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疫情防控阻擊戰武漢一線記者工作紀實之二

2020年02月16日17:00    來源:共產黨員

原標題:總台疫情防控阻擊戰武漢一線記者工作紀實之二

  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依然還在緊張進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一支特殊的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記者團隊,他們挺身而出,深入疫區一線,時刻向全國乃至世界傳遞著中國抗擊疫情的最新信息。《總台之聲》將陸續對一線記者的工作情況進行報道。

王宇:期待摘下口罩相見的那一天

  1月24日,除夕。一支小分隊星夜啟程,趕赴武漢。北京西至湖北漢口的6525次列車抵達河南后,車上除乘務人員外,隻剩下4個人,他們是來自總台新聞新媒體中心的記者:共產黨員王宇和他的同事楊德才、謝琳、趙增欣。這支4人報道小分隊,也是總台第一批“逆行”馳援武漢的“援軍”。

  我來了,就要做好我的工作

  除夕夜,變成了出征日。一次說走就走的採訪,對做了12年記者的王宇來說,已經司空見慣。“這樣的時刻經歷的多了,有情況你隨時就得背著包出發。”新聞新媒體中心領導去車站送行,反復囑托外,她問大家怕不怕?王宇說:“我爸爸是醫生,我從小在醫院大院兒裡長大,對這方面沒有過多的恐懼。”其實,這並不是王宇第一次進入充滿危險的現場,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深圳山體滑坡,以及地震、泥石流等災難報道的現場,都有他的身影。“我覺得這就是我職業的一部分。我來了,就要做好我的工作。”

  來到武漢第二天,王宇就走進武漢協和醫院的隔離病房採訪。“我就想在第一時間進到核心現場。被感染的風險時時存在,絕不可輕忽,一切都要嚴格按照醫護人員的要求行事。我們以前拍片子,攝像累了,會把攝像機放在地上,我們也可以坐在地上休息一會兒,但這次就算再累,機器再沉,我們也寧願把它抱在身上,因為你不確定地上有沒有病毒。”

記者王宇(右一)、謝琳(左一)與武漢協和醫院醫護人員合影

記者王宇(右一)、謝琳(左一)與武漢協和醫院醫護人員合影

  採訪期間,王宇一直有一個遺憾。“說實話,到現在為止,我採訪的絕大多數的人,我都不知道他們長什麼樣,要麼戴口罩,要麼穿防護服,他們也不知道我長什麼樣。”王宇說,他特別期待那一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看清彼此到底長什麼樣。“因為見到彼此真面目的那一刻,也就是我們‘戰疫’勝利的時候。”

記者王宇(右三)、楊德才(右二)與河北援鄂醫療隊隊員合影

記者王宇(右三)、楊德才(右二)與河北援鄂醫療隊隊員合影

  去武漢,我沒有告訴父母

  王宇的家在山西,這次去武漢,怕家裡擔心,他沒有告訴父母。可沒想到,“大年初一的《新聞聯播》裡,我就站在隔離病房出了個鏡。很快,電話‘炸’響,剛一接通就傳出媽媽急切的聲音:你在武漢,是不是?因為出鏡時穿著防護服,捂得嚴嚴實實,隻露出一雙眼睛,我還想著能騙過去,就說,不是不是,我在北京呢。我媽說,別騙我,那下面打著字呢:記者王宇。我說哎呀,我們台和我同名的有13個人呢,怎麼可能是我?我媽說,絕對是你,你那個聲音、那個動作,我肯定認得出來……”

  在媽媽的反復追問下,王宇隻好承認“我來了”。“我跟我媽說,這兒是危險,但沒有想象的那麼危險。你在電視上也看到了,我做了那麼多防護,醫生穿什麼我就穿什麼,一定平平安安的。”在前線報道期間,工作再忙,他也會每天打電話給家裡報平安。

  戰疫情,團隊作戰才有可持續性

  在武漢採訪的每一天,都是在打仗。王宇說,這次新聞新媒體中心赴武漢採訪的有19位採編人員,每個人都戰斗在不同的陣地上,偶爾相遇也只是點點頭,打個招呼就擦肩而過,又各自奔赴不同的戰場。“晚上開會時匆匆一見,又各自忙去了,有的要編片子,有的要寫稿子,有的要出去夜拍……”

  總台給每個前方報道團隊都安排了專門的制片老師,全力提供后勤保障。“在物資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幫我們買牛奶,買水果,通過各種方式幫我們補充營養﹔聯系一些餐飲企業給我們供餐,起碼保証我們每天都能吃上盒飯﹔他們每天還要往返於火車站和駐地之間,幫我們拉物資,因為有他們的辛苦付出,我們記者才能沒有后顧之憂地在新聞現場沖鋒陷陣,他們也是‘逆行’團隊裡不可或缺的一員。”

