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愛國情 奮斗者

願做一粒種 圓農民增收夢——記“全國十佳農民”、趙縣徐家寨村村民李素敏

董 昌

2019年12月13日08:1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願做一粒種 圓農民增收夢

﹝奮斗者說﹞

種地是我這輩子喜歡干也願意干的事,也是這輩子的事業,我會繼續努力種好地。我相信,靠著先進的科學技術,我的試驗田裡一定能長出更多、更好的小麥、玉米等新品種,讓更多的農民收獲更多的糧食。

——李素敏

一塊塊四四方方的試驗田裡,庄稼已長得一人多高。這個時節,別的庄稼漢大多在家坐等收獲,可他卻依舊穿梭其中精心管理,時而低頭仔細查看葉片,時而剝開玉米皮,細心查看籽粒的飽滿程度。

用他的話說:“這裡的每一顆庄稼都可能成為農民增收的種子。”

可是在熟悉他的人眼裡,他就是一粒促農增收的“種子”。

就是這粒“種子”,在旁人都嫌種地掙不著大錢時,放棄生意回鄉包地,創辦了全省首家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又從普通種植向選育種試驗轉型,帶領農場周邊三個村庄種起了試驗田,為全國農民提供優質種子﹔如今他辦起合作社,搞起農業生產全程化社會服務,為當地農民節支增收。

他,就是“全國十佳農民”、趙縣南柏舍鎮徐家寨村村民李素敏。

逐夢前行,把種地當作一輩子的事業

8月26日午后,徐家寨村北玉米地裡,傳出刷刷的聲響。

從地頭路過的村民李雲山,停下了腳步,朝著一人高的玉米地裡大喊一聲:“誰?”

“我!”

這聲音,李雲山再熟悉不過:“素敏,這大熱天,你是真敬業!十五年如一日,真讓俺們佩服。”

李雲山話音沒落,李素敏從玉米地裡走了出來。身上的T恤已經浸濕,頭上還挂著玉米須。

地頭對面北牆上,一條標語分外醒目:圓職業農民夢、圓現代農業夢、圓規模經營夢。

李素敏笑著說:“咱是土生土長的庄稼人,為了咱這夢想,不付出哪行?”

這條標語是李素敏在2004年流轉土地,創辦家庭農場時,寫到牆上的。

那年,在外經商的李素敏干了件幾乎不被任何人看好的事——當大多數農民厭倦了土裡刨食的生活,想方設法離開土地的時候,他卻回村承包了180畝土地,重新當起了農民。

“當時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讓我感到,國家要下大力氣支持農業發展,把種地、種糧當個事業干,一准兒有前途!”

於是,李素敏承包了位於村西北的一片停產的舊磚窯,加上流轉的130畝土地,總共180畝。

“知道干農業起初投入大、不掙錢,可沒想到會投入那麼多。”李素敏說,平整土地、恢復地力,前后投了三四十萬元進去,不僅沒掙到錢,還虧了本。第一年虧了七萬多,第二年虧了五六萬。

“由於不懂技術,別人怎麼種,我就怎麼種,產量和效益一直不理想。”李素敏說,親戚朋友都勸他別再“瞎折騰”,“那會兒年輕氣盛,根本不服輸,咬著牙堅持著!”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素敏眼前豁然開朗。“當時,縣農業局邀請中國國際生態產業研究院一位專家到縣裡,專門給農民傳授小麥、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專家講的和我遇到的問題幾乎一模一樣,我是越聽越上癮。”

當天,李素敏就把這位專家請到地裡現場“會診”。

專家的點撥,再加上自己的苦心學習、積極探索,糧食產量在不斷增加,效益也變得越來越好。2014年,李素敏的農場畝均節支增收350元,全年實現總收入16.2萬元。

李素敏也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新型職業農民。

科技賦能,讓庄稼地裡長出“金疙瘩”

在李素敏的辦公室裡,一個寫有“農情田間監測設備”的工具箱放在案頭,格外顯眼。

“農諺說得好,‘種地不上肥,等於瞎胡混’,這話沒錯,可沒有先進的技術、缺乏科學的管理,上再多的肥也不行。”李素敏說,這套農情監測設備,可以把大田裡監測到的情況,實時傳輸到農業農村部統計中心,由專家進行數據分析和科學指導。

除了農情監測設備,在李素敏的種植基地,還有掌握地溫、降水等數據的氣象觀測儀、水肥一體化機器、多功能噴灌機、自走式噴霧器、無人植保機等高科技設備。“開始種地的時候也沒有這些玩意兒,可是種著種著就感覺沒有科技真不行,別說質量,就連產量都很不理想。”李素敏感慨道。

推開了科技這扇門之后,李素敏又在2012年5月創辦了“趙縣素敏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2013年2月,他又在趙縣工商局登記注冊,成立了李素敏糧食種植農場,成為河北省首家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

辦起了家庭農場,就要考慮如何抓住國家支農惠農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機遇,大幅提高農場經濟效益。

“我聯系了省市農科院所和科研機構,先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省農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李素敏說,依托這些單位的技術人才優勢,積極爭取農業項目,進行小麥、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

“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通過優質高產小麥品種的繁育和新技術的應用,小麥平均畝產達到了600公斤的目標。”

從普通種植到為公司擴繁、為專家進行繁育、幫助專家進行選育,李素敏一步步走在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前沿。如今,除了農場的620畝試驗田,合作社的2360畝農田全都開展繁育新品種。繁育的小麥新品種已達16個,玉米品種已達3000余個。通過實施小麥良種繁育及玉米現代產業技術革新,實現畝增收230元。

創新引領,幫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

科學種田的實踐,顛覆了李素敏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多年積累下的很多觀念。

對於農業,李素敏逐漸有了新的認識:“要創建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農場辦公區西側,是李素敏的農機具存放庫。播種機、深耕機、絞盤式噴灌機、自走式噴藥機、小麥-玉米聯合收割機、粉碎機……從播到收,一應俱全。

“這只是部分設備,咱合作社僅大型農機機械就有83台。”李素敏說,他們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趙縣中土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同時作業面積可實現1.5萬畝以上。

“拿這620畝試驗田為例,以前打藥就得幾十個人,澆地也得十幾個人,現在一兩個人就可以搞定。就是播種、收獲的時候,也隻需要雇五六個人幫忙。擱以前,100多人也要干上好幾天。”農田實現了高度機械化,不僅讓素敏合作社的農戶嘗到了甜頭,周邊的村庄也跟著沾了光。

“咱家有十多畝地,原來趕上農忙,隻能丟下外面的工作,全家人趕回來一起干,幾天下來個個身心疲憊。現在不一樣了,不僅耕、種、收、播實現了機械化,就連植保打藥,也都由合作社統一管護。”徐家寨村村民徐西林說,不光省心、省勁,還省錢。“一畝地一年能省100多元的投入。”

為三裡五鄉的鄉親們減少投入的同時,李素敏還不停地幫助農戶提高糧食的品質。他先后購買了烘干塔,建起了容量100多噸的糧庫。

“有了烘干塔和糧庫,農戶不但有了糧食儲存場地,還能防止糧食霉變。其中,僅烘干一項,一斤糧食能多賣一角錢。”李素敏說,他將繼續依托科技創新降低農作物種植成本,提高糧食產量,助農增收。

(責編:王珂園、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