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

韓雪茹

2019年12月08日08:53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內蒙古日報數字報-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大排查要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光伏電站開始進料,安裝進度仍需加快”……近20萬字的扶貧筆記,一筆一畫寫滿了王曉東心中的惦念。

然而,這份惦念卻永遠定格在2019年8月23日。在脫貧攻堅工作途中,自治區派駐正鑲白旗脫貧攻堅工作總隊副總隊長王曉東所乘車輛發生車禍,不幸以身殉職。自治區黨委追授王曉東“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追授“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來時,使命在肩步履匆匆。走后,豐碑聳峙風范長存。

拄著鐵鍬把 哪有問題他到哪

走遍全旗5個蘇木鎮78個嘎查村,累計走訪嘎查村564次、491戶貧困戶,走遍了每一個未出列嘎查村和未脫貧貧困戶……這是王曉東進駐一年多來,用腳步丈量出來的一組數字。

2018年3月,已經56歲的王曉東主動請纓,奔赴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督導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5月,他又轉戰正鑲白旗,任工作總隊副總隊長。正鑲白旗是國家級貧困旗,此時正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

“往北走、往遠走,到問題多的地方去。”這是總隊討論行程時,王曉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正鑲白旗北部蘇木鎮、嘎查村地處偏遠、土地貧瘠,有的甚至已經進入渾善達克沙地腹地,去一趟很耗時間,路也難走,但他總挑“硬骨頭”啃。

入駐不久,王曉東的痛風病就發作了,同事們都勸他先休養,但他非要堅持。后來,大家開玩笑說弄個拐杖吧,沒想到他真的用鐵鍬把當拐杖,那鐵鍬把陪他走了不少嘎查村。

7月底,旗裡“大起底大排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王曉東帶著隊員們直接住進伊和淖爾蘇木寶日陶勒蓋嘎查。

“先在這個嘎查調研,住下來看看工作進展的情況,搞明白難點在哪裡,然后再鋪開跑嘎查村,心裡就有底了。”晚上,王曉東與駐村干部一起炒菜、蒸米飯,第二天一大早又開始入戶走訪。

“自治區派下來的扶貧干部,真的住在了嘎查裡。”嘎查黨支部書記額爾登巴亞爾說,他還沒見過這樣接地氣的“領導”。

入戶、開會、討論……他隨身攜帶的日記本裡,密密麻麻寫滿了進駐以來的工作安排。“馬上協調”“越快越好”等緊迫的字眼,頻頻出現在日記中。

第一批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是旗裡2018年開工建設的最大的扶貧項目之一,為了盡快產生效益,一動工,王曉東就緊緊盯著這個項目。

去年12月,草原上的氣溫降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下車幾分鐘,厚厚的軍大衣就被凍透了。王曉東一邊跺腳取暖,一邊查看光伏板。終於,開工建設僅僅3個月,光伏電站就順利並網發電。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產生200多萬元的收益。

一個村一個村走、一件事一件事辦,王曉東的名字,漸漸在正鑲白旗的扶貧隊伍裡響亮起來。一年多時間裡,他撰寫工作日志、扶貧筆記近20萬字,向旗委、政府督導督辦工作36次,反映問題142個,提出意見建議52條……

群眾知心人 立業開源為鄉親

8月23日,正鑲白旗的鄉野已經略帶寒意,但星耀鎮永合村的西瓜種植基地內卻是一派熱鬧景象:一輛輛拉西瓜的大卡車整齊排列在路邊,村民們忙著摘瓜、裝箱、過稱……

“這是我們賣的第一批瓜,每斤2元。照現在的產量算下去,每個棚一年收入至少7000元。王隊長一直惦記著咱的大棚,下次再來村,他該放心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錢貴祿不會想到,這一天,是永合村京蒙幫扶產業有了第一批收入的日子,也是王曉東永遠離開的日子,他再也不能來村裡走走看看了。

