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福運當“頭”

——記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街道辦巡返村黨支部書記趙福運

陳學樺 孫勇 成安林

2019年12月30日10:11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福運當“頭”

巍巍南太行,冬日暖陽下,千峰萬壑的皺褶裡,深藏著一個叫巡返的村落。待緩緩散去的山嵐從容舒展開眉眼,透過無人機俯瞰,紅頂白牆的別墅群、鱗次櫛比的廠房車間、氣勢恢宏的休閑庄園……一一從鏡頭裡掠過,美不勝收。

這個3平方公裡左右的小山村,位於焦作市山陽區太行山南麓,30多年來堅持發展集體經濟不動搖、走共同富裕之路,從昔日“窮得叮當響”,變成如今“富得響當當”的“中國美麗鄉村百家范例”。全村800多口人,人均產值高達87.5萬元,家家戶戶住上花園式別墅,開上小轎車,村民各種福利待遇連城裡人都羨慕。

談起巡返村的變化,老干部趙國興感慨地說,集體空,沒人聽﹔集體有,跟黨走﹔共同富,走的才是社會主義路。巡返村的老百姓認准了這個理兒。

30多年來為啥巡返村能高舉共同富裕的大旗不動搖?

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苗繼蘭說,主要是咱有個團結務實敢想敢干風清氣正的村“兩委”班子,有個性子犟腦子活定力強的班長趙福運。

“我自己種下多少棵搖錢樹,也抵不上給鄉親們鑄個聚寶盆。”

村裡老人介紹,武王伐紂時在附近安營,每天傍晚武王都要沿軍營四方巡視,至此見山高林密道路不通難以前進,隻好折返而歸,巡返村因而得名。

小小村落雖承載著先賢的足跡和眷顧,千百年來卻沒有改變貧窮落后的命運。上世紀80年代,巡返村500多口人,全指望700多畝瘠薄的山地土裡刨食,僅落個維持溫飽而已。

剛出生就沒了娘、3歲時又患上小兒麻痺殘了左腿的趙福運,更懂得山裡人的窮苦熬煎。

高中畢業的趙福運,揣著奶奶賣雞蛋攢下的200元錢,翻過太行山到山西販羊皮,后來開過修表店,辦過黏土礦,又貸款建了座小煤窯。幾年下來,趙福運在村裡第一個騎上了摩托車,蓋了新房,並成為擁有十多萬元存款的首富。

趙福運富起來了,而此時的巡返村,卻是“集體窮,人心慌,村裡一座破公房。集體債,十七萬,百畝林木砍伐光”,處於各種矛盾和問題聚集的火山口上。

1986年,在鄉親們期盼的目光中,27歲的趙福運毅然接過村委會主任的擔子。上任第一天,他當著全村父老鄉親的面庄重承諾,“要帶領大家挖掉咱村的窮根”。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經營多年的年產幾萬噸的黏土礦交給村裡,變為集體資產。村裡老一輩人說,福運這孩子,仁義啊,抱住個金娃娃,也舍得給大家伙。趙福運卻說,“我自己種下多少棵‘搖錢樹’也抵不上給鄉親鑄個‘聚寶盆’”。

可巡返村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趙福運一班人心裡卻沒有底。

閉塞落后的巡返村,很多群眾一年到頭“走不出村,離不開鄉”,思想固化,視野狹窄,“打開山門,先要打開腦門﹔沒有思路,哪來出路?”

從小聽著新鄉劉庄老書記史來賀事跡長大的趙福運,將取經的第一站選擇在離巡返村七八十公裡的劉庄。

1987年5月的一天,趙福運風塵仆仆趕到劉庄,不巧的是,史來賀到外地出差。趙福運讓人給老書記捎個話:半個月后再來。

半個月后,趙福運再訪劉庄。握住史來賀滿是老繭的大手,他迫不及待地將巡返村的情況、自己的困惑,一股腦講給史來賀聽,請老書記把脈問診指點迷津。

“共產黨員就是要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千變萬變,發展經濟這一條什麼時候都不能變”……史來賀的話,推心置腹,如醍醐灌頂,趙福運的血一寸寸從腳底板熱起來。

趙福運在劉庄連住了三天,跟著史來賀進企業、下大田,走訪村民,還跟村干部和黨員進行座談,光筆記就記了兩大本。

回去開村民大會傳達學習體會,趙福運覺得不過癮,干脆租了兩輛大巴車,帶領村民“組團”再訪劉庄。

三訪劉庄,取來了真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成為支撐巡返村發展大盤的“定海神針”。

根據劉庄的經驗,趙福運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制訂了巡返村奔小康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穩步發展村辦工業、以工業帶農業的發展思路。

思路有了,方向明了,可錢從哪裡來?

