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大山裡永遠停留的背影——追記因公殉職的貴州水城縣駐村輪戰干部王文華

2019年11月19日10:44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大山裡永遠停留的背影 —追記因公殉職的水城縣駐村輪戰干部王文華

11月17日上午9時30分,六盤水市殯儀館,“送別王文華同志”追悼會正在進行。

吊唁廳內,庄嚴肅穆,哀樂低回,靈堂擺滿了花圈,不少人低聲啜泣。

52歲王文華是水城縣果布戛鄉大寨村駐村輪戰干部,水城縣財政局一位既普通又特別的共產黨員。

說普通,是因為他32年埋頭財政工作,默默無聞,甘為一顆“螺絲釘”。

說特別,是因為他在“知天命”的年歲,為了脫貧攻堅事業毅然走進烏蒙大山,將背影永遠停留在大山裡,譜寫了一首脫貧攻堅的奉獻之歌。

從早忙到晚,像陀螺一般“高速旋轉”

11月14日,清晨。

王文華“平靜地”躺在單人床上,睡前翻閱的脫貧攻堅政策“口袋書”還打開著靜置在床頭,枕邊7時30分的定時鬧鐘“鬧”醒了同寢“戰友”王禮,卻沒有喚醒他。

洗漱完畢回房間的王禮試圖叫醒他,出乎意料的是,平時作息規律的王文華這次沒有“守時”,掀開被子一摸,他的手比冬日的夜還涼。

“王哥出事了!”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友們”大聲疾呼,村醫來了,村干部來了,同在鄉裡駐村的水城縣財政局干部也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大家緊跟救護車輛一路送到六盤水市人民醫院進行搶救,但他終究還是撒手人寰。

“明明昨天還一起奔波在路上,人,怎麼說沒就沒了呢?”多數同事不知道的是,王文華駐村這些天一直在生病,床頭櫃裡的板藍根顆粒吃到隻剩一包,999感冒靈顆粒已經吃完了大半盒。

“感冒了,扛一扛就過去了。”在生命的最后24小時,他沒有向駐村輪戰隊隊長告假,依然像老黃牛般一聲不吭地繼續奮戰在一線。

白天,他和網格員、村干部到大寨村新田組、下柏果組入戶開展大走訪、大調研。短短15天,他踏遍了兩個組172戶人家的門檻﹔

晚上,走訪歸來的他堅持參加貧困形勢及解決措施研判會。15天,這樣的會他參加了15次,一天一次,從未缺席﹔

散會后已經是深夜,忙碌了一天的他並沒有休息,而是“精打細算”著村裡每一筆資金的使用,謀劃著建立科學的財務制度。

晚上11時,他利用睡前的一點點時間學習鄉裡印發的“三段式”決勝脫貧攻堅第三階段工作方案、脫貧攻堅政策知識。上面勾畫的痕跡清晰可見,可他卻永遠離開了。

在生命的最后24小時,他像隻陀螺“高速旋轉”著,扑向大地。

與他朝夕相處,駐大寨村第一書記龔文克難掩悲痛——老王哥,你為什麼這麼“傻”?為什麼重感冒了要硬撐?為什麼要你去輸液,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為什麼年過半百了,還要主動到脫貧攻堅一線“走一遭”?

整天像陀螺一般“高速旋轉”的王文華確實“傻”——為了給群眾算清楚每一筆賬,他白天走訪,晚上研判﹔晴天調研,雨天整理。在駐村輪戰的這些日子,把“精打細算”職業習慣沉澱為內心信念的他,“精打細算”著每一天工作,一筆一筆地計算大寨村的脫貧民生賬。

不久前,他曾笑著與並肩作戰的“戰友”相約:一起打贏脫貧攻堅戰,一起收兵。眼下決戰決勝在即,他卻永遠“失約”了。

三“進”果布戛,先當村民再做扶貧干部

“先當村民,再當扶貧干部。”王文華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他會和村民一屁股坐在地上拉家常,他會挽起袖子在村民家裡幫廚,他會抱起村民的小孩轉圈圈……村民眼裡,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地處深山區、石山區的果布戛鄉,是六盤水市、水城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該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552戶4966人,貧困發生率為27.04%。

