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7日15:50 來源:南方日報
廣東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出版的《邊海紅旗》大64開本連環畫。 陽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0年伊始,陽江市陽西縣邊海村已熱火朝天:近處,各項基礎設施破土動工,遠處是萬畝良田,新農村建設欣欣向榮。邊海村這個南海邊的小村庄,正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回首65年前,邊海人團結一切力量堅定戰勝重重災害、堅持進行農業生產,最后實現糧食產量翻番,獲得了毛主席親筆批示……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使命,卻源自於同樣的初心,有著同樣的傳承。從“災害窩”變“米糧倉”,從舊村落到新農村,邊海村的變化靠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辦實事”的“邊海紅旗”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邊海村所在陽西縣從“邊海紅旗”精神中提煉出“黨群連心,勇立潮頭”的丹江紅黨建精神,以此引領邊海乃至陽西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台階。
不懼風雨為人民解憂困
“就算隻有一名黨員,也不能讓邊海的紅旗倒下去。”
“五日不雨成小旱,十日不雨變大旱”,這是過去老百姓對邊海村的印象。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長年累月經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邊海村的280戶中有七成村民無法擺脫貧困,多數要靠政府救濟。
1954年春天,邊海村民陳慶宜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邊海第一社。同年,邊海村成立黨支部,蔡叱任支部書記。包括陳慶宜、蔡叱在內的4名黨員,帶領全村村民,誓要在這片鹽鹼地上開墾出良田。
但當陳慶宜與社員們准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大旱、大雨、狂風、洪災擋在了他們面前。“當時,父親與另外3名黨員,堅定站在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前線。”原邊海村第一社主任陳慶宜的女兒陳永鳳回憶道。
大旱面前,邊海村的黨員干部帶領群眾一同攔河筑壩,引水灌田,將紅旗插在水車棚上,白天大家輪流車水,夜間就席地露宿﹔大雨來襲,他們又苦戰兩天兩夜,搶救了7處險段,保住了堤圍,並補苗恢復生產。面對罕見的210天大旱、40天暴雨以及3次強台風與1次大海潮,他們奇跡般地頂了過去。災難重重,當年的邊海村竟實現了農田早造收入比上年增加36%、晚造收入增加28%。
但陳慶宜的腿在抗洪中留下了病根,此后幾十年,每逢秋冬就會隱隱作痛。說到這裡,陳永鳳潸然淚下:“當時許多人勸父親回家休息,但父親始終堅守崗位。他常常說,作為黨員,就要在一線為人民群眾謀幸福。就算隻有一名黨員,也不能讓邊海的紅旗倒下去。”
邊海村黨支部第一任書記蔡叱的兒子蔡顯杰回憶,他的父親很少提及工作細節,嘴裡卻常常挂著這樣幾句話:“困難面前,黨員不能退,因為后面有群眾”“解決群眾疾苦,就是黨員開展工作的第一位”“如果黨員沒有優秀的品質與模范行動,那麼就愧對心中的紅旗”。
“這個鄉的黨支部是一個模范的支部,它領導群眾做了許多英勇的斗爭,獲得了群眾的擁護。”195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對邊海黨支部的事跡寫下按語,肯定了邊海黨支部帶領群眾攻堅克難,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英勇精神。
自那以后,“邊海紅旗”精神便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成為擎領邊海發展的一道亮光。
1994年,邊海村黨支部在經濟十分艱難的情況下決定建設邊海大橋。沒錢怎麼辦?靠黨員。當時,經濟情況較好的黨員上萬元地捐款,捐不出款的,就帶全家上工地參加義務勞動,大橋很快就竣工,圓了邊海村幾代人的心願。2000年5月10日,邊海村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邊海大堤岌岌可危。緊要關頭,在時任支部書記陳富同志的帶領下,20多名黨員用身體攔住了缺口,保護了堤圍……
