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繡花式”扶貧,“繡”出群眾好生活——甘肅省定西市精准施策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2020年04月07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繡花式”扶貧,“繡”出群眾好生活

摘要

“苦瘠甲於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市,所轄7個縣區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市探索建立“三建四聯三帶”黨建模式,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建立“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機制,提高貧困群眾致富能力﹔創新精神扶貧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持續健全產業扶貧體系,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聚焦深度貧困,做實“一戶一策”,堅持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舉全市之力扎實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黨建引領 東西部扶貧協作 菜單化培訓 精神扶貧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時專程來到定西市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多年來,定西市黨員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奮發有為,如今引洮工程福澤旱塬,安全放心的洮河水早已流進了千千萬萬家庭,滋潤著定西百姓的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定西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底線任務,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強基礎、興產業、抓黨建促脫貧。如今,“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致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保障等方面取得歷史性成效。據統計,定西全市貧困人口由2013年年底的84.24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4.16萬人,累計減貧80.0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7%下降到1.58%﹔982個貧困村脫貧退出,退出比例達89.2%﹔安定區、隴西縣、臨洮縣、漳縣、渭源縣5個縣區實現整體脫貧摘帽。

1、“三建四聯三帶”: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在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花坪村扶貧車間,村黨支部書記陳貞翰說:“扶貧車間採用‘黨建+企業+車間+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村委會把閑置的辦公用房作為固定資產入股車間,騰達實業有限公司投入設備,提供原材料,派出專業指導老師,車間吸納附近貧困戶婦女加工服裝掙錢。”

負責產品檢驗、驗收的貧困戶祁秀花,是扶貧車間的一名工人。前幾年,她在城郊附近的馬鈴薯育苗基地打工,不小心滑倒摔傷了腰,重活便不能做了。

“正愁沒處掙錢,村裡就開辦了扶貧車間,我馬上就來上班了。”祁秀花喜滋滋地說:“從家裡到車間僅10分鐘,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就攢下了。”

“留住媽,拴住娃,扶貧車間掙錢花。”和祁秀花一樣,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陸續回到村裡,過起了家門口掙錢的幸福生活。

“扶貧車間吸引青壯年勞動力回流,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孕育了希望。”陳貞翰說。把扶貧車間建在貧困戶家門口,讓貧困勞動力出了車間進田間,顧家、掙錢、務農“三不誤”,也破解了一些制約鄉村發展的難題。

據了解,為摘掉“窮帽子”,拔掉“窮根子”,定西市按照“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思路,積極探索推行“三建四聯三帶”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

在縣區農發公司、鄉鎮分公司、村級專業合作社建立“三級”功能型產業黨組織,實現“產業發展到哪裡、黨的組織建到哪裡、黨的工作開展到哪裡”﹔堅持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大力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營、項目聯管、黨群聯培的“四聯”模式,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行黨支部帶企業進村、黨員帶群眾進社、群眾帶土地進園的“三帶”模式,推動建設脫貧攻堅產業園。

“三建四聯三帶”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把基層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

在黨旗引領下,定西市產業扶貧一路凱歌。

按照“主導產業保收入、新興產業拓渠道、勞務就業促增收”的思路,定西市創新推進“551”產業扶貧模式,累計投入41.44億元扶持培育牛、羊、菜、果、藥、薯、種業7大特色產業和食用菌、小雜糧、花卉等區域性特色產業,形成了“7+X”產業覆蓋體系。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行農村“三變”改革,累計引進培育龍頭企業290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2398個,發展種養大戶74983戶,帶動貧困人口80多萬人,因地制宜開發農業保險險種,最大限度保障貧困群眾“旱澇保收”,全市有勞動能力和產業發展意願的貧困家庭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所有貧困村都有了集體經濟收入。

2、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攻克貧困堡壘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裝車間,剛做好的“椒香川丸子”香氣扑鼻,工人牟永強、蒲愛蓮熟練地將一袋袋丸子裝箱打包。

“椒香川丸子”是該公司針對北方市場研制的新產品,用到的土豆澱粉就來自牟永強的家鄉定西市隴西縣。

2017年,福建連江與甘肅隴西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與隴西凱龍澱粉公司“牽手”。牟永強、蒲愛蓮等30多名隴西籍務工人員來到百洋公司工作,月工資約4000元。

“百洋公司與隴西凱龍澱粉公司簽訂了500噸土豆澱粉購銷協議。”隴西凱龍澱粉公司相關負責人何濤說,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更多定西人到福州掙票子,更讓一大批定西土特農產品熱銷福州市場,其中定西土豆澱粉在百洋公司生產的福州魚丸、牛肉丸等中高端產品中的應用已佔七成以上。

在福州,不僅定西土豆澱粉賣得好,其他農特產品銷路也不錯。位於長樂區的漳縣農特館裡,來自定西漳縣的蜂蜜、沙棘飲品、中藥材等名優土特產琳琅滿目﹔在福州市的永輝超市、康佰家醫藥門店,在印象連江·大玩家等網購平台上,定西產的當歸、黃芪、黨參等持續熱賣……“定西—福州”間火爆的線上、線下交易,使定西農特產品到榕供銷渠道更加暢通。

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等模式,促進定西農特產品進福州,助力更多貧困戶脫貧,這只是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個縮影。

福州市對定西市7個縣區、119個鄉鎮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福州市524個村(居)委會、企業、社會組織幫扶定西市637個貧困村,佔全市1101個貧困村的57.86%,學校結對137對、醫院結對51對。