對於單位的這個扶貧幫扶點,王文華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在“知天命”的年齡,他三次主動請纓,三“進”果布戛駐村輪戰,楓香村、大寨村、高石坎村、興隆村,鄉裡蜿蜒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厚底運動鞋走過的一個個足跡。

選擇泥濘,也選擇了燃燒。

從2017年12月駐村輪戰以來,他把一生的工作積澱都釋放了出來,從協調鄰裡矛盾、到“三改三化”、落實扶貧政策……樁樁件件,事無巨細,事事關心。

追尋他的足跡,枝葉關情的大事小情化作雨露,滋潤著百姓心田——

在楓香村,他為該村爭取“一事一議”項目2個,金額為18.91萬元。在大寨村,他為該村爭取“一事一議”項目14個,資金總額為177.74萬元。如今,大寨村修起了1500平方米的小廣場及配套設施,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再也不用每年舉辦“火把節”的場地發愁了。

王文華常說,自己就是當地的村民。這個“村民”的突然離去,勾起了大家共同的回憶。

結對幫扶對象興隆村猓狃組王今權老人眼含熱淚。“他對我家的困難盡力幫助,還給我外孫買學習資料、找考試信息。”如今,那個常喚他“舅舅”的大學生再也等不到微信上的聲聲叮囑和句句關心了。

結對幫扶對象、72歲的高石坎村村民張學真眼淚奪眶而出:“冬天來了,看到我兒子衣服少,他把妻子給他新買的皮衣和御寒的褲子留給了我兒子,自己卻感冒了。”

……

10月30日,一年內第三次駐村輪戰的他到新田組開展工作,在徒步返回村裡,路過永姑河時,不慎摔入河中。雖未受傷,卻全身濕透。

天氣寒冷,同事勸他“還是叫個車來接你吧,別感冒了。”他連連擺手回答:“我這不是好好的嘛,沒事的。村裡任務重,這點小事就別給大家添麻煩了。”

生時燦爛,去若星辰。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王文華沒有留下多少波瀾壯闊的故事,卻用實干告訴人們“有所為,是奉獻”,更用一個又一個細節讓人明白“有所不為,也是奉獻”。

初心從未變,哪裡需要就頂到哪裡去

有著22年黨齡的王文華,是水城縣財政局的“專家”,曾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2年還榮獲全省治理私設小金庫先進個人,2016年榮獲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工作者。

既是業務骨干,更是先鋒表率。

“哪裡需要,他就去哪頂上。”這是他身邊每一個人都公認的事實。

在水城縣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關鍵時候,他又毫不猶豫站出來了——每天“泡”在果布戛鄉大寨村脫貧攻堅的一線,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謀劃產業、補齊短板,決不讓一位群眾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隊。

王文華的初心是什麼?在兒子的心裡,是今年9月自己婚禮上父親送的12個字——孝敬父母,感恩親朋,回饋社會。

“回饋”,於王文華而言,就是在“小家”與“大家”之間,選擇后者。

今年11月5日,是母親85歲的生日,王文華沒有請假,白天走訪、晚上整理資料,一如往常。他選擇在微信家庭群裡遙祝老人生日快樂。

如今,他走了,85歲的老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泣不成聲的老人隻說了一句話:“他是黨的干部”。

名與利、情與義想得清楚、看得明白的,不止有他的老母親,還有相濡以沫近30年的妻子李惠。

他第一次走訪72歲貧困戶張學真,是妻子陪著去的。以前,買水果、糧油、衣物送貧困戶,都是妻子一手操持。

如今,沿著丈夫王文華走過的扶貧路,李惠再往前走了“一程”——她捐出1萬元給大寨村,為丈夫未竟的脫貧攻堅事業助力。

“哪裡需要就頂到哪裡”高尚的品格,讓王文華成為同事、鄉親眼中的好干部、好同事。在他走后,網上網下,悼念文章、字句不勝枚舉。

“守初心擔使命,三段攻堅促脫貧﹔敢擔當勇作為,優秀黨員身先卒。”

“痛乎,文華,親朋好友陰陽隔,惟有夢中能相見!”

……

他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

對果布戛的貧困群眾來說,他是最親的貼心人。群眾的話朴實真摯,“我們無以為報,就是種好地,過好日子,堅決摘掉貧困的帽子。”

對朝夕相處的戰友來說,他是一位學習楷模。“他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擔起來,一定要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成效告慰他的英靈。”(記者 陳詩宗 諶晗)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