趙福運帶頭拿出5萬元積蓄,作為村裡辦廠上項目的啟動資金。

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張進才賣掉了四輪拖拉機和10萬塊磚,做拉煤生意的趙福秋、馬金社賣掉了貨車,趙小攆拿出賣荊編的錢,有老漢送來置辦壽材的錢,有老婆婆攥著雞屁股裡摳出來的一沓毛票交到趙福運手裡……看著幾塊、幾十塊、幾百塊慢慢堆成一堆,這幾乎是巡返村民的全部積蓄了,趙福運的眼窩濕了。

“干事哪有不作難的,干大事作大難,干小事作小難,不干事到最后最作難。”

萬事開頭難。揣著父老鄉親們的血汗錢,趙福運等人南下成都,北赴京津,歷時三個多月,奔波上萬裡,終於在北京打聽到某研究所打算轉讓一個生產汽車擋風玻璃的項目。

“這個項目投資小、市場前景好,適合村辦企業。”趙福運回憶。

1987年9月17日,巡返村第一個正式的村辦企業特種玻璃廠破土動工。

建廠期間,趙福運吃住在工地,玻璃廠第一批員工李扎勇說,一天深夜,趙福運在辦事回來的路上,因過度疲勞,連人帶摩托車翻倒在地,由於左腿殘疾使不上勁,他被壓在摩托車下無法動彈。直到有人看見把車挪開,他的右腿已被排氣管嚴重灼傷……

廠子建成了,但技術員和工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對汽車特種玻璃燒制幾乎是門外漢,隻好硬著頭皮干。眼看著從上海進的兩火車皮貨值近10萬元的玻璃快燒完了,卻一直沒有生產出一塊合格的玻璃——最關鍵是安全破碎不達標。

負責生產的趙小攆一臉黑線直想哭。質量關過不去,廠子就得關門。辦廠從銀行貸了90多萬元,等於巡返村每家都背上了1萬多元的債務。

“干事哪有不作難的,干大事作大難,干小事作小難,不干事到最后最作難。”趙福運跑到北京建筑材料玻璃研究所,找專家幫忙。沒想到專家兜頭潑了一盆涼水,“特種玻璃是尖端技術,一個村辦小廠是生產不出來的,別瞎折騰了,回去好好種地吧”。

趙福運咋能甘心,他干脆在緊挨著研究所的小旅店住下來,每天一大早就趕到研究所,掃院子、擦門窗、端茶倒水,見活就干。半個多月過去了,專家到底拗不過這個“倔漢”,答應親自去村裡指導技術。

1989年1月15日,巡返村第一塊符合國家質量標准的安全玻璃順利出爐下線。在全村人的注視下,趙福運掄起鐵錘朝玻璃試品用力砸下,望眼欲穿的顆粒狀裂紋驟然呈現,廠子內外一片歡騰。

當年,玻璃廠實現產值460萬元、創利稅20萬元。

如今巡返特種玻璃廠擁有十多條現代化生產線,能生產鋼化玻璃、夾層玻璃、系列防彈玻璃、異型熱彎玻璃等十多種產品,成為宇通、中通等大型車企及多家省級銀行防彈玻璃定點生產企業。

村委會主任趙喜來說,此后村裡先后建成鋁合金廠、冶煉廠、水泥廠、無機化工廠等一批村辦企業,並於1992年成立河南中晶實業公司。

巡返村富了,趙福運非但沒有“浮漂”,內心反而充滿了沉甸甸的危機感。當時“五小”企業遍地開花,“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轉型升級。巡返村轉型如箭在弦——

2002年,淘汰舊的立窯水泥廠,投資近3億元建成年產2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2004年,投資800萬元建成中晶編織包裝有限公司,讓村裡的中老年婦女都有了活干﹔

2010年,投資1.2億元建成年產20萬噸的中晶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踏上環保、低碳、節能的循環經濟之路﹔

巡返玻璃廠連續7次投資2800萬元進行技術創新與工藝創新……

進入新時期,趙福運每年都要帶隊去全國各地參觀學習,將最新的體悟帶回巡返村。數年前的浙江安吉之行,更是促使趙福運和村“兩委”班子再次作出一個果敢決定:由傳統工礦業向綠色發展轉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過去靠山吃山,村民以開山採石為生,幾乎砍光了山上樹木。近年來,趙福運帶領鄉親們修復生態,實施山體綠化,並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紅色旅游、休閑康養度假產業。

目前,巡返村綠化率達90%以上,投資3億多元在老村址上建成了集古建筑、園林、文化於一體的休閑度假區——巡返大庄園,牌坊路、將軍鼎、天驕閣等景點也相繼完工,大庄園一期、二期已開園營業。

眼下,巡返書院、巡返禮和園、巡返大庄園商業街項目已初步建成。“基本實現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新藍圖,打造鄉村旅游的新樣板。”趙福運說。

“把窮人變成富人,再讓富起來的人遇見更好的自己,我一輩子能把這兩件事都干成,人生才算完滿。”

“巡返村任何一家,因孩子結婚沒樓房住,是我們的責任﹔巡返村任何一家,因孩子考上學而沒錢上,是我們的責任﹔巡返村任何一家,因大病而沒錢看病,是我們的責任。”

