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初心,閃耀在扶貧路上

——追記臨高布佛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全國財政系統先進工作者王燕舉

張惠寧

2020年01月02日10:53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初心,閃耀在扶貧路上

時間又流走了一年,有些人離開了人們還不能相忘。

2019年12月30日,講起臨高縣財政局駐布佛村首任駐村書記王燕舉,臨高和舍鎮黨委書記黃振還是會眼眶含淚,“王燕舉的故事不能多講,講起他來會忍不住哭。他這個人,心裡想的除了扶貧還是扶貧。”

而回憶起多年的同事王燕舉,臨高縣財政局預算綜合股股長王智,一個大漢,在記者面前哽咽難言:“他這個人任勞任怨、做事不拈輕怕重,對人對事都極認真負責。難活、重活,都是想到讓他干才放心。”

2019年12月26日,全國財政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臨高縣財政局預算股原副股長王燕舉被追授為“全國財政系統先進工作者”。消息傳到臨高,認識他的人都深感欣慰:“他當之無愧!”

王燕舉,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是在臨高的深度貧困村布佛村裡度過的,他是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5月進村,直到2017年病倒在崗位上才離開。如今,布佛村整村脫貧出列了,變化翻天覆地,他卻再也踩不到這片熟悉的土地,2018年4月他積勞成疾,因病離世,留給人們無盡的思念。

臨危受命——

“隻要組織需要我、信任我,我就去!”

王燕舉1966年5月出生。在王燕舉哥哥家的客廳牆上,挂著一張全家福照片,裡面的王燕舉永遠定格在2012年的樣子:國字臉、濃眉大眼、平頭,長相朴實。

其實,第一次進村,村民看他的樣子,“又黑又瘦,講話又少。大家還不是很相信他能干出什麼事來呢!”布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子彪說。

王子彪此言非虛。布佛村是深度貧困村,距離和舍鎮墟4.8公裡,管轄8個自然村,人口390戶1696人。村裡貧困戶達到90戶429人,貧困發生率達25.76%。村裡到處是土坯房,8個自然村都沒有一條水泥硬化路,下點雨就泥濘難行,“平跟鞋”進去,“高跟鞋”出來,摩托車都難開,是個“來了就怕”的村庄。

“布佛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貧困人口多,村裡路網、水利等各項基礎設施差,扶貧任務十分艱巨。必須選派一個黨性強、工作能力強、農村經驗豐富、有百姓情懷的同志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臨高縣財政局負責幫扶布佛村,局長王義堅說,王燕舉在新盈、臨城擔任財政所所長多年,基層經驗豐富,群眾口碑好,找他談話,他二話不說,馬上表態:“隻要組織需要我、信任我,我就去!”

“駐村第一書記,可是要吃住在村裡啊!”王義堅提醒他說。

“沒問題,保証做到!”他堅定地回答。

就這樣,王燕舉義無反顧地領下任務,一頭扎進布佛村裡。

抓好黨建——

齊心協力為村民修好路

布佛村沒有水泥硬化路,沒有環村路,村裡人居環境很差,村庄沒規劃,村裡廢棄的老房子雜草叢生,陰森一片,垃圾成堆。下場雨全村是爛泥,家家行路難。

波蓮鎮常務副鎮長,時任和舍鎮組織委員、布佛村包點干部鐘曉路向記者回憶說,有一次村裡組織召開會議,王燕舉問村民們有什麼需求,大家異口同聲地問答:“解決行路難問題!”這是村民最迫切的心願。

一個深度貧困村,缺的不僅僅是路。長期貧困導致各項工作落后,千頭萬緒,千難萬難,王燕舉決定先把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建起來,凝聚人心,把村干部的干勁鼓動起來。

“我們村以前很差,村委會是一盤散沙,很少開會,上班不正常,王書記進村首先建立‘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制度,抓黨建,在8個自然村建立起了四個基層黨小組,把布佛村基層黨組織力量夯實。”王子彪說。

