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攥指成拳”聚合力 強本固基添活力——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探索全科網格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

2020年01月21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攥指成拳”聚合力 強本固基添活力

摘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近年來,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探索全科網格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實現“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有效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實現了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基層治理 全科網格 “互聯網+”

走進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十裡長街,斑駁的青石板、精美的灰雕,老街的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百路千橋萬家市”的商貿繁華。如今,承載著路橋歷史縱深和人文底蘊的老街,正催生出基層治理的“新智慧”。

“道路旁的圍牆有損壞,需要抓緊進行修復”“有商戶違規使用明火,存在安全隱患”……每天“古街衛士”的綜治微信群十分活躍,各種問題和隱患在第一時間被反饋上來,各責任部門的工作人員按職進行處理。“攥指成拳”聚合力的模式,為社區筑牢了平安的第一道防線。

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立足點,台州市路橋區自2017年起,構建起一整套以全科網格為“底座”,以責任落實和責任追究體系為“杠杆”,以“N個體系”創新為支撐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做到了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

1.整合力量一盤棋,激活治理“神經末梢”

在螺洋街道上保村小區一出租房內,村網格員陳君輝正認真對照標准逐項進行查驗——檢查居住出租房巡查記錄簿登記、查看樓梯口的煙感報警器完好情況。

“基層看得見管不了、部門管得了看不見”,這是一個制約基層社會治理實效的難題。作為浙江市場經濟先發地區之一,路橋區民營經濟發達,民情社情復雜。常住人口才1200多人的上保村,流動人口最多時超過4000人,這讓村裡在治安、消防、衛生等方面面臨多重挑戰。

基層治理是一盤大棋局,過去,各相關職能部門在基層配備了對口聯絡的協輔人員,僅一個網格就分布著安全員、調解員、流管員、計生員、食安員等,極大增加了管理難度和投入,陷入協輔人員多而不專、散而無用、徒有虛名的窘境。

針對這一情況,路橋區因地制宜,根據人口分布、產業布局、管理難度等情況,重新將全區劃分為635個網格,統一整合公安、消防、安監、環保等多個部門職能,並把過去的基層“七大員”“八大員”整合成“全科網格員”,實現“多元合一、一員多用”。

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全科網格的服務管理工作具體由網格工作團隊承擔,按“3+X+Y”模式配備。其中,“3”為專職網格員、網格長和網格指導員﹔“X”為網格業務指導員,即公安、消防、安監、環保等職能部門下沉到網格的干部﹔“Y”為村居非主職干部、黨員、平安志願者、兼職網格員、鄉賢等。

“原先的‘七網八網’合並為‘一張網’,通過做實網格、建強平台、責任捆綁等途徑,有效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破解了‘政府干,群眾看﹔上面熱,下面冷’的治理難題,實現了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路橋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牟傲野說。

2.借力精細化管理,基層之治更精准

身穿藍色馬甲,行走在村間小路上,時不時掏出手機,拍照上傳……在基層走訪中,路橋街道田洋王村網格員柯中東一部智能手機不離手,一個細節不放過。

專職網格員每周至少要進村入戶5天以上,每天巡查兩次以上,每次不少於兩小時,及時發現和上報信息。網格員採集的各類信息,經由手機移動終端,錄入到浙江省基層治理四平台系統中。路橋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吳永春介紹,專職網格員來自群眾,“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很明顯,完成“以人員管理為中心,以矛盾糾紛信息排查、公共安全隱患排查”這一職責任務得心應手。

台州市委黨校講師、市社會治理研究中心成員楊富平認為:“全科網格治理的關鍵秘訣,在於通過利益驅動型的群眾參與方式,或者以半職業化的群眾動員方式,組織調動一支相對可靠的社會群眾力量,在一定程度具備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毛細血管’‘免疫系統’功能。”

此外,路橋區以“黨建+”為引領,建立專職網格員臨時黨委、下設10個鎮(街道)網格員臨時黨支部。以臨近的樓宇、院落為單位,將每個網格細分為20∼30個黨員微格,每個黨員微格員聯系10戶左右。截至目前,已建立黨員微格9316個,參與黨員16870名,處理基層治理相關事項49萬件。同時該區以問題為導向,深化黨建、社區警務與網格的深度融合,全域推進“清網治格”行動,讓駐村民警擔任村黨支部兼職副書記,推動黨建引領下的村社黨組織精治、共治、法治一體化建設。

在全科網格治理模式下,隨著“網格+黨建”“網格+社區警務”“網格+婦聯”等融合工作的不斷深入,整個社會治理工作得到了整體提升。

3.大數據賦能治理,提升基層治理之“智”

