自己家裡的事卻沒能照顧上。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駐金寨縣金剛台村扶貧工作隊員劉志敏母親患癌去世前,沒能在病床邊陪伴盡孝。女兒剛滿一周歲,隻會叫“媽媽”,卻喊不出一句“爸爸”。

扶貧隊長王德出差,路過兒子的學校,卻沒有進去看一眼,直接回了村。何正文的愛人有孕在身,卻沒法在身邊悉心照顧,沒有陪她去過一次產檢。

對於這些,扶貧戰士的家人們也理解:他們不僅僅是家裡的主心骨,更是貧困戶的頂梁柱。面對大家與小家,大愛與小愛,扶貧戰士們毅然選擇了前者。

“他們心裡不是沒有家,隻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扶貧的家是大家﹔他們心裡不是沒有愛,隻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對扶貧事業的熱愛才是大愛。”何正文的愛人說。

陪孕妻去產檢、開一次家長會、和父母一起散步……這些對於尋常人來說最簡單的事情,但對於駐村扶貧干部們來說,卻是一種奢求,成為一種心願。

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留在了農村,把更多的照顧給了貧困戶。農家田舍,留下了他們長長的身影﹔深山老林,印著他們深深的足跡﹔潺潺小溪,流淌著他們的青春年華。

得與失:基層一線錘煉摔打,收獲成長的“寬肩膀”

夜深人靜時,“80后”李朝陽時常會回想自己的扶貧之路。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對他來說都是風景,有眼淚也有歡樂,有失去也有收獲。

一個人能走多遠,心的志向決定腳的方向。8年前,原本在省民委工作的李朝陽一頭扎進農村,一心扑在扶貧上,慢慢成為扶貧專家。在淮南市楊鎮村成功摘掉“后進村”帽子后,他又主動請戰到池州市河口村,帶領村民種香菇、辦扶貧車間、搞黃牛養殖,激活了河口村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

李朝陽還記得,第一次到最偏遠的石馬塘村,村民對他說話夾槍帶棒,沒給好臉色。因為村裡沒有通公路,摩托車騎不進來,茶葉也賣不出去。看著交通閉塞、發展落后的現狀,李朝陽心裡不是滋味,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路修通。

他馬不停蹄報項目、酬資金、請專家,一段一段地把路連接起來,終於把“斷頭路”修通了。

修通了村裡的路,也接上了村民心裡的路。看到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群眾的笑容一天天多起來,村容村貌一天天美起來,李朝陽心裡甭提有多敞亮了。無論多苦多累,受多少委屈,都值!

扶貧戰士們在基層一線錘煉摔打,在群眾中間經風雨、見世面,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事業發展都是寶貴財富。

廬江縣金牛鎮山南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董瑞宜,當初去駐村扶貧時,女兒還是幼兒園懵懵懂懂的小朋友,8年過去了,女兒已是亭亭玉立的初中生。

“常期在村,好崗位好機會不會被人搶走?”“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怎麼老是待在下面不走?”……面對縈繞耳際的各種聲音,董瑞宜始終保持定力,在困難大、矛盾多、環境差的偏遠農村,磨礪品質、增長才干,收獲真正的成長。

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省紀委駐臨泉縣邢塘街道劉橋村第一書記顏亮亮,剛到村裡,村民三天兩頭拿著材料反映情況,干群關系緊張。接了幾個“燙手山芋”,當了幾回“熱鍋上的螞蟻”,一個一個難題去解決,一個又一個貧困戶去幫扶,顏亮亮慢慢練就“寬肩膀”。

明白人做明白事,顏亮亮不僅要自己帶頭做明白人,還要教會貧困群眾做明白人。村裡集體收入有了起色后,實行過貧困戶分紅,卻助長了不勞而獲的風氣。顏亮亮果斷改換工作思路,通過設立公益崗位為貧困戶發補貼。

一邊解決困難,一邊收獲成長,把忠誠與信仰書寫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上、火熱的實踐中,扶貧戰士們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闖出一片明媚而蔚藍的天空。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