“他不管大事小事,都召開會議討論,征求意見,集體決定,把村干部和村黨員的力量激活起來。”和舍鎮黨委副書記林勝說。

解決行路難問題,村裡決定先把村委會所在的布佛上下村的水泥巷道和環村路修起來。但是,修路資金從哪來?2015年還沒有村庄提升工程資金﹔此外,規劃開路,得拆房,農戶願不願意讓地?王燕舉獲悉,完善村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可爭取中央獎補資金“一事一議”項目,他行動起來,向縣財政局匯報布佛上下村的基礎設施情況,爭取到建設資金193萬元,又率領村兩委班子,齊心協力發動外出干部和動員村民投工投勞,開建布佛上下村的水泥巷道和環村路。

從來沒有開過路的村庄要開出巷道,有的地方需要村民拆掉廚房,有的需要讓出半間房,雖然知道修路好,但損害到自家利益,有的村民也不願意。“他晚上拎著買來的一大塊豬腳,到‘釘子’農戶家,一起吃飯交流,慢慢做說服工作。我們鎮裡后來稱這個為‘豬腳工作方法’,就是他發明的基層工作辦法,很有效。”林勝說。

2016年,布佛上下村1.1萬平方米的道路硬化全部完工,到了2017年12月,依靠深度貧困村庄提升工程資金,其他6個自然村“村村通”、環村路和村內道路以及排水溝全部完工。

“布佛現在是村村巷道硬化,戶戶通水泥路。村裡巷道都有三米寬,汽車可以駛進家家戶戶。”王子彪回憶說。

破解難題——

整治田洋,引導村民發展冬季瓜菜

說起2017年以前在布佛田洋勞作的辛苦,村民們有說不完的話。

布佛田洋缺少生產路,村民一年種兩季稻和瓜菜,谷子成熟和瓜菜收獲季節,家家戶戶得肩扛背挑著稻谷瓜菜走上一公裡左右的田埂,運到大路邊才能裝車運走。

“王書記,我有幾畝地,可是不想耕種了,谷子背出來太辛苦了!”村民跟王燕舉反映耕作難題。

布佛村人多地少,村裡水田1285畝,就有幾百畝田洋因為缺水灌溉和缺乏生產路,被撂荒了。

“我帶他去田洋實地看,他說,群眾反映的難題,一定想辦法解決。隻有修好水利灌溉,才能增加田洋面積,引導村民發展冬季瓜菜增加收入。”王子彪說。

為解決布佛田洋、茂力田洋的水利灌溉和生產路修建問題,他深入田洋調查,積極與縣水務局協調,並多次到省水務廳反映情況爭取支持。2016年5月和2017年初,縣水務局兩次下撥280萬元改造了布佛田洋和茂力田洋整治項目,受益村庄包括布佛上下村和道咸、茂力等自然村。

田洋整治了,他顧不上休息,又忙碌地穿梭於縣交通部門、財政部門和鎮政府之間,籌資修建了村裡兩條通往田洋膠林的必經路和道咸村簡易橋,一舉解決了村民生產生活“行路難、運輸難”難題。

2019年歲末的布佛田洋,壟壟瓜菜綠意喜人。

“在這塊田洋耕作,常常想起王書記,老百姓最感動的就是王書記幫我們解決了田洋灌溉和生產路難行的問題。”村干部王桂青說,“你看,現在哪家的田洋不靠近路?”

產業扶貧——

發展特色產業,給貧困戶帶來穩定收入

在那青青的膠林裡,因地制宜建起500多間狸舍,干淨的狸舍裡,果子狸養得壯壯的,這就是布佛村發展的林下經濟——果子狸特色養殖基地。如今基地已成為臨高產業扶貧基地和臨高發展特色養殖產業脫貧致富的代表。

布佛村是傳統的農業村,村民經濟主要依靠水稻、橡膠、冬季瓜菜,經濟作物品種少,沒有市場競爭力。如何能讓村裡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呢?村委會副主任李景生回憶說,2016年王燕舉就考慮產業脫貧之路,當時他在外做生意小有成就,王燕舉與他相聊,讓他去其他市縣多看看扶貧產業,回村大家合計發展果子狸養殖產業。

2016年10月,在王燕舉和村干部的帶領下,布佛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布佛果子狸產業扶貧示范基地。由政府貼息,農信社為每戶貧困戶貸款2萬元作為貧困戶入股金,46戶貧困戶的92萬元入股進社,與其他村民一起,抱團發展果子狸產業。

