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黨建集聚本土“能人”
推動傳統農業鄉村實現產業興旺

——沭陽縣薔薇村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

朱子華 李 明 趙江寧

2019年12月12日09: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如何實現產業興旺,路徑很多,如“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政府+基地+農戶”,以及基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旅游+”、“生態+”等。但在傳統的農業村庄,通過把鄉村本土“能人”組織起來,點燃其“想振興”的夢想,激發其“能振興”的信心,提高其“會振興”的能力,實現“黨建凝心,能人聚力”,也能走出一條鄉村產業興旺之路。沭陽縣青伊湖鎮薔薇村的發展就是一個案例。

一、薔薇村產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薔薇村位於沭陽縣東北隅,距城區40多公裡,交通不便。現有耕地3273畝,以稻麥輪作為主、間以少量蔬菜種植,是缺乏二三產業基礎的純農業傳統村庄。全村農戶1534戶、村民4488人,其中113戶為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勞動力1000余人基本上都外出務工。

今年以來,薔薇村通過挖掘出頗具影響的幾位“能人”,並由一位領軍人物將他們凝聚在一起,致力發展傳統“上海青”蔬菜種植,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付連俊,66歲,1992年開始經營蔬菜大棚,有著二十幾年蔬菜種植經驗,是侍弄“上海青”的一把好手。前些年由於市場行情不佳,自己缺乏銷路,受制於“菜販子”而一直苦苦支撐,不得已又開了個日雜小賣店貼補家用。李良軍,67歲,中共黨員,曾在村小學做過40年校長。村裡幾乎家家都有他的學生,目前四十歲左右正當年的村民全是他看著長大的,在村民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他對村裡“光景”遲遲不得改善很著急,曾嘗試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帶領鄉親創業致富,但因效果不理想而放棄,隨兒子到城裡“享清福”已近5年。張發軍,60歲,鄰村人。以前任過鄉鎮糧管所所長,對農產品運輸、銷售等熟門熟路,算是了解網絡、見過世面的“潮人”。后來改跑鎮村公交,薔薇村是他線路的終點站,通過在發車間隙與村民閑談得知薔薇村要發展蔬菜種植,主動毛遂自薦加入團隊。李良佩,64歲,中共黨員,是個地道的農民,家裡有11畝承包地,原先主要種糧食,農閑時還干過快遞員,后來年紀大了隻能在附近打打短工,去年他把全部土地流轉給團隊,自己也成為團隊一員。

將上述幾位本土“能人”組織集聚起來的“核心人物”叫李華平,1965年出生於薔薇村,中共黨員,先后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現定居北京。他在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領域頗有建樹,是一位知名文化學者,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和多部專著。他對家鄉發展的種種落后景象和鄉親們欲求發展但不得其門的囧境深感痛心,認為薔薇村發展困頓的“魔咒”在於因缺乏組織和粘合,鄉土人才沒有形成真正的聚合力,要麼外出務工,要麼在家小打小鬧,凝聚程度過於離散。薔薇村黨支部積極發揮典型示范和紐帶作用,多次與他協商,最后在了解過實地情況后,李華平決定返鄉創業。他親身組織社會實踐,立志打破這一“魔咒”,試圖從各類本土種植能手、農民經紀人和青壯勞力中挖掘培養一批鄉土人才,以“黨支部+核心人物+鄉土能人+農戶”的模式成立創業團隊來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這一想法與團隊成員產生強烈共鳴。2018年底,他注冊成立了“江蘇潤格貿易有限公司”,目前已投入700多萬元,在村支部的協同、調動下,流轉了530畝土地,創立“鄉村振興實驗基地”,開始種植“上海青”和歐洲月季,其中30畝歐洲月季計劃無償提供給村庄打造“人居環境”的提升,並由村支書引領群眾在房前屋后種植美化環境。

