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用腳力丈量草原的新聞人——追記內蒙古日報社原首席記者劉少華

2020年01月06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腳力丈量草原的新聞人

在40多年的新聞征途中,作為一名記者,他沖鋒一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行走在內蒙古大地的每一處:大草原上,有他的身影﹔蒙古包裡,有他的笑聲﹔礦井深處,有他的足跡﹔邊防口岸,有他關注的目光……

他就是內蒙古日報社原首席記者、高級記者劉少華。一生從事新聞事業,所獲表彰無數:內蒙古自治區十佳記者、自治區勞動模范、自治區杰出人才、內蒙古文學最高獎“索倫嘎”獎、第六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第七屆范長江新聞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等。諸多的榮譽,是對劉少華一絲不苟工作態度和孜孜以求敬業精神的褒獎與肯定。

2019年1月24日,劉少華因病逝世,享年67歲。當年9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追授他為“北疆楷模”榮譽稱號。

1998年,鬆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內蒙古呼倫貝爾等許多地方成為“澤國”。此時的劉少華,在採訪中遭遇車禍,尚在休養,大腿裡還打著鋼板,但他還是毅然請纓,上了抗洪前線。他踩泥濘、住帳篷、劃小船,吃住在現場,採寫出系列報道《呼倫貝爾,我要選擇對你說》。1998年抗洪救災期間,劉少華在救災現場曾說:“我和救災的群眾是一樣的,我沒覺得我是記者,我用我的目光、我的大腦記憶現場,回來用我的筆還原現場,親臨一線,都很普通很平凡。”

“你想得到800米井下最生動的信息,必須走到800米井下,少一米都不行。”劉少華在給大學生講授新聞採訪課時這樣說。

劉少華曾三下800米井下,含淚採寫通訊《五虎山,礦工的山》,被多部新聞集收錄。也正是在800米井下,他見到並且記錄了筆下人物“楊百萬”和林四輩等普通礦工。升井后,在燦爛的陽光下,劉少華滿身滿臉已經和礦工一樣黑了,而他依舊不知疲倦地蹲在一塊石頭上整理著採訪記錄。

“范長江新聞獎”是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2006年第七屆范長江新聞獎所有評委全票通過,將這一至高榮譽授予了劉少華。

“范長江新聞獎獲獎者在跟大學生見面的時候,劉少華充滿激情的發言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幾乎是滿堂喝彩。在范長江學院,也受到了新聞系學生們的歡迎。年輕的新聞學子們能夠感受到劉少華吸引人的東西,就是‘激情’,對時代的激情,對新聞的激情。”中國青年報國內時事部主任、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劉暢回憶道。

劉少華的才華不僅體現在他的文章裡,也體現在他創作的詩歌、歌詞中。“又是丁香花開時,花香襲人,花色迷人。此間,媽媽是一首甜婉的歌。聽,‘生活中正因為有了您,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劉少華的代表作《丁香花開的時候》,是一篇獻給母親的深情之作,發表后在國內引起轟動,被30多家報紙、雜志、電台轉載轉播。這篇作品,數易其稿,文字中流淌著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傳遞著兒子對母親的深深眷戀,讀來感人至深。

40多年來,劉少華始終戰斗在新聞採訪一線,參與了一項項重大新聞宣傳報道任務,採寫了近千篇消息、通訊、言論,積極傳遞黨的聲音,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是新聞戰線踐行“走轉改”的典范,是“唱響主旋律,謳歌正能量”的杰出代表,他用腳力丈量草原,用眼力發現故事,用腦力傳播文化,用筆力抒寫成就,他的身上體現出了新聞人追求真理、勤奮敬業、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崇高精神。

(本報記者 高平 本報通訊員 田鳳元)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