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黨建評:調查研究要在“四深”上下功夫

陳常國

2020年04月21日15: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在印發了《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証的通知》,強調“提高調查研究實效”“真正沉下心來、扑下身子,多開展隨機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察實情、聽真話、取真經,不作秀,不走‘經典路線’”。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是共產黨人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縱觀我們黨的發展歷史,都是在不斷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發現真理,在運用調查研究的成果中不斷增強領導發展的本領和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須臾離不開調查研究。提高調查研究實效,就要力避“經典路線”“景點路線”,而是要走好“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搞調研。重點在做好“四深”上下功夫。

在“深入”上下功夫,增強調查研究“腳力”。“涉深水者得蛟龍”。要有所“研究”,就必須有所“調查”,要想調查到“一手資料”“真實情況”,就必須“深入”,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問題,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把調查研究做深、做實、做細。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習近平同志強調,“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地任職時,通過“踏遍山山水水”,深入企業、農村、社區調查研究,提出並實施了“半城郊型”經濟、“八八戰略”等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方案,群眾受益匪淺。

經驗在基層,智慧在群眾。深入調查研究是了解基層實情、密切聯系群眾的過程,是總結經驗、尋找計策、科學決策、解決問題的過程,領導干部必須打破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深之又深、慎之又慎開展調查研究,切實做好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大文章。

在“深察”上下功夫,增強調查研究“眼力”。察者,觀也。搞好調查研究就要學會“察言觀色”,學會洞察細節、明察秋毫,就要提升“看功”,增強“眼力”。

葡萄甜不甜,隻有親口嘗一嘗才有體味﹔事情真不真,隻有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才有明辨。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更何況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更不用說“道聽途說”。孔子的學生顏回在煮米飯時,發現有炭灰飄進鍋裡了,就連忙用手抓出來連米帶灰吃了,此景恰巧被孔子看見。吃飯時,孔子含沙射影地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淨的飯然后才給他們吃。”顏回心知肚明,回答道:“剛才有灰飄進了鍋裡,丟掉太可惜,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有時眼睛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要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啊。”由此可見,凡事不能隻相信“親耳”“親眼”,還應“實際查”“仔細察”,謹防被假象所迷惑甚至被蠱惑,由此造成錯誤的判斷和選擇,於人於己有害無利。

調查研究有時要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即使親耳聽見、親眼所見,也要明辨是非、識別真偽、弄清緣由,切勿妄下定論,誤判錯判,傷心害人。對此,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中一定要練好“看功”,增強“眼力”,提高“察能”,識真偽、辨曲直,真正做到調研結果“實事求是”“客觀實際” 。

在“深思”上下功夫,增強調查研究“腦力”。“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是領導干部的基本能力和素養。“調查”的過程是了解事實真相、收集事實資料,傾聽民急民盼、民情民意的過程。而“研究”則是分析論証、決斷判定,認真思考,鍛煉“腦力”的過程。

“行成於思毀於隨”“善學者明,善思者智”。善於思考,體現領導干部的責任與擔當、智慧與能力。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領導干部缺乏“思”的意識,什麼事都習慣於讓別人去“考慮”“拿意見”,基層調研也只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調研報告全部有他人“代勞”,甚至奉行“拿來主義”,讓基層提交“報告”,把他人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杰作”,他人的“意見”當成自己的“思想”,調查研究成為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消極思考隻會讓思維越來越僵化,越來越固化,這是深化改革、創新發展中的“攔路虎”“絆腳石”。

“三思而后行”。領導干部必須要做“思考者”,當思維型干部,敢於思考、勇於思考,打破束縛頭腦的條條框框,真正從實際出發觀察和分析問題。敢想善思不是漫無邊際,不計成本、不講價值的“胡思亂想”“憑空幻想”,而應立足於對客觀實際的充分把握、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對時代發展潮流的深刻洞察,以及對黨和國家事業、人民群眾利益的高度忠誠與負責。敢於思考,善於思考,就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遵循正確的思考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善抓主要矛盾、學會用辯証思維,做到以學促思,深思篤行、思行一致。

在“深用”上下功夫,增強調查研究“效力”。調查研究既要防止“調”而不“研”,又要防止“研”而不“用”。求真務實搞調研,就要在深化成果運用上下功夫。隻有踐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行之有效,行有所成。

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推動發展。調查研究搞得再好,如不把調研成果運用到工作中,就是徒勞無功,就會流於形式、走了過場,甚至勞民傷財,無形中又成了“形式主義”。據了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各級各部門,有關領導都開展了“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加強和改進了工作作風,密切黨群干群聯系,同時也總結出了不少理據充分、內容飽滿的“調研成果”。但是,很多調查研究僅僅停留在調研的階段,成為應對上級“檢查”“考核”的“証明”“依據”,至於問題落實如何?成果運用怎樣無關緊要,很多調研往往一“調”了之,“研”而無實,不僅讓調查研究成為“爛尾”,也損傷了黨和政府威信、領導干部形象。

“文以載道,以用為貴”。調研不是目的,形成調研報告也不是調研的“終點”,而解決問題,辦好實事,為民謀福,才是調研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將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工作舉措,才是確保調查研究生命力、戰斗力的根本舉措。隻有將調研成果充分運用好,做實做深做細調研“后半篇文章”,才能凝聚干事創業的正能量,才能更好地倒逼各級各部門更加注重調研的針對性、實效性,才能讓調查研究走向“良性循環”,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贊許。

(責編:宋鶴立、閆妍)
相關專題
· 黨建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