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用畢生精力向焦裕祿學習——記擁有81年黨齡的老干部申六興

2019年12月08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畢生精力向焦裕祿學習

  10月23日,河南省新鄉市97歲的老黨員申六興一大早吃過飯,佩戴好黨徽,催促兒子申建軍用輪椅推著他,來到新鄉市委組織部。他要親手繳納一份15.2萬元的特殊黨費,其中15萬元是省吃儉用多年的積蓄,2000元是今年國慶節前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看望他時送來的慰問金。

  新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濤接待了他。談及繳納這筆特殊黨費的初衷,申六興動情地說:“我1922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入黨,黨齡81年了,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包括這些錢。繳納黨費支援脫貧攻堅,讓群眾擺脫貧困,都過上富裕的生活,這是我的夢想。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也是我當初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在崗時處處對標焦裕祿

  申六興是和焦裕祿同時期的縣區主要領導干部。1963年,他被黨組織派到河南孟縣(今孟州市)擔任縣委副書記、縣長時,焦裕祿正在蘭考縣帶領群眾治理鹽鹼和沙丘。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病去世。1966年2月,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申六興看了好多遍,被深深地打動了:“我和焦裕祿同齡,按月份我還大一個月。我下定決心,要用畢生精力向焦裕祿學習,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

  知行合一,言出必諾。孟縣自古缺水,當時農業是“靠天收”。干旱缺水是擺在申六興和縣領導面前的一道繞不過去的難題。

  沁河發源於山西,是黃河一大支流,在晉豫交界的太行峽谷紫柏灘進入濟源。但是,由於重重大山的阻隔,眼看著沁河水流走,濟源、孟縣人民隻能望水興嘆。

  群眾所盼,政之所向。經過地質勘探和集體科學決策,“引沁濟蟒”成為一號工程。為了徹底改變農業生產落后狀況,申六興和濟源、孟縣干部群眾一道投入“引沁濟蟒”工程設計建設之中。

  北水南調,北開太行,南開王屋,30多萬孟縣人民全民參與、全民支援,申六興團結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帶領黨員干部和群眾不畏嚴寒酷暑,涉險灘、破難題,最終穿山越嶺,修通了沁河這條福澤人民的生命之渠。孟縣嶺區農業有史以來第一次擺脫了缺水的桎梏,10多萬畝農田盡享渠水惠澤,通過直接灌溉和水庫調蓄,實現大幅增產,原來吃救濟糧的嶺區人民,每年上繳國家公糧上億斤。這條清渠流淌至今,過去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

  1972年,申六興擔任黃河大橋接線公路指揮部指揮長,負責修通黃河大橋的50公裡接線公路。接線公路工程1976年完成。4年時間裡,他幾乎每天都吃住在工地上,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

  “我父親的手指頭隻有3根是完好的。”申六興的小女兒申建平告訴記者。

  “當時為了加固黃河大壩,我帶著縣委、縣政府兩班人領頭干。在抬石頭的時候,我的手指磨破流血化膿,輕傷不下火線,反復受傷后有7個指頭發生了變形。”申六興解釋說。

  “焦裕祿是我一生的榜樣。”他常對妻子王翼榮說,盡管自己也為黨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與焦書記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比起來,還差十萬八千裡呢!

  離休后繼續學習焦裕祿

  離家五十載。1990年,離休7年之后,申六興回到家鄉林州市姚村鎮邢家墁村,看到鄉親們生活還是那麼貧困,心裡不是滋味。他暗暗立下志向,繼續學習焦裕祿,要在村裡扶貧,幫助鄉親們過上富裕的好日子。

  申六興首先找到村“兩委”班子領導,和大家一起分析家鄉地域特點,提出找准症結、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他認為,家鄉地處山區,辦企業面臨諸多限制,應考慮靠山吃山、吃山養山,靠發展種植和養殖來改變窮困面貌。

  邢家墁村與太行山之間多年閑置著一塊栗園,因長期疏於管理,園內雜草叢生,沙子遍地,而且村裡每年還要拿出一部分錢雇人看管。1997年,村裡又開價2000元找人承包,然而一堆亂石荒坡令人望而卻步,連問都沒人問。1998年,申六興找到村支書邢土金,鄭重地交了2500元錢,說:“見困難就上,這是共產黨員的本色。就是拼上我這把老骨頭也要把這塊栗園救活,為鄉親們蹚出一條致富路。”

  “當時我76歲,正能干呢。”老人豪邁地說,“開始是住在村裡,每天去山中勞動,后來干脆就住在山裡的兩間舊茅草房子裡。就這樣挺過來了。”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在栗園和村子之間崎嶇的山路上,申六興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風雨無阻。喝口涼水、啃口干糧,就是一頓飯﹔幾塊石頭並在一起,算是有了張床。

