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31日17:54 來源:旗幟網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科學報社從新聞報道一線到管理支撐部門,各個崗位的職工都積極投身到防控疫情阻擊戰中。一批杰出的女職工,始終沖在疫情報道第一線,成為中流砥柱,為助力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貢獻巾幗力量。
任務來臨,時刻保持戰斗狀態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沒有旁觀者!
從1月21日至今,總編室資深編輯閆潔已經連續奮戰了40多天。尤其是在疫情發生后的最初一個月,每天都要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12點。
平日的繁忙工作使得閆潔與孩子相處時間甚少,本計劃利用春節假期好好陪伴孩子,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她的計劃。她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給家中老人照顧,轉而投身到疫情報道中。
“准”和“快”是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媒體職責所在,面對著爆炸般涌入的疫情信息,閆潔深知扮演好信息“把關人”角色的重要性。
由於疫情越來越嚴重,記者們提交的稿件也越來越多。此外,報社兩個公號“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也需要及時更新。此時正值春節假期,報社人手嚴重不足,閆潔主動請纓,除了兩位排版編輯輪流值班外,其他工作全部由她一人承擔,兩個公號的發布協調工作也都匯聚到閆潔這裡。碰到突發新聞,即便是凌晨她也會第一時間完成推送任務。“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參與新冠肺炎疫情報道。”閆潔笑言。
面對著強度高、責任重、壓力大的工作任務,她的身體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適的症狀,胸悶、頭疼,甚至好幾次要靠吃褪黑素來維持睡眠。但這些挑戰從未讓她退縮過,她明白,個人的事情再大,也沒有記者肩上的責任大。
在40多天的時間裡,閆潔負責運營的“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兩個公眾號相繼推送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稿件130余篇,產生10萬+的文章15篇。其中,公眾號閱讀量突破369萬、頭條號閱讀量超過1000萬的文章,就是閆潔在2月1日返京的路上修改完成的。
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她會反復與記者進行溝通,根據網絡傳播要求反復修改。同時,她還在公號的推送、后台留言的處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些嚴謹而細致的工作成為保証中國科學報能夠及時發出理性科學聲音的關鍵。
多重身份,日夜奮斗使命在心
她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也是記者。
1月24日,除夕之夜,這本是萬家燈火、其樂融融的日子。但陳歡歡卻顧不上年幼的兩個孩子和熱鬧的春節聯歡晚會,獨自一人在房間裡關注著疫情發展的最新動態。
為了完成緊急報道任務,她常常顧不得吃飯、喝水,年幼的孩子也隻能靠動畫片和零食“打發”,遇到有時差的採訪對象時,她不得不轉換自己的時區,堅持工作到凌晨。
年幼的孩子總是渴望母親的陪伴,在一次電話採訪中,孩子不斷地哭鬧,她隻好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電話完成了這次艱難的採訪。“媽媽為什麼總是在工作?”面對孩子的不解和質問,陳歡歡的心中充滿歉疚。
疫情報道時間緊、任務重,來不及過多地思考,她毅然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主動放棄了假期的休息時間,一心扑在工作上。
目前,陳歡歡已刊發疫情相關稿件10余篇,閱讀量合計高達100余萬,多篇稿件被中國科學院院網、人民網、光明網、新浪網、學習強國等轉載。同時,在中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的深入探討、公眾科普、科研成果介紹以及對疫情的反思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被多位科學家認為是“對中國公共衛生改革極有借鑒意義”、“反映了中國科學院該有的樣子”,受到公眾和其他媒體的廣泛關注。