3年來,福州與定西圍繞生態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協作內容,密切銜接溝通,形成了協同配合、分工負責的網格化對接推進機制,最大限度釋放了協作成效。在生態扶貧方面,雙方協作在定西實施了1.1萬畝生態林工程,試驗示范巨菌草種植1.2萬畝。在產業合作方面,引進40家福州企業入駐定西參與產業開發,援建扶貧車間178個,幫助實施了一大批種養業、服務業、加工業、村集體經濟、光伏發電等項目。

同時,福州市所屬7個縣(市、區),還在當地打造建設了農特產品展銷“一中心十二館”,使定西300多種農特產品直銷福州,銷售總額達3.03億元。在勞務扶貧方面,福州市累計招錄定西278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5932人(次)貧困勞動力在福州企事業單位就業。

2016年以來,福州市縣兩級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6.7億元,引導社會各界捐贈資金及捐物折款2.41億元,幫助定西實施各類項目468個,受益貧困人口39.06萬人(次)。

跨越時間和山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已將定西人民的福祉與福州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3、“四方聯合”菜單化培訓:致富有了好手藝

“過日子哪能老靠低保?我日子好了,就該主動退出,讓更需要的人享受黨的好政策。”2019年初,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香泉村低保戶馬永澤給村委會寫了一份申請書,要求退出低保。這在當地,可是一件新鮮事。

是大女兒的一場大病,讓馬永澤家陷入了貧困。而“一戶一策”的精准幫扶措施,讓馬永澤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幫扶干部一次次上門出點子,幫我化解了一樁樁難事。”一年1.3萬元低保金,吃飯不成問題﹔健康扶貧大大減輕看病負擔﹔2017年國慶節政府送來了9隻“扶貧羊”,2018年開春產了6隻小羊羔,種的10多畝牧草當年光賣飼草就收入近萬元……馬永澤掰著手指給記者一筆筆算賬。

馬永澤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讓他念對“養羊經”的,除了好政策,還有技術精准培訓。

近年來,定西市積極推行黨政、基地、學員、部門“四方聯合”的菜單化培訓機制,變“要我學什麼”為“我要學什麼”,培訓需求上突出精准性,讓農民群眾真正通過培訓學了手藝,長了本事。

“這種培訓模式根據貧困村的特色產業、貧困戶的增收方式分類施策,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生產一線指導授課,實實在在解決了貧困戶思路窄、門路少、手藝缺的問題。”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

據了解,安定區已累計開展實用技術培訓7.55萬人次,並實施百萬噸薯、百萬畝草、百萬頭畜、百萬噸菜等“四個百萬”產業培育工程,通過“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扶貧產業園+貧困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

“疫病防治、飼料搭配等各種知識,培訓課上啥都能學到。我還和當地一家養殖龍頭企業簽了合同,不懂的問題,隻需一個電話,簽約企業的技術員就能上門服務。”馬永澤說。

像馬永澤一樣,2019年安定區3.12萬貧困人口摘掉了“窮帽子”,全區貧困發生率降到0.48%。

據了解,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市創新推行“一戶一策”精准化研判、具體化落實、動態化管理“三化”精准落實機制,有效落實了6.57萬戶未脫貧戶“一戶一策”精准脫貧計劃、1000戶已脫貧戶“一戶一策”鞏固提高計劃,保障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4、創新精神扶貧模式: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

宋國軍,曾是臨洮縣峽口鎮黨家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肉牛養殖,他家2019年退出了貧困戶序列。“很多人幫扶我,讓我鼓起了致富的信心,一步步走出貧困。”宋國軍說。

黨家墩村黨支部書記劉學兵介紹,之前宋國軍在建筑工地做瓦工,每天能掙200元,妻子在家務農、搞養殖,收入也不錯。2015年的一場車禍,造成宋國軍妻子肢體一級殘疾,失去勞動能力,極度憂慮的宋國軍又患上腰腿疼,無法再去工地務工,治病前前后后欠下親戚朋友十幾萬元。

“十幾萬元的債,壓得我不敢見人,內心充滿焦慮,對脫貧沒有信心。”想起當時的情形,宋國軍還心有余悸,“好在最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給了我希望。”

為幫助宋國軍重新樹起脫貧致富的信心,駐黨家墩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賀誠和村干部一起給他講政策、找項目、謀出路。“宋國軍家養過牛,要致富還得靠發展肉牛養殖,只是缺資金,我們就替他謀劃養殖項目。”賀誠說。

就這樣,2018年宋國軍依靠項目扶持養了3頭肉牛,還享受了政策性貸款,2019年增養5頭,今年他的目標是養20頭肉牛。

眾人拾柴火焰高。峽口畜牧站的技術員湯強,還手把手地給宋國軍教授養殖技術。

“湯強是個熱心腸,遇到困難,不管什麼時候,一個電話就來了。”宋國軍說,“有大家的幫助,我養牛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又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既重視物質扶貧,又重視精神扶貧,定西市大力創新精神扶貧模式。

針對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進取精神不強、市場意識淡薄等問題,定西市以“扶志”“扶智”為核心,著眼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制定《定西市建設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實施堡壘先鋒、思想武裝、文明創建、智力幫扶、技能提升、健康普及、文化建設、環境美化、關心關愛、模范帶動等“十大工程”,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修訂《定西市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政策入戶解讀》,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教育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移風易俗,激發了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精神扶貧,使像宋國軍一樣的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脫貧之路也越走越寬廣。

(本報記者 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 朱紅霞)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