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辛曉平:“草原的女兒”

楊舒

2019年11月20日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辛曉平:“草原的女兒”

在茫茫無際的大草原上如何才能不迷失方向?

“很簡單,看太陽。”在草原上“跑”了近30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草地生態遙感崗位首席科學家辛曉平,回答熟稔而篤定。

草原是我國的生態屏障和后備戰略資源,更是農牧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但科研監測卻起步很晚。1997年,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創建,填補了我國草甸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辛曉平作為主要創建人之一,在業內被稱為“草原的女兒”。

21歲在甘南草原,22歲在青藏高原,25歲至27歲在鬆嫩平原,28歲在南方草山草坡,29歲到呼倫貝爾……辛曉平細數著自己的科研軌跡。

1981年,辛曉平的父親第一次帶11歲的辛曉平回老家甘肅省甘南草原。草原之壯美,讓辛曉平念念不忘。后來,18歲的她被蘭州大學生態學專業錄取,之后又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攻讀博士,專攻草原生態研究。

如果說攻讀生態學是辛曉平草原事業的起點,遇見恩師李博則是另一個節點。作為我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年,李博以“八五”攻關項目“北方草地畜牧業動態監測研究”建立的半定位觀測樣條為前身,籌劃建立呼倫貝爾草甸草原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站。這位當時國內唯一的草原生態學院士向28歲的辛曉平拋出了“橄欖枝”。然而半年后,李博卻在出國考察時不幸去世。

悲傷過后的辛曉平決定,要繼承恩師的遺志,沿著保護草原的道路繼續前行。1999年以后,辛曉平開始主要負責呼倫貝爾站的業務工作。

建站伊始,條件艱苦,經費不足,站裡連辦公樓和廁所都沒有。辛曉平每年要在茫茫草原上帶著科研團隊一起開展觀測工作200多天,頂著大太陽採集草樣和牛糞,每天工作12至16個小時,車子一開顛簸上百公裡,吃飯總是在野外。

剛建站的幾年,為了維持站點正常運轉,辛曉平不得不去四處籌錢。2006年,辛曉平懷孕了。大著肚子的她依然在為籌措資金奔忙,“最緊張的時候,每周隻有10斤肉供20個左右的人吃。”辛曉平回憶說。

也正是在那最艱苦的幾年裡,呼倫貝爾站在謝爾塔拉、鄂溫克等地建立了5000畝標准樣地群,開展了草原植物、植被和生態系統基礎調研,填補了我國草甸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

2005年,呼倫貝爾站被評定為農業部重點實驗站、國家重點野外實驗站,辛曉平被任命為常務副站長,成為當時全國53個國家野外站負責人中唯一的女性。

一邊建站,辛曉平一邊也絲毫未放鬆手中的科研工作。2001年至2006年,她帶隊跑遍各大草原,搜集到了8000多個草原樣地的數據。在此基礎上,她積極推動著數字牧場建設。

“數字牧場就是把草原上各種事物的關系進行計算機模式化處理,在量化各項指標的基礎上,對草原的生產給出科學指導。”辛曉平說。

通過10余年的努力,辛曉平及其團隊初步構建了一套數字草業理論與技術研究體系,草原監測精度提高至90%。同時,他們為草原保護與開發研發了一系列技術成果並在新疆、甘肅等11省(區)90多個縣(市)示范應用,推廣服務覆蓋北方牧區80%以上的區域。牧民通過辛曉平團隊開發的專用手機App軟件,就能預測當年草地的產草量,然后據此決定養多少頭牛、什麼時候出欄。

如今,呼倫貝爾監測站已為百余家國內外同行機構和成百上千科學家提供實驗平台。近幾年,呼倫貝爾站還吸引了多位“海歸”加盟。他們的到來,極大拓展了台站的研究領域,提高了呼倫貝爾站在全國和全球的學術影響力。

20多年來,辛曉平長期扎根草原監測第一線,在大草原上跑了足足有17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4圈多。但她並沒有“跑”夠。她說:“這輩子我就喜歡一件事情,那就是草原生態保護,喜歡就堅持,還有許多難題等著被攻克呢!”

(責編:謝忱、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