李華平把幾位“能人”組織起來以后,帶領團隊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泥腿子”搞調研。他帶領幾位“泥腿子”先后考察過灌雲的“黃豆+豆丹”、興化的“油菜+旅游”、盱眙的“水稻+龍蝦”等產業,經反復權衡最終還是選定“上海青”作為基地的主營項目,一來村裡有多年的種植傳統,二來有付連俊這樣的“土專家”,三來“上海青”的需求高且穩定,市場前景好。第二件事,“土專家”搞科技創新。“上海青”怎麼種?用舊大棚、老種法效益不高,於是基地建了新式塑料大棚,配備噴灌設施,並由“首席專家”付連俊帶人開展種植技術改良,降低水、肥、藥用量,把成本控制在每斤0.35元以下,銷售價格每斤0.75—1.5元,既提高了產量,又擴展了利潤空間。第三件事,“老鄉”闖市場。產品上市后,他們嘗試過很多銷售方式。網絡直播和電商銷售,雖然價格賣得高,但對包裝、保鮮要求也高,且銷量低﹔通過菜販子銷售,取貨時間不能保証,還容易被壓價。這幫“腼腆”“害羞”的老鄉們,隻好硬著頭皮闖進周邊批發市場,和同行“斗智斗勇”,和買主討價還價,最終打通了周邊蔬菜批發市場這條穩定的銷售渠道,3月份第一批“上海青”上市。近期,基地又與南京凱凱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凱凱公司協調地頭品質把控,在南京設立專櫃銷售,並安排專人對接商超。

一年來,基地運營逐漸走上正軌,大棚數量由80個增加到260個,實際用地由100多畝擴展到560畝,解決就業人數由10余人提高到60多人,日銷售量由5000斤發展到25000斤,日銷售額由不到3000元發展到逾10000元,市場覆蓋面由沭陽拓展到南京、蘇州、連雲港等地,經營規模、帶動能力、盈利能力、市場影響力不斷提高。

二、薔薇村產業發展的初步成效

李華平團隊創業伊始,就得到了沭陽縣和青伊湖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18年,鎮裡選派轉業干部、鎮人武部副部長章勇同志任薔薇村支部書記,將學歷高、能力強的年輕同志選拔進村支部班子,增強班子運作能力,提升凝聚力、戰斗力,密切配合“團隊”的創業實踐。2019年以來,尤其是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后,薔薇村黨支部把守初心擔使命落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中,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對生產用路、電力線路、排灌溝渠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同時廣泛動員村民共同參與人居環境整治,保障了“上海青”項目的順利實施,提高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村支兩委與團隊通力合作,使薔薇村農民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精神風貌和黨組織凝聚力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一是農民收入切實提高。基地目前在營的260棟大棚可提供60余個就業崗位。管理人員每月工資4000—8000元不等,像李良佩這種“帶地入伙”的還有固定每年每畝1000元的租金收入﹔普通用工,女工每月2100元,男工每月3000元,有流轉土地的都有每畝固定1000元的年租金﹔割菜工按量計酬,一般每斤0.1元,調研時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太,她割菜一天算下來也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按日出貨量2萬斤計,“上海青”項目每年可為村民提供現金收入180余萬元。參與“上海青”種植的都是本地村民,其中40多人是低收入戶,每人每年因此可增收3萬余元。

二是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問題得到解決。去年以前,薔薇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集體經濟渠道來源單一而且收入較少。今年通過實施“上海青”項目以及公共空間治理,在村支“兩委”和李華平團隊積極謀劃下,共整理收回了450畝河堆土地和30多畝魚塘,多個主體參與招投標角逐,已確定每年有20余萬元發包收入。此外通過開展土地增減挂鉤,經驗收確認清理出100余畝耕地,預計可獲50萬元獎勵。通過集體資產的整理盤活,解決了薔薇村困擾已久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問題。

