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張全興:做綠水青山的衛士

蘇雁

2019年11月19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張全興:做綠水青山的衛士

他是我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發展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樹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機工業廢水及其資源化領域的開創者,為我國太湖、長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重點化工行業污染控制和節能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家親切地稱他為“綠水青山的衛士”。

81歲高齡的他,依然意氣風發,“科創報國的道路沒有止境,我還在和學生們一起向‘白色污染’等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環保問題發起挑戰”。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張全興。

科研報國

張全興1938年12月出生於江蘇常州。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歲月讓他早早在內心深處種下了為國奮斗、振興中華的種子。

1957年7月,張全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南開大學化學系,成為從村子裡走出的第一位大學本科生。他穿著母親親手縫制的土布衣服和鞋子,懷著兒時的報國夢踏上了漫漫求學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尚屬空白。1956年,著名科學家何炳林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領導開創了中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迅速發展的新局面。1960年6月,張全興提前畢業並留校任教,跟隨導師何炳林一同開展吸附分離功能樹脂的合成、性能與應用研究。他參與完成的“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及新型吸附樹脂的結構與性能”項目於1987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開創了中國離子交換與吸附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局面。

我國江河湖泊嚴重污染主要始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但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了環境質量不斷惡化。

1985年,張全興夫婦回到老家常州工作。幾十年后重返故裡,兒時水清魚躍的江南美景已不見蹤影,江河污染、魚蝦絕跡的情形使張全興痛心疾首。經過實地調研和認真考慮,他毅然決定把樹脂吸附技術融合滲透到環境污染治理中,著手開展有機化工廢水污染治理與資源化領域的研究。

技術創新

污染物是張全興的“老對手”。水污染是大多數人避之不及的難題,而在張全興看來,污水之中也大有文章。他說:“過去治理廢水,是企業向廢水中扔錢﹔我們現在要幫助企業從廢水中‘撈金’,向廢水處理要經濟效益。”

張全興認為,廢水處理要注重資源化,將有毒有機物或無機物回收變為有用資源。他以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將大孔樹脂吸附技術率先引入環境工程領域,開發出了具有原創性的“樹脂吸附”技術,開展有機化工廢水污染治理與資源化領域研究,其最大特點是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的成分有效地分離和吸附出來變成資源。這一技術不僅使水得到了淨化,同時讓有害物質變為一種有用的原料進行循環利用。

我國是氯苯及其衍生物的生產大國,約佔世界年產量的50%,主要生產企業分布在長江下游和淮河下游等環境敏感地區。

張全興帶領團隊分別同南京化工廠和揚州農藥集團合作,共同開發了“絕熱吸收-離子交換樹脂除鐵-吸附樹脂除有機物”集成技術,從水洗廢水中回收苯、氯苯、工業鹽酸和三氯化鐵,含苯系物的副產鹽酸被精制成工業鹽酸,廢水中污染物全部成為化工原料,真正實現了水洗廢水的“零”排放和氯苯的清潔生產。

該技術現已在南京化工廠、揚州農藥集團和安徽八一化工廠等大型企業推廣應用,國內市場覆蓋率達90%以上,僅揚州農藥集團年直接經濟效益就達1500萬元以上,並為保護長江等水系的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集團負責人感慨地說:“廢水處理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想到搞環保還能出效益。”此外,張全興還為太湖治污、藍藻治理和全國江河湖泊的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貢獻力量。

2007年無錫水危機事件發生后,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就治太決策充分聽取專家意見,2008年專門成立“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藍藻治理專家委員會”,張全興任副主任。為進一步做好太湖治理工作,張全興依托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無錫太湖邊建立了江蘇省企業院士工作站,承擔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水專項任務,選擇貢湖灣小溪港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示范,現已圓滿實現了“湖水清、生物多、景觀美”的建設目標,2.3平方千米示范區呈現了碧波美景。

實干育人

“誠實做人、勤奮做事,淡泊名利、奉獻一生”是張全興的座右銘,也是他的真實寫照。

1958年8月13日,擔任離子交換樹脂生產車間主任的張全興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當晚,激動不已的張全興提筆寫下了入黨申請書,立志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

張全興是一位實干家,說的少,做的多,身教重於言教,並且以寬廣仁厚的胸懷團結著周圍的同志。他說:“實驗科學、工程科學夸夸其談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實干、苦干,不要蠻干,要巧干,這樣才可以做出成績。”

1993年,張全興來到南京大學任教,負責籌建環境工程專業。當時的環科系理科強工科弱,基礎條件差,教學與科研用房十分緊張,系領導騰出兩間共40平方米的辦公室,張全興從自己的積蓄裡掏出兩萬元,搭建了通風櫃、實驗桌,購置了幾件簡單的實驗儀器,改建成基本可用的實驗室。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工程現場,到處可見張全興的身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科技部批准南京大學籌建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A,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張全興帶領團隊潛心科研,“樹脂吸附法處理有毒有機化工廢水及其資源化研究”項目和“水溶性、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治理與資源化新技術”項目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回望59年的辛勤耕耘,張全興培養出了73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為祖國環境學科發展、人才隊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張全興主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要求每位學生都有獨立開展一個完整項目的經歷,做到既能搞科研,又會搞工程。

如今,張全興給自己提出了兩項新任務:一要更好、更多地培養年輕科技人才,尤其要培養好領軍人才和接班人﹔二要盡力積極參與相關科研與咨詢工作,爭取在我國環保領域再作新貢獻。

(本報記者 蘇雁)

(責編:喬業瓊、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