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裘志新:為育種而生

2019年11月19日17:4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裘志新:為育種而生

新華社銀川11月19日電

新華社記者靳赫、羅毓

1965年9月,杭州火車站。600多名應屆初高中畢業生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報名支援寧夏建設,登上西行的火車。18歲的裘志新是其中一員。

“你們這些粉嫩嫩的娃娃干這種累活,父母咋舍得呢?”裘志新剛到銀川市永寧縣勝利公社勝利大隊第11生產隊時,老鄉們常這樣感嘆。

裘志新生長在杭州西湖邊,來寧夏前,從沒見過高粱,更沒干過農活。剛到生產隊,砍高粱讓他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艱苦的勞動中,裘志新很快完成了身份轉換,即便是壯勞力干的修渠護堤的重體力活,瘦小的裘志新都主動參與,不甘人后。

“我到寧夏不只是為這裡添一個勞力,而是要運用自己的知識作更大貢獻。”到寧夏的第二年,裘志新便嘗試引進東北水稻良種,使隊裡水稻畝產提高近1倍﹔為了緩解化肥供應緊缺難題,他四處求教,土法制作出幾萬公斤菌肥,有效促進了作物生長。

1973年,裘志新被調到永寧縣良種繁殖場工作。8年的農村生活、勞動經歷讓他明白,隻有好種子,才能實現農作物增產。培育優良麥種,成為他的使命。

裘志新想盡一切辦法搜集資料,為了弄懂幾個難點問題,他騎車幾十裡到當地科研院所向專家請教。“從零開始,他自學掌握了各種專業知識,艱辛難以想象。”曾給裘志新當過多年副手的伍乘新說。

為了加快培育良種進度,裘志新每年都要去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寧夏一年隻能種一季小麥,裘志新每年在寧夏收完麥種,便南下雲南播種,收獲后再前往海南播種,這樣一年便能完成三年的工作。一年間他在三地間來回奔波,比候鳥還要多飛一季。

“雜交育種,每種組合隻種一兩行,稍微出點意外,一些組合就見不到結果。”同事張振鎖回憶,為保護種子,裘志新白天趕麻雀,夜裡趕田鼠,睡眠時間很少。

一次在海南育種時,當地長期不下雨,地裡青苗被晒蔫了。裘志新隻能和同事每天早上5點起床,從井裡挑水,一瓢一瓢澆進地裡,直到太陽落山才收工,足足堅持了20多天,靠血汗戰勝了干旱。

1981年,裘志新育成適應性強、豐產性突出的春小麥良種“寧春4號”,豐產栽培條件下畝產超千斤。短時間內,這一小麥品種在寧夏、內蒙古、新疆、甘肅等省區推廣,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春小麥品種之一,后來被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引種。

這隻辛勤的“候鳥”,奔勞中留下許多讓人難忘的故事。

當年,火車從寧夏到雲南、海南要走好幾天。為了省錢,裘志新常選擇坐硬座。“他長得瘦小,困得坐不住時,就鑽到座位底下的空隙裡躺著,還說又寬敞又沒人打擾,美得很。”張振鎖說。

在雲南、海南,裘志新隻租農民的舊房子住。飯菜十分簡單,頭一天做好米飯,第二天早上用開水一沖,當稀飯喝……

2013年,裘志新因貢獻突出,被評為寧夏“塞上英才”,政府獎勵他個人50萬元,他將一半獎金上交單位,另一半和幾十名同事分享。

1999年,裘志新因車禍摔斷了多根骨頭,醫生要他靜養,為了不誤農時,他偷偷溜出醫院,完成工作后才回去繼續治療。

“他這個人,就是為育種而生的。”伍乘新感慨地說。

(責編:王靜、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