“入股”,這可是村庄裡沒經歷過的事情。村民怕虧本不敢入社,建果子狸基地13.5畝,征地建狸舍的問題也需要跟村民溝通。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王燕舉充分利用周一和周五的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將產業扶貧的意識一點一滴注入到村民心裡。

“果子狸產業很成功,連續分紅了三年,每年每戶社員分紅2400元,收入穩定。現在果子狸發展到了1200多隻,市場不愁售,狸舍面積也不斷擴大,收入不斷提高。”李景生說,“我們村委會也入股果子狸合作社20萬元,每年集體經濟有2萬元的分紅哩。”

以村為家——

他是村民的貼心人暖心人

“他總是呆在村裡。”這是鎮村干部對王燕舉的共同回憶。

王燕舉父親早逝,老母親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駐村時他就把母親從縣城接回了和舍鎮老家,方便看望母親。

他總是呆在村裡做什麼呢?

鐘曉路回憶說,修路時,修哪條路王燕舉就經常去那條路督查施工質量,碰到村民不願讓地修路,他就去協調解決矛盾。

在他奔波下,2017年,由縣委組織部投入23萬元建設了新的村委會辦公樓,並配套了文化大舞台和籃球場。他注意到了布佛村的自然環境優勢,提出打造果園自然村和規劃建鄉村公園。縣財政局投入23萬元購買了9000多株紅心蜜柚,在8個自然村無償種植。“樹苗運來時,他一株株去搬……”

在“兩不愁三保障”工作中,他花了大量精力調查走訪,確保貧困對象的精准。符士雲是2016年他入戶調查時新納進去的貧困戶,“全村的貧困戶,王書記不會落下一個。”符士雲感激地說。

貧困戶王子貴妻子患肝硬化多年,這個貧困家庭因病日子更難過。王燕舉自己掏錢買來空心磚,周末時與王子貴兩人一起動手建雞舍,他還買來雞苗和雞飼料,給他養雞增加些收入。“王書記經常來我家看望,他幫我太多了。”王子貴說。

“臨高方言將‘好’念作‘mai’,村民遠遠看到他,就喊,mai書記來了!農戶有什麼問題都愛找他說,他是農戶的貼心人暖心人。”黃振說。

不忘初心——

“為老百姓謀幸福,我無怨無悔”

“有一次他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吃飯咽不下,喝水就可以咽下去。我趕緊勸他,趕快到醫院去看看吧。他說下星期就去,可是到了下星期,他又如期出現在村裡,給我們開會,帶我們看電視夜校。”王子彪說。

“有一次在村裡吃工作餐,他老不動筷,我們問他你干嘛不吃飯,他說沒胃口,其實他那時候是吃不下飯了。我們就勸他,趕快去看看,他說,先等等吧,工作沒做完。”鐘曉路說。

“他水都咽不下去了,才去醫院看病。”王燕舉的愛人黃少娟流著淚告訴記者,拖到2017年1月8日,他才到海口看病,經醫院診斷,他患有嚴重的“胃賁門失馳緩球囊擴張”,醫院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療。

數月后,他被確診為胃癌中晚期。“他住在省人民醫院時,我們去看他,他愛人知道病情后在樓道裡泣不成聲。他還對我們說,沒事的,等我舒服一點了還回布佛村。”黃振說。

“獻身扶貧,為百姓謀幸福,我一生無怨無悔。”他用行動來實踐著自己這句話,用生命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初心和使命。他離開村時的2017年,布佛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14%,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5301元,超出當年貧困線2336元。

2018年4月2日,在王燕舉彌留之際,接下他的崗位任布佛村駐村第一書記的符敬民,一直守在他身邊。符敬民回憶說,王燕舉那時已說不出話來,只是用力握著他的手。符敬民明白,那是王燕舉對他的囑托:讓他好好接著干!

王燕舉葬禮的那一天,聞訊趕來送別的數百名群眾擠滿了靈堂和門前的街道。人們舍不得他離開。

時光走到2020年1月1日,符敬民可以告慰王燕舉的是,布佛村完成了最后400畝的田洋改造﹔村民家家戶戶都喝上了安全的自來水﹔果子狸產業基地進行了二期擴建﹔布佛村黨支部,如今是海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布佛村已成為海南的美麗鄉村……

(本報臨城1月1日電)

(責編:王珂園、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