這是印在巡返村村委會會議室牆上的“責任書”和“軍令狀”。

德高望重的老會計趙國興說,30多年來巡返村一直就是這麼干的。

1990年,村裡第一批宅基地劃分,趙福運在村裡大會上說,隻要夠條件,一視同仁。

宅基地怎麼分才公平?村裡實行捏紙蛋抓鬮,趙福運將捏好的紙蛋放在茶缸裡,上下一晃,左手緊緊地捂著茶缸,隻允許村民伸進兩根手指頭,抓住幾號就是幾號,讓人心服口服。

2000年,村裡著手新村統一規劃,每年建設40套上下兩層、160多平方米的樓房,竣工一批搬遷一批。當年年底,第一批40套房建成。趙福運同樣通過抓鬮的方式分房。

培養人才要從娃娃抓起。1994年,村裡投資40萬元蓋了一所十裡八鄉最漂亮的花園式學校,並高薪“挖來”一批公辦教師。

村裡還設立“教育獎學金”。從幼兒園到初中畢業,每個學生每年教育補助3000元。初中畢業后,考上技校獎勵1萬元……拿到碩士學位獎勵10萬元。總之,考上啥學村裡都有獎勵。十多年來,村裡培養出60個大專生、19個本科生、9個研究生。

多年來,巡返村不斷健全完善村民福利政策,每年給老年人發放3000元到1萬元不等的“敬老金”,統一出資為村民繳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金,重病住院醫療費經新農合報銷后,村裡根據實際情況再給予相應補助……

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國才說,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在巡返村都看得見摸得著,“不差一戶,不落一人”。

2016年,巡返村成為焦作農村第一個通天然氣的村庄。村裡計劃各家自掏腰包購買壁挂爐、暖氣片、熱水器和燃氣灶等。村委會負責聯系廠家,免費安裝。

全村七八十戶報了名,有的隻裝熱水器,有的隻裝壁挂爐,報得參差不齊。看著統計表,趙福運直皺眉,如果就照這樣辦,天冷時,有的戶暖烘烘的,有的戶冷颼颼的,老百姓會怎麼想,怎麼看我們這些黨員干部?

村裡隨即召開群眾代表大會,經大會研究決定,村裡一次拿出400多萬元,免費為每家每戶統一裝上壁挂爐、暖氣片、燃氣灶。

巡返村監委會委員馬金社與趙福運搭了多年班子,他說,趙福運辦事認真出了名,在對待群眾利益這一點上,一絲一毫都不含糊。

趙福運持身嚴、對己“狠”,更是出了名。

1987年,趙福運當村委會主任的第二年,組織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寫入黨申請書,積極入黨。他說:“請組織給我幾年時間,如果我達到黨員標准,到時我會積極申請入黨。如果我不夠黨員標准,村委會主任我也不再干了。”

直到1992年9月,趙福運才光榮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75歲的趙九邦說,福運身體上有殘疾,可在志氣上從不矮人一頭,沒到火候,他絕不會向組織張口。

馬金社說,大夏天,福運帶領大家上山干工程,山上山下溫差大,天黑后可能還會挨凍。福運一般都干到八九點才下山,好多次等大伙兒都上了車,才發現福運腰疼得走不成路,上不了車。

村民趙小五曾給趙福運開車,他說趙福運習慣了每天“早上面湯,中午面條,晚上饅頭配咸菜”的飲食。很多件衣服一穿都是十年八年,“藍上衣、黑褲子、運動鞋”更是他常年的“裝扮”。

今年60歲的趙福運始終有個執念,“把窮人變成富人,再讓富起來的人遇見更好的自己,我一輩子能把這兩件事都干成,人生才算完滿”。

巡返村口有一條長長的牌坊路,忠、孝、仁、義、禮、智、信七個牌匾逐一排開,潛移默化影響著鄉親們的一言一行。

村裡的好媳婦林煥青說,從《弟子規》到《家風家訓》,趙福運每年都安排印刷傳統文化讀本,村民人手一本。

凡是黨和國家有重大政策、重要會議,村裡都要組織村民及時進行不同形式的學習﹔每年春節從初一到十五,村裡都要從省、市、縣請劇團來演出﹔村裡還成立了民俗理事會,全程幫助村民料理婚喪嫁娶事宜。

多年來,巡返村沒有出現過打架斗毆、小偷小摸、賭博、迷信等問題,更沒有發生過各類案件,保持了安定祥和發展態勢。

今年1月,《巡返村村規民約》第六次修訂完成。“變化的是封面顏色、村民福利待遇和不同時期對黨員干部的要求,不變的是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堅持走集體共同富裕社會主義道路’的追求。”趙福運說。

“黨員邁什麼步,群眾走什麼路。巡返村的每一屆班子,都有自己的三年計劃。村黨支部凝聚力強、戰斗力強、帶動力強,始終堅持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中星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曉波說。

站在巡返村的制高點天驕閣,山風拂面,鬆濤陣陣,群峰壁立。

趙福運暢談巡返村的未來藍圖,迎風開懷,激情四溢。就像一株太行山上的“虎口椿”,擠在虎口般的岩縫裡,冬來“刺破青天鍔未殘”,春來倔強地吐出一簇新綠。

成者“福運”。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