三是村庄人居環境整治初見成效。在村“兩委”和“團隊”的努力下,因為有“上海青”項目的支撐,村民一致認可村“兩委”和“團隊”關於村庄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的規劃藍圖。規劃將全村分為三個片區梯次進行環境改造,一期工程駝溝片已初見成效,共新鋪設硬化路面3千米,外牆粉刷5萬平方米,修建花牆1千米,插竹籬笆2.5千米,拆除旱廁、新建三隔式衛生廁所280余座,村民休閑廣場和公共廁所已建成投入使用。按照規劃布局,村民們歡天喜地地翻建、改建新房,一座座風格統一的新式住宅拔地而起,當地人居環境和農民居住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四是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作為勞動力淨流出村,薔薇村常住居民主要以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村庄缺乏活力。實施“上海青”項目后,薔薇村“兩委”組織了多種多樣的黨建活動,且融進了生活,特別是黨建“紅磁場”系列文娛活動,如三句半、搖花船等,既是對當地人文的宣傳,也是對當地人居環境、公共治理等相關政策宣傳,其在振興鄉村產業的同時又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村民生活態度發生明顯轉變。許多村民扔下麻將扑克、告別串門閑談,積極到基地“打工”,連原本村上有名的“懶漢夫婦”都主動要求到大棚干活。同時,“愛護環境”的理念漸入人心,用竹籬笆將個人空間和公共空間進行劃分后,村民不但對私人空間極盡所能進行美化,對公共空間的環境衛生也做了到自覺維護,生活習慣有效改觀。

五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持續增強。面對薔薇村發展滯后的問題,薔薇村黨支部班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能干事、敢干事,認真思考,多方謀劃,從而為帶領群眾致富找出一條出路。黨支部緊緊抓住黨建“牛鼻子”,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力和戰斗力,從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爭取上級資金,流轉閑置土地,招引特色產業,凝人心、聚人氣、引人才,為特色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鄉村振興進程中,薔薇村黨支部既是強村的“掌舵手”,又是富民的“勤務員”,村子強了,農民富了,黨組織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持續增強。

三、推動傳統農業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的啟示和思考

江蘇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主產區和糧食主產省,省內特別是蘇中蘇北地區還存在大量與薔薇村類似的純農業村庄。這些地方缺乏高質量工業基礎、缺乏山水旅游資源、缺乏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並且這種格局短期內不會發生重大改變,必須找到一條適合的產業發展路徑。薔薇村作為這類村庄的典型代表,其當下實踐的意義不在於取得了多大經營成績,而在於團隊核心“凝聚”作用的發揮,對本土“能人”的“技術啟蒙”和“市場啟蒙”,以及在政府支持下開展的農民自主創業。薔薇村的經驗對傳統農業村庄實現產業興旺具有借鑒意義。

(一)鄉村產業發展應當注重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挖掘本土精英,打造“核心支點”組織集聚本土“能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把本土人才收編進創業大軍是薔薇村產業隊伍建設的基本做法。外部力量在鄉村發展中隻能起到助推劑的作用,要真正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把鄉村內生的力量聚集起來、激發出來,引導鄉村產業走上正軌。一是要發揮好黨建工作者的引路作用。黨建是一切工作的基石,隻有黨建抓得好,干群關系才會和諧,凝聚力才能顯著提升,各項事業都發展得好。緊緊把握黨建“新風向”,提升基層黨建質量,筑建牢固的戰斗堡壘,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加強村干部人才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重點把關村支部書記這個鄉村振興“排頭兵”,凝練基層黨組織號召力與凝聚力,將廣大的基層黨員和群眾動員起來。二要打造可靠的人才集聚“核心”。從工作實際來看,這個核心角色的既可以是返鄉下鄉的工商企業家或社會精英,也可以是基層黨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這個核心要有情懷,能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對鄉村的熱愛,做到胸襟寬廣,知人選才、用人所長﹔尊重農民意願,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古道熱腸,運用自己的學識、見識和膽識指導村庄總體發展。這個核心要有能力,具備市場經濟頭腦,同時懂技術、能經營、善管理,能迅速組織起一支隊伍,果斷實施一個項目,帶動周邊人員乃至整個村子共同發展鄉村產業。這個核心還要有感召力,組織過程中方法得當,讓群眾心悅誠服地加入到創業隊伍中來,並在潛移默化中讓農民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激發農民的創新精神。三要挖掘本土可用“能人”。我們看到,薔薇村“土專家”付連俊作為團隊的技術骨干,承擔起了基地日常管理和技術研發工作﹔“老校長”李良軍在基地創立前期積極參與宣傳,幫助一起做好鄉親工作,對村裡土地順利流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還負責財務管理,兼顧協調團隊內外關系﹔“駕駛員”張發軍搞起花卉苗木和蔬菜大棚的直播平台宣傳,負責基地產品市場營銷和物流運輸,在首批“上海青”打進周邊批發市場時還立下了汗馬功勞﹔“泥腿子”李良佩流轉了全部承包土地並在基地上班,負責歐洲月季和40畝大棚的生產。薔薇村這幫土專家、泥腿子重新煥發了活力、激發了潛能,體現了農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市場意識的重塑和創業精神的煥發,這是我們對鄉村產業振興的信心所在。挖掘本土“能人”的過程中,還要注重運用發展實績吸引外出青壯勞力、本地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返鄉,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在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