記者王宇在武漢協和醫院拍攝Vlog出鏡

記者王宇在武漢協和醫院拍攝Vlog出鏡

  王宇說,雖然作為出鏡記者,出現在觀眾面前進行報道的是他,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有很多‘戰友’:記者、攝像、制片……北京的后期團隊也提供了強大支持。這種重大報道,必須得團隊作戰,才有可持續性,才能讓每個人更好地發揮作用。”

  目前,總台已調集100多名記者,全力以赴,深入湖北和武漢一線進行採訪報道。“希望我們真實、客觀的報道,推動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盡早打贏。”

張竣:昔日戰地記者再上“戰場”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有沖鋒在前的醫務工作者,有正在鎖定病毒尋找解藥的科研人員,有軍人,有志願者,更有許許多多的“戰地記者”,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最前沿,發回第一時間第一地點的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新媒體中心記者、共產黨員張竣就是其中一位,他用Vlog的主觀視角講述整個武漢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溫暖故事,其中,《武漢觀察|總台記者Vlog》獲得廣泛好評。巧合的是,他曾經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地記者。從戰火紛飛的戰場到沒有硝煙的戰場,共產黨員張竣始終沖鋒在前。

  雖然大家都有說有笑,但還是挺緊張的

  除夕當天,一聲令下,報道團隊幾個小時組建成功。張竣始終心存遺憾,“因為當天接到電話是下午1點半,折返回來去趕5點多的高鐵,來不及了。”沒趕上第一隊的出發,張竣和第二隊報道小組出發的時間定在了第二天——正月初一。

  “出發之前還得先到台裡醫務室打一針,增強抵抗力。第二件事,是跟同事會合去領設備。”在辦公室裡即將出發的大家有說有笑:“我跟我爸說了,我爸的第一反應是:支持,你們就該這麼做!” “我岳父岳母也支持我!他們都參加過抗擊‘非典’!”……“但是大家還是很緊張的,每個人都戴了口罩。”張竣說。

  作為增援武漢的第二隊報道小組,張竣和同事們在春節這個本應該闔家團圓的日子,堅定地踏上了離家的路。“我們到了武漢站,當時的車站已經空無一人了。出站那一刻,車站工作人員還不太確信地沖我們說,‘你們進來了,可就出不去了,不后悔?’”

  讓此時此刻最真實的武漢,與大家同在

  “在報道疫情的時候,我看到了網上各種各樣的消息滿天飛,感到責任和壓力非常大,所以我們設計用Vlog的形式,用這種沉浸、交互式的報道來解除掉大家心裡的那種緊張感和疑惑感。”

  武漢剛剛“封城”的那幾天,大家都想知道武漢到底怎麼樣。無論是採訪,還是原汁原味的直播,大家都想看。接地氣的《武漢觀察|總台記者Vlog》從武漢的街景到網民關心的熱點,從醫院實況到社區服務,從物資保障到普通群眾的生活,“這組報道讓外面的人了解武漢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讓此時此刻最真實的武漢,與大家同在。”

記者張竣(中)、馬麗君(右)在同濟醫院發熱門診第一時間發出報道

記者張竣(中)、馬麗君(右)在同濟醫院發熱門診第一時間發出報道

  2月5日晚上23時30分,位於武昌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正式投入使用。張竣“全副武裝”進行蹲守,“那天我穿好防護服,在凌晨做直播,前后用了4個多小時,很不舒服,口罩勒得耳朵特別疼,護目鏡裡全都是水。那一刻真切體會到醫護工作者天天這麼穿有多難受。”

記者張竣蹲守武漢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做實地採訪

記者張竣蹲守武漢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做實地採訪

  “關於方艙醫院當時網上有很多負面的信息,我需要用自己的鏡頭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方艙醫院。”張竣走進醫院,醫護人員在緊張忙碌,每張床都配有一床電熱毯。張竣說,“在現場採訪得知,輕症患者經社區統一安排后,隻要攜帶隨身物品即可住院。大家是免費住進來的,而且每日三餐都有專人負責。”他用鏡頭講述了這裡真實的一切。

  當戰地記者時,距離爆炸榴彈僅50米

  張竣是個80后,“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引發了全球的恐慌,為了做相關報道,我把當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所有污染的地方都走了一遍。”曾做過好幾年戰地記者的張竣,2014年在烏克蘭親歷頓涅茨克機場激戰。當時,張竣在現場拍攝雙方交火過程的時候,意外發生了,“一顆榴彈在距離我不到50米處的地方爆炸,一股強烈的氣流扑面而來,所幸彈片沒有造成傷害。”

  親歷炮火紛飛,問張竣覺得害怕嗎,他回答說:“怎麼不怕,就像在武漢的時候,你一開始覺得穿防護服挺嚇人的,但當你發現所有人都這麼穿戴的時候,你就不害怕了。”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