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新春訪名家】

陳佳洱:一顆初心 一生踐行

2020年02月03日08:32    

春節前夕,記者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家中拜訪,聽他講述一生堅守的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

一叢蘭花,一排書架,一杯清茶,坐在冬日暖陽中的陳佳洱,有著一種從容而又溫暖的氣息。他說,自己於2019年年底辦理了退休手續,終於有時間放鬆下來,每天上上網、讀讀書。

但是,作為一位在核物理領域鑽研一生的科學家,科技創新發展依然是耄耋之年的陳佳洱宿寐牽挂的事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陳佳洱強調,“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和使命,不斷為國家創造新的科研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科研實力。”

1934年,陳佳洱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之家。年少時期的他,一直生活在戰亂年代。在殘酷局勢面前,少年陳佳洱深刻意識到:隻有國家強盛,才有個人尊嚴和發展前程。

新中國的成立,讓陳佳洱這一代人有了展翅翱翔的平台和依靠。1950年,陳佳洱考入大連大學物理系,師從著名光學專家王大珩。“每次實驗課,王大珩老師總是早早等在門口,每個學生都得通過他的口試考驗才能進去做實驗。”陳佳洱回憶,王大珩的科學指導和嚴格要求培養了自己嚴格、嚴密、嚴謹、一絲不苟的科學作風,為后來投身科研事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陳佳洱從大連大學轉到了吉林大學。在這裡,他遇到了著名物理學家朱光亞。朱光亞給他上原子物理課,並指導了他的畢業論文。朱光亞的教學,進一步加強了陳佳洱對科學事業的興趣與熱愛。

1955年1月,中央作出在我國建立核工業、發展核武器、建立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因此,畢業后在吉林大學留校任助教的陳佳洱在那一年被調到了北京大學,參加我國第一個原子核教育基地的建設。

扎實的專業功底與執著的科學精神,讓陳佳洱很快脫穎而出。1958年,24歲的他因帶頭研制我國第一台30兆電子伏特的電子感應加速器,被選為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獲頒獎章。

1963年,中英雙方互派訪問科學家,陳佳洱被北京大學推薦到牛津大學。由於表現出眾,陳佳洱又被推薦到了世界頂級物理學研究機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他取得的最大收獲是掌握了等時性回旋加速器中心區中粒子束的運動規律,並在研究和實驗中將其束流量提高了3倍以上。陳佳洱因這個研究成果,被一個英國同事興奮地稱贊為“諧波加速之王”。他的出色表現,也讓英國同行重新認識了新中國的科研工作者。

科學研究與時代共振,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才能煥發出璀璨的光芒。1966年,陳佳洱回國后,繼續投身國家科研事業,致力於在低能核物理加速器領域作出一系列貢獻,黨和國家也把更大的責任和重擔不斷放到他的肩上。1984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96年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99年又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迎來百年華誕,黨中央首次提出“我國要建設若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此后,在陳佳洱的主持下,北大與清華簽訂了攜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協議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開啟了新的時代。

作為一名教育家,陳佳洱對人才培養有著自己的思考,強調基礎課程一定要由高水平的教師講授。他當校長時,依然堅持在講台上講課。他說:“校長要重視教學,在第一線講課,才能了解學生們的所思所想,才能與教師有共同語言,才能把學校辦好。”

蘭幽香風遠,鬆寒不改容。“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更要牢固樹立家國情懷,不斷弘揚愛國奮斗精神,以新的擔當和作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陳佳洱這樣說的時候,清澈的眼神中散發著堅定的光芒。

(本報記者 羅旭)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