  “也有遇到危險的時候。有天晚上,一條蛇不知啥時候爬上了床,大約有鐵鍬把兒長。當時,我看看蛇,它看看我竟知趣地走了。”老人說得平淡。

  申六興自己出錢,先后雇了一些助手,幫助打理栗園。他還投入數十萬元,補種了山楂、柿子、桃樹、李樹、梨樹等果樹。投資筑起近2000米的圍堰,修成3個大水渠。功夫不負有心人,果園終於挂果了。豐收時節,看著漫山遍野“五果俱全”,申六興笑了,鄉親們也被打動了,農閑時也積極加入到植樹綠化的行列。

  在申六興的帶領下,李家墁、田家溝、楊家庄等幾個村都開始在坡嶺上下種植果樹。為鼓勵和幫助家鄉群眾發展養殖業,他請來技術專家,幫助本村10多戶村民建起了不同規模的養殖場。一個個養殖場成為一道亮麗的致富風景線。

  荒坡,終於如願變成花果園。2011年,已89歲高齡的申六興,在決定回新鄉跟隨兒女居住之前,親手把這塊個人投資數十萬元、價值已達百萬元、凝聚著自己無數心血的果園無償捐給了村集體。

  好作風帶來好家風

  1964年,新鄉地區組織部將申六興的妻子王翼榮調到孟縣教研室工作。孟縣教育科科長史福增看過王翼榮的檔案后,想讓她當教研室主任,任命文件都已經准備好了。申六興知道后,硬是不讓下發文件,說自己當縣長、妻子當主任,不合適。

  王翼榮說,從結婚到現在,基本是靠自己當老師的工資養大了6個孩子,幾乎沒有見過申六興的工資,因為大多資助了貧困群眾。

  缺少了申六興的工資收入,家裡常常捉襟見肘。申建平回憶:“上小學時最害怕學校開運動會,因為買不起運動衣、運動鞋。”

  好作風帶來好家風。孩子們從來沒有向申六興提過任何要求,申建軍說:“我們理解父親,了解他的秉性。他是對的。”

  對家人嚴格要求,鄉親們的冷暖他卻時刻挂在心頭。申六興的老家邢家墁村500多戶人家,幾乎都得到過申六興的幫助。老人常挂在嘴邊一句話:“我是一個老黨員,群眾的苦難就是我的困難,活一天,就要為人民服務一天。”

  申六興在新鄉工作那些年,每隔一段日子他都要買上幾十公斤的麥種寄往邢家墁。僅20世紀80年代,申六興便花費了1000余元為家鄉購置麥種﹔1992年村裡翻建教學樓,他捐了3000元﹔學校植樹,他再捐2000元﹔為圖書室,他又捐1000多冊圖書﹔1998年村裡硬化公路,他又捐出3000元。

  為了幫助特困學生完成學業,幾年間,申六興先后拿出18000余元,為60多戶貧困生解了燃眉之急。

  汶川和玉樹地震,他向災區捐款1.11萬元﹔向林州市東冶村捐款3.2萬元﹔向新鄉市高新區東台頭村捐款3萬元﹔向新鄉縣老弱病殘捐款7.5萬元﹔向新鄉學院貧困學生捐款6萬元……

  2018年年底,在紅旗區婦聯工作的申建平了解到市婦聯和市慈善總會組織開展為輝縣山區貧困學生獻愛心活動,回家告訴了父親。申六興對小女兒伸出一個指頭,申建平以為他要捐1000元,一問老人才知道,他要捐1萬元。

  沒有人去詳細統計過申六興這些年來到底捐了多少錢。據老人的家人講,至少也在50萬元以上。

  生命不息,奉獻不止。不久前,申六興把自己也“捐”了。他硬逼著申建軍用輪椅推著他,到紅十字會在捐獻遺體志願書上簽了字。

  而申六興身上的衣服,都是兒子“捐”給他的,有的縫著補丁,卻舍不得丟掉。

  一次誓言,一生堅守。雖然已經97歲高齡,但申六興初心永銘,老人渾身上下依然洋溢著16歲入黨時的蓬勃朝氣與活力。人們都說,“他是活著的焦裕祿”。

  短評

  河南省新鄉市的離休干部、97歲的申六興老人,是一位有著81年黨齡的優秀共產黨員,是健在的黨齡最長的優秀共產黨員之一。不久前,他繳納了一筆15.2萬元的大額黨費,一不小心成為“網紅”。

  對申六興來說,這樣的事,並不是偶爾為之。在各個歷史時期,申六興同志都能夠走在前列,干在實處,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他從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而是處處以焦裕祿為榜樣,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刻在心頭、扛在肩上,在群眾心中樹立起一位黨員干部的光輝形象。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今天,申六興同志的事跡特別值得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

   (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郝永飛)

(責編:李源、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