王曉東的好記性在工作隊很出名。“這家有個上學的孩子”“這戶因病致貧,看病花錢多”“這個村子想發展肉牛產業,要抓緊落實”……他不僅把村情、戶情記在心裡,還把那句“有啥困難和我說”挂在嘴邊。

星耀鎮大紅山村是個種菜大村,但由於沒有儲藏的地方,村民可種的品種少,多數隻能選擇大白菜,賣不上價錢。建一個恆溫庫,是村民們多年的願望。

當駐村干部第一次向王曉東提起這件事兒時,他就動起了心思。第二天,王曉東就去附近幾個已經建了恆溫庫的村子考察,並著手匯報、協調。

“爭取了5年的恆溫庫,終於有著落了。這不,8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已經到位,下一步就可以招投標了。”村黨支部書記李金說。

貧困戶郝秀文種的青貯玉米沒銷路,他四處聯系買家幫著賣﹔有的嘎查村一到冬季自來水就凍結,他緊盯吃不上水的村子進行水管改造﹔有的駐村干部宿舍還在生火爐取暖,他跑遍全旗78個嘎查村摸排取暖情況,把問題和隱患及時向旗裡反饋,讓全旗的駐村干部在去年入冬前用上了安全的“土暖氣”……

下鄉勤、辦事快,群眾有啥困難第一個想到他。大伙兒都說,王隊長說話辦事沒架子,是老鄉的知心人。

魂歸脫貧路 鞠躬踐諾守初心

轉業十幾年,王曉東身上的軍人氣質一分也沒少。

今年入夏,他的過敏性鼻炎越發嚴重了。漫山遍野都是過敏源沙蒿,他卻不管不顧,戴著口罩繼續駐村蹲點調研,經常說一句話就被好幾個噴嚏打斷。大家勸他多休息,他說:“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療養的!這點兒病算什麼,別忘了我是當兵出身。”

看到微信運動裡王曉東的步數不再更新,魏國路紅了眼眶:“我失去了一位好老兄、好戰友。每天早晨走一萬步的約定,再也實現不了了。”

魏國路原來是星耀鎮大紅山村第一書記,由於住得近,兩人成了“走友”。相處一年多,每天早晨相約走步鍛煉,他們的話題永遠圍繞著脫貧攻堅。

兒子還在讀博士,妻子做過一次大手術,年邁的母親和3歲的孫子需要照料,王曉東總是把“小家”放在“大家”之后。派駐的476個日夜,他堅守崗位430天,常常一連幾個月不回家。

每次放假,從北京來的幫扶干部許福建都會找到王曉東:“你搭我的順車一起去北京,看看在北京的孫子,上班時我再把你拉回來。”王曉東總是呵呵一笑,用一句“下次吧”委婉拒絕。去一趟隻要6個小時,他一次也沒成行。

“等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就回家哄孫子去”。走訪時,每當看到和孫子年齡相仿的孩子,王曉東總是忍不住多看一眼。

8月23日下午4點多,汽車向東奔馳著,那條路與回家的方向正好相反。王曉東撥通電話,再一次向愛人“請假”:“這次還是回不去,周末有工作任務,你和兒子好好陪陪老人吧……”再過一天,就是他岳父90歲大壽,兒子一家特地從北京趕回呼和浩特。

一邊是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一邊是他放不下的扶貧工作,這一次,他還是做了和往常一樣的選擇。誰也不會想到,半個小時后,噩耗傳來,王曉東所乘車輛因爆胎發生車禍。57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父親出事的第二天,我去了事故現場,滿地汽車殘骸沒有讓我感到恐懼,真正刺激到我的是一份感動和一種震撼,感動的是他年近花甲依然忙碌奔波的狀態,震撼的是他面對困難條件勇往直前的勇氣。這是父親留給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追悼會上,王曉東的兒子王軼博的一番話讓人動容。

生命測量人生長度,精神詮釋人生高度。王曉東與基層群眾手握在一起、心貼在一處,他身上散發出的精神之光,照亮了那條扶貧路,照亮了奮斗的新時代。

(責編:李源、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