社會治理插上了“互聯網+”翅膀,不僅讓網格員走入“尋常百姓家”,還要讓數據“多跑腿”。2019年1月至12月,路橋區網格員上報的163萬多條各類信息,基本實現1天內受理、5天內辦結。

如此高效率的處置,背后的“功臣”是誰?提供有力支撐的正是區、鎮兩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平台。

守護平安,不僅靠網格這張“人網”,還靠大數據、大智慧編織成的科技“雲網”。通過開展“基層治理四平台”建設,形成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4個功能性工作平台,實現受理、流轉、交辦、督辦、反饋閉環管理。

走進新橋鎮綜合信息指揮室,記者看到25平方米的大屏幕匯聚了全鎮1800個監控探頭,不僅可同時查看轄區各重點場所實時監控畫面,還能實時更新網格員採集到的信息,並且按照輕重緩急被分為“紅、黃、綠”三色。

“頭天下午3點多鐘得知黨建廣場有棵樹被撞倒了,第二天傍晚,我就從微信工作群裡看到,新的樹已經栽上了。”路橋街道古街社區主任陸偉斌坦言,“大事小事盡在全科網格,網格員就像是遍布城鄉的‘移動探頭’,解決問題一步到位。”線上線下聯動治理,大大縮短了信息收集上報和任務指令下達的時間。同時,也讓每件事件都實現了可跟蹤、可督辦、可追責。

為應對農村基層調解專業人員缺乏、調解業務水平較弱等實際困難,新橋鎮還探索建立了“和合案庫”,運用大數據開展自助調解,通過收集近5年來該鎮近600個成功調解的案例組成“和合案庫”,以此增強調解實效。

“隨著智慧網格不斷提升,原先單純依靠‘人力監管’的方式已一去不返,大數據、大智慧正為基層社會治理上了一道道‘安心鎖’。”路橋區委政法委委員李賁說。

4.細微處下功夫,基層治理更有溫度

“‘三叔婆’,走得這麼快是干嘛去?”“剛接到一個電話,說是有兩夫妻吵架了,讓我幫忙一起去勸勸。”正風風火火趕著去調解的正是金清鎮金清港社區“三叔婆工作室”的鄭冰霞。

路橋有句方言“三叔婆,在行人”,鄰裡鄉親間發生矛盾時,“三叔婆”總能第一時間解決。從2015年12月成立以來,“三叔婆工作室”已然成為和諧社區建設的生力軍。

早些時候,社區居民張大姐來向“三叔婆”訴苦,因為婆婆不小心摔倒了,她自己因為工作繁忙,在婆婆住院期間,沒有前往照顧,為此婆婆頗有怨言。為了緩和婆媳關系,張大姐就來到社區,找“三叔婆”幫忙。

“我當時仔細聽完這件事后,耐心地開導了一番,緩解她的委屈情緒。后來,她回家和婆婆說清楚之后,兩人和好如初。”鄭冰霞說,其實“三叔婆”更多的時候扮演傾聽的角色,起著“潤滑劑”的作用。

“社區有什麼家庭鄰裡糾紛,我們通過‘三叔婆’都可以從中幫著協調,讓問題不出一條街就可以解決。”金清港社區黨委書記陳國慶說。

“結合基礎網格,路橋創新運用‘以獎代補’‘平安金幣’‘外來人口綠卡制度’等激勵杠杆,建立全村‘平安大家庭’微信群等方式,鼓勵引導群眾參與平安建設。”吳永春介紹,由政府主導的治理方式變為全民動員后,“上冷下熱、單打獨斗”的局面也隨之破解。

“在每月12日,社區都會有一場健康講座,而且我們的黨員志願者全年開展送醫、送藥等活動,為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群眾提供貼心服務。”說起剛過去的2019年社區“大黨委”工作,路橋街道人峰社區大黨委專職副書記葉文婷如數家珍,“此外,像周末親子義工志願活動、紅色驛站服務提升、粥到溫暖活動等志願服務應有盡有。”

“對門相見不相識”是現代都市生活的普遍現象。為治愈鄰裡“冷漠症”,路橋街道6個社區全部建立社區“大黨委”,將轄區內的社區黨組織、駐區單位和“兩新”組織全部納入統一管理,讓鄰裡相識、相知、相助。眼下,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良好局面正在路橋加速形成。

“實行全科網格后,大量社會矛盾被化解在基層,真正實現了‘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路橋區委書記潘建華表示,路橋區以打造浙江省全科網格暨網格員隊伍建設試點示范區為契機,開展全科網格探索實踐,建立起了科學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效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織”出了基層之治的速度和溫度。

(本報記者 陸健 嚴紅楓 本報通訊員 王恩興)

(責編:謝倩、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