不忘初心為百姓謀幸福
“每年要為群眾辦一到兩件好事實事,這是底線。”
邁入新時代,“邊海紅旗”精神歷久彌新。懷揣著為民辦實事的初心,邊海村擔負起新的時代使命。
2019年全國預計有34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1000多萬人實現脫貧。這其中,就包括了邊海這個海邊村庄。
近年來,邊海村黨支部喊響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的口號,組織黨員實行聯系戶制度,動員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對子,點對點幫扶,並通過村集體資金入股“西荔王”經濟農作物種植項目、長角水庫光伏項目、金開源魚蝦養殖項目,為該村貧困戶實現增收,“鼓了錢袋子”。“如今,邊海村121名貧困戶,已經全部實現了脫貧。”邊海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廣說。
在脫貧攻堅戰中,黨員干部沖鋒在前。2017年,陳廣放棄了自己的養殖生意回到家鄉。面對家人的不理解,陳廣表示:“我是一名黨員,為家鄉百姓幸福出力,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
陳廣表示,從2017年以來,邊海村以“滿足群眾需要,維護群眾利益”為根本出發點,聚力精准扶貧,大力推進鄉村振興。2018年以來,全村共投入13萬元對農村生活設施進行大整治,投入3萬多元建設農田機耕路和斷頭路。同時,帶領群眾發展養殖業,打造兩條“養殖長廊”,一條是“綜合養殖長廊”,發展了養殖戶30多戶﹔另一條是“沿海養殖長廊”,引導群眾發展灘涂、蝦塘養殖1200畝。
“我們每年要為群眾辦好事實事至少一到兩件,這是底線。”陳廣說。
在黨總支部的帶領下,邊海村已形成了養殖業、種植業、淺海捕撈業“三駕馬車”並驅的產業發展模式,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達12.39萬元,家庭人均年收入達13200元。
“過去,粵西的群眾常說,南海邊的鹽鹼灘寸草不生,發展農業生產猶如白日做夢。”陳廣感嘆,“沒想到現在的邊海村,不僅能夠看到頗具規模的對蝦養殖基地、魚苗生產基地、鴨蛋生產基地,還能看到萬畝國家級水稻優良品種示范基地。這都是實實在在的‘紅色奇跡’。”
陳廣透露,接下來,邊海村將建設一個紅色主題展館以及黨員服務中心,傳承“邊海紅旗”精神,以紅色旅游帶動全村實現產旅融合發展。
從“邊海紅”到“丹江紅”
讓“邊海紅旗”在陽西大地上飄揚。
在陳廣看來,邊海村的幸福生活,歸根結底是源於“邊海紅旗”精神,是源於黨總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時間並沒有讓紅旗褪色,‘邊海紅旗’精神依舊深深刻在村裡的每一名黨員心中。而‘為民辦事、為民謀利’的‘邊海初心’,歷經百年也不會變。”
2019年12月27日,陽西縣召開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邊海黨支部64周年座談會,陽江市委常委、陽西縣委書記孫波在會上透露,接下來,陽西縣委將重點打造邊海丹江紅黨建教育基地,爭取在今年“七一”建黨99周年時全面開放,傳承“邊海紅旗”精神。
在丹江紅黨建精神的引領下,陽西縣已經實現了1.3萬人預脫貧,並以“摘帽不摘政策”的形式持續為鄉村“造血”。孫波告訴記者,今年陽西縣將會用兩個億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開展全域人均環境整治,發展現代農業,培育一批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頭雁”,並持續推動織篢園區經濟、溪頭濱海工業、上洋風電產業等重大項目落地發展,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讓縣域經濟提質增效。
“我們將發揚‘邊海紅旗’精神,讓黨群一條心,擰成一股繩,把紅旗插在工作的一線,攻堅克難,讓一個個重大項目在陽西落地,讓一件件民生實事有序推進。”孫波表示,陽西將以丹江紅黨建活動為引領,推動全縣各項工作開展,讓全縣人民共奔小康社會。“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延續、傳承、發揚‘邊海紅旗’精神,豐富它的內涵,打造無數個像邊海一樣的黨支部,讓紅旗在陽西大地飄揚。”(記者 韓安東 楊世華 實習生 陳鍇進 策劃:嚴亮 統籌:黃學佳 張錦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