歸鄉途中,始終牢記責任在肩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2020新春佳節的的寧靜,也打亂了異鄉人歸途的節奏。
1月22日,李晨陽踏上了歸鄉的火車,而此時疫區的形勢急轉直下。憑借著多年記者經驗練就的敏銳新聞嗅覺,她意識到對專家意見的及時轉達,就是對疫情防控的貢獻,也是對國家的貢獻。
旅途顛簸而漫長,她暫時擱置了回家的喜悅,在火車上完成了《專家提醒:不搞“大隔離、大消毒”,很難遏制“武漢肺炎”》一文,並於1月22日刊發於科學網公眾號。
文章發布的短短幾個小時后,即1月23日凌晨,武漢宣布即將封城。李晨陽文章中提出的“大隔離,大消毒”概念成了國家指導文件的關鍵詞,起到了政策建議的作用。
記者的工作,不分晝夜。為進一步的明晰疫情的發展情況,李晨陽經過多次溝通,終於促成了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的訪談,由於陳薇院士奮戰在第一線,兩次電話採訪都隻能在晚間進行。
凌晨,第一次採訪結束。李晨陽趁孩子入睡后,獨自坐在電腦前熬夜整理錄音。第二天晚上,她再度撥通了陳薇院士的電話,從採訪到審稿,她們共同工作到凌晨一點半,以確保稿件內容准確無誤,一豆如燈,與窗子的霧氣一起匯作茫茫夜色。
2月1日,她撰寫的《疫情拐點將到?陳薇院士:最壞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長期奮戰!》見刊,陳薇院士在抗疫一線的事跡,打動了無數讀者,引起了廣泛轉發,在負面輿情層出不窮的時刻,傳遞了寶貴的正能量,這也是陳薇院士在疫情期間的唯一一篇專訪報道。
“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的初心。”這句話李晨陽始終銘記於心。從1月22日至今,她採寫防控疫情報道至少19篇,上述兩篇文章閱讀量分別超過了30萬和300萬
應對疫情,報社員工上下一心
疫情爆發后,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的爆炸。
作為中科院唯一一家新聞單位,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是媒體的職責所在。1月21日,雖然面臨報社春節休刊,但社領導當機立斷,迅速成立了由總編室、採訪中心和網媒中心組成的冠病毒肺炎疫情報道小組,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進行信息共享、選題討論、任務分配、稿件雕琢。
在採訪中心副主任陸琦的帶領下,女職工比例高達80%以上的採訪中心,每天堅持於上午11點進行線上選題會,針對輿情焦點和疫情重點進行選題探討,她們始終堅守在新聞報道一線,冷靜發聲,理性表達。
採訪中心記者丁佳,不僅承擔了疫情報道的任務,還主動牽頭,積極利用抖音、微博的社交媒體,配合制作了疫情防控相關新聞、科普視頻。截至2月14日,總點擊量超過1500萬,獲得點贊量超過55萬次。其中,根據陳薇院士專訪制作的視頻微博點擊量已超過1120萬,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在謠言與真相並存的信息海洋裡,她們將宣傳報道的觸角伸向輿論焦點和公眾關心的問題中。甘曉、高雅麗就病毒溯源、病毒中間宿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回顧與梳理,任芳言針對“零號病人”、新冠肺炎“藥方”等焦點問題犀利表達,引導輿論,韓揚眉、辛雨等人則重點關注並報道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病毒是否長期存在等公眾迫切關心的問題……
愈演愈烈的疫情給總編室的工作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總編室主任肖潔以身作則,帶領職工們堅守崗位。2月2日,總編室恢復上班出報,沒有一位編輯表現出對上班的畏難情緒,根據總編室事先的統一安排和規劃,大家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編輯出報工作中來。
考慮到主報編輯部幾位編輯都沒有私家車,總編室編輯唐鳳放棄了輪休的機會,從2月2日以來連續承擔頭版夜班工作,任勞任怨。在編輯工作之外,她還參與了每天與疫情相關的外刊翻譯工作,其中的一篇編譯稿件達到了10萬+的閱讀量。
疫情在蔓延,“戰役”在繼續。她們毫不退縮,上下一心,充分發揮報社全矩陣媒體優勢,及時發出理性的科學聲音。她們不是不畏生死的逆行英雄,但她們是戰“疫”報道中的鏗鏘玫瑰,撐起了戰“疫”報道的一片天,她們生動地詮釋了媒體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用報道工作的實績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巾幗力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