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愛國情 奮斗者

一個“老楊”帶出一個“老楊群工”

2019年12月25日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個“老楊”帶出一個“老楊群工”

產后抑郁的小張經過“老楊”多次心理幫助,終於慢慢走出了困境﹔施工現場工人與管理方發生糾紛,“老楊”趕到調解使事態很快平息﹔天鵝堡小區常年無人管理,業主都希望成立業委會,但意見卻很難統一。“老楊”居中溝通協調,業委會沒用多久就組織起來了。

“有事找老楊,老楊幫您忙。”在重慶市九龍坡區,“有事找老楊”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這個“老楊”很熱心,似乎“神通廣大”。那麼“老楊”到底是誰?

“老楊”原本是重慶市九龍坡區金鳳鎮綜治辦主任楊永根,只是如今的“老楊”已經成了九龍坡區一個群體共同的稱號。

“老楊”就是調解“領頭楊”

楊永根並非天生就是一個調解“好手”。1984年,他在金鳳鄉鎮企業辦公室工作,偶爾也會配合同事處理一些企業糾紛。當時他也沒想到,自己3年后會將所有精力都放到矛盾糾紛調解上來。

“那時候征租地矛盾、勞資糾紛等問題比較多,每年要處理200多件矛盾糾紛。這要求社會給當事人提供多元化解決矛盾的手段和程序,滿足公民救濟權利的多途徑和多層次需要。”楊永根常常不經意間就會說出一長串專業術語,但是他對當初“入行”的艱難仍記憶猶新,“當時鎮裡新引進了很多企業,人員流動大,群眾訴求多了。我不是學法律的,做起調解來有點力不從心。”

楊永根一邊抓緊自學,一邊琢磨摸索,一點點積累調解經驗。隻要有空,他就看各類法制節目、法制新聞,一個案例剛介紹完,他就給自己出考題:當事人分別要承擔什麼責任?調解時要抓住哪些要點?豐富了法律知識,積累了心得經驗,一般的法律糾紛難不倒楊永根了。

今年6月,一家科技公司搬遷后,對不願繼續簽合同的員工給予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200多名員工不認可這個補償方案,先是堵住公司管理人員“討說法”,進而開始集體上訪。電話打到老楊群工站,“老楊”楊永根趕往現場。他不斷給公司和員工兩頭做工作,調解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最終,公司讓了步,同意提高補償標准﹔員工也讓步,同意簽訂調解協議書。

“老楊群工站的有效調解,給基層法院減輕了不少負擔。”九龍坡區法院白市驛法庭法官助理龔長鬆說,“現在我們在群工站聯動處置,各方都覺得更方便。”

1997年至今,楊永根在30多年間牽頭調解矛盾糾紛近2500件次,其中涉及農民工工資1095件次,通過調解兌現2.03億元,解決工傷意外傷害賠償396件次,涉及金額3397.3萬元。成功的調解讓一個個矛盾得到化解,一次次可能升級的糾紛得到妥善解決。

“老楊”成了“一群楊”

2019年年初,楊永根站上九龍坡區委黨校的講台,給參加培訓的領導干部講課。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過程中,九龍坡區進一步提煉形成了化解矛盾的“人、法、德、理、事”“老楊工作法”在全區推廣,“老楊”也從一個人變成了包括黨員干部、居民代表、志願者、社工、社會單位、社會組織等在內的“群楊”。“老楊群工”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踐行服務承諾,形成了“我們都姓‘楊’,專幫百姓忙”的局面。

黃桷坪街道將社會心理服務納入“老楊群工”體系,成立了公益性的“小蕾花開”工作室,心理咨詢師趙蕾就是這裡的“老楊”。“小蕾花開”厚厚的服務檔案裡,記錄著包括疏導親子關系、鄰裡關系、青少年問題等各方面問題,服務對象從六七歲到七八十歲都有。“‘人’在‘老楊工作法’中排第一位。”趙蕾說,將心理服務體系向基層延伸,是以“心安工程”促進社會穩定的探索。

有位父親發現兒子受父母離婚影響,有了自殺的念頭,非常著急地找到“小蕾花開”。趙蕾通過沙盤游戲了解到孩子的心結后,制訂了完整的心理治療方案,密切跟蹤了解他的狀態。經過多次沙盤治療后,孩子的心結被解開,與父母的關系明顯改善,人也變得開朗自信。離開時,這位父親一再感嘆“一家人都得救了”。

“老楊工作法”成為一種基層治理模式

“誰家漏水了、哪裡侵佔公共綠地了、哪裡想修無障礙通道了,有事了大家就會來老楊工作室聊一聊。”楊家坪街道天寶路社區老楊工作室的“老楊”劉漢遠說。

這些家長裡短的事,往往細碎復雜,意見很難統一,處理起來很容易“打死結”。劉漢遠專門牽頭設立了居民議事廳,將居民關心的問題提到明面,由社區的“老楊”們主持會議,讓居民自己來議自己的事,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尋求解決辦法。

天寶路社區星河世家小區的5棟居民樓中,隻有1棟沒有無障礙通道。住在這一棟的老年人一直呼吁修無障礙通道方便出行。但修無障礙通道面臨兩大問題:一是費用從哪裡來,二是修建通道將破壞部分小區綠化。這件事被安排到居民議事廳,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討論,小區居民達成自籌資金意見,業主均簽字同意,物管公司贊助1000元,很快便修好了無障礙通道。

在楊永根帶動下,一個“老楊”已經變成了活躍在九龍坡城鄉的一群群“老楊”。九龍坡區建立了區級“老楊群工中心”、19個鎮街“老楊群工站”、206個村社“老楊群工室”、3000多個網格的“老楊群工點”,將“老楊群工”觸角延伸到了基層的每個“神經末梢”,“老楊工作法”在九龍坡已經拓展成為一種為基層社會治理增效的模式。“用群眾說事、民主議事和合力辦事的方法處理問題,讓基層矛盾少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多了。”劉漢遠說。

(本報記者 李宏 張國聖 本報通訊員 周芮)

(責編:王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