(二)鄉村產業發展必須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選准項目,堅持市場導向務求實效,防止貪大求洋、盲目跟風。結合村情選准產業是薔薇村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發展鄉村產業,關鍵是找到可行的產業項目。從技術層面看,薔薇村種植“上海青”並主要通過批發市場銷售,並不是“高大洋”的項目,但確實是最“靠譜”的做法。選擇鄉村產業發展項目,首先要有基礎,一方面要做到能讓農民快接受、快上手、快見效,另一方面又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定力,要把現有產業做大做強,為后續產業升級打下堅實基礎。其次要有特色,不能走老路子、用老辦法,而要找准傳統村落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在發展中體現創新和特色,避免跟風模仿造成“千村一面”“萬村一貌”的產業發展困境。再次要有持續的預期收益,在項目確定前要算好經濟賬,充分預估各類風險、考慮“機會成本”,保証投資主體和農民的合理收益,實現“共創共贏,良性循環”。最后還要有靈活性,充分做好預案,為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留有回旋的余地,做到“船小好掉頭”,避免鑽牛角尖,防止資源浪費。

(三)鄉村產業發展應該規劃先行,著眼產業可持續發展,做到一村一策、科學規劃,防止出現大進大退,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規劃先行、充分論証是薔薇產業發展思維的基本模式。村庄總體規劃要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為產業發展作配套,為人才生活供便利,為生態宜居繪藍圖。要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在功能區布局上要考慮生產和生活的便利性,特別是道路管線的規劃要考慮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形成疏密有度、擺布有方,進出流暢的村庄布局。要符合現有環境特點,在立足現有水土風貌基礎上,合理規劃利用自然資源,同時滿足產業發展、人民生活和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使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相得益彰。要符合村庄發展的歷史規律,發展規劃要與本村的歷史、文化、習俗、傳統相結合,盡可能保留原有的鄉土特色,留住鄉愁。要符合農民意願,要充分組織、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不代替農民決策、不排斥農民參與、不忽視農民訴求,不侵害農民利益。

(四)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統籌功能和服務能力,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供給。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薔薇村逐步發展起來的堅實后盾。推進鄉村全面發展單靠一個村、幾個“能人”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加大對鄉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落實扶持政策,為保障發展鄉村產業所需的建設用地多想辦法、多亮綠燈﹔整合各項財政支農資金,撬動工商資本投資鄉村產業﹔引導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拓寬鄉村產業發展融資渠道。助力產銷對接,創新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管理,支持和鼓勵農民創業主體進駐大型批發市場,補齊農產品銷售的短板﹔在銷售半徑內的大中城市開展特色農產品專題推介活動,抓好新媒體宣傳,善於借助外力,提高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公共服務質量,要在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水電氣設施建設、社會治安治理等領域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完善公共服務供給。大力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鼓勵購買商業保險並予以保費補貼,給經營主體吃“定心丸”。

(責編:閆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