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他將一生獻給科技扶貧——追憶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家慶

楊丹丹

2019年11月15日16:10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他將一生獻給科技扶貧 ——追憶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家慶

出生於1949年的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家慶與新中國同歲,安徽安慶人。因多年研究魔芋並傳授魔芋技術,被譽為“魔芋大王”。他的一生都在做研究,痴心科研,情系山區人民的脫貧。今年7月,何家慶去安慶潛山調研栝樓產業途中暈倒。10月19日,他因病不幸離世,又捐出眼角膜為兩名少年帶來了光明。

前半生“痴迷”魔芋

“開始我也不是搞魔芋的,在生產實踐中認為魔芋跟百姓關系密切,是一條脫貧之路,便開始研究它。倘若研究成果變成老百姓的生產行為,他們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便是盡到了知識分子的一份責任。”何家慶介紹了自己“迷上”魔芋的初衷。

上世紀90年代,在安徽績溪縣擔任科技副縣長時,何家慶以實際行動証明了產量高、技術易學的魔芋可以為山區帶來經濟效益。他撰寫的《魔芋栽培技術》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魔芋的書。魔芋生產集中在西南山區,我國2/3的貧困縣也在那裡。魔芋種植雖然歷史悠久,但種植方式落后,因而收成不佳。

1998年,他帶著16年攢下的2.7萬余元,開始了大西南之行。皖、鄂、渝、川、浙、湘、桂、滇8個省區市,426個村寨,3.16萬公裡,何家慶採集到了17個魔芋品種,並發現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態,証明魔芋的原產地在中國。他的目標也很明確——要把科學的魔芋種植技術免費推廣到西南山區。被稱為“魔芋大王”的他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扶貧狀元等榮譽稱號。2000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還接見了何家慶。

2010年1月,何家慶被安徽大學延聘3年。2013年年初,何家慶受聘成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室主任。

何家慶的學生、安徽農業大學博士后王強說:“何教授是學生們都追不上的老師。”原來,在野外特別是在山區採集標本時,何教授身手敏捷,大家都望塵莫及,“他曾經說過,在一處原始森林裡遇到過一株罕見植物,當時特別想有個人幫他與這個植物拍個合影。因此我感覺他一個人在路上是孤獨的,但他都挺過來了,真不容易。”

后半生為栝樓獻余熱

何家慶教授上世紀80年代就關注到栝樓這種植物,退休后專門對其進行研究,2016年出版了《中國栝樓》一書,希望充分利用栝樓價值,實現栝樓產業化發展,幫助更多人致富。目前,栝樓種植在全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市場行情也經常變化。栝樓能不能賣上好價錢,成了何教授關心的話題。

胡海結是潛山市的一名栝樓種植大戶,擁有一個面積約130畝的栝樓種植基地。胡海結介紹,自己是從2007年開始種植栝樓的,起初是小規模種植,2015年增加到60畝左右,那年也是他第一次見到何家慶教授。“一個穿著很朴素的老頭跑過來自我介紹說是大學教授,看上去一點兒都不像。”胡海結回憶說,何家慶教授到了種植基地后,就到地裡去查看栝樓種植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訴我施肥時要肥水一體、少量多次。”

岳西縣徽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傳文告訴記者,他在上世紀90年代就因栝樓與何教授結緣,公司的名字也是他幫忙取的。近年來,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帶動了19戶貧困戶每年增收1.9萬多元﹔為5戶貧苦戶提供就業崗位,年人均收入近2萬元。通過“1+1+N”小額信貸模式,帶動16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每戶每年分紅3000元。還帶動潛山280多戶瓜農每戶每年增收3萬元。

安徽省久點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陳嬌回憶說:“他有個包,裡面裝著用來記錄植物的電腦、相機,以及幾件簡單的生活用品,加在一起得有30多斤重,但他背著包走起路來還是健步如飛,年輕人都比不上他。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親切。他最關心的還是栝樓的種植環節,到我們的種植基地考察時經常都不和公司打招呼,就直接去了基地。”

捐獻眼角膜為他人延續光明

今年7月,在去潛山調研栝樓產業途中,何家慶教授突然暈倒在烈日下。送醫后,他被查出癌症晚期。10月19日晚,何家慶永遠離開了大家。他生前決定把眼角膜捐獻給山區貧困孩子。10月24日,來自大別山區的14歲患者和來自淮南的17歲患者分別接受了何教授捐獻的眼角膜。

“他上世紀80年代去大西南時,女兒還沒多大,我在家要照顧孩子,他在外做考察,對彼此來說都很艱苦,當時還有些不理解,后來就慢慢接受了。”妻子胡建群說,何家慶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光,還躺在病床上寫調研報告,接到栝樓種植技術的咨詢電話也會耐心講解,他總是感嘆時間太少,感覺還有很多事沒做完。

“何老師去世前的幾個月,還在跟學生交流栝樓產業的發展,希望我們能對栝樓有更多了解並總結出一個模式,再去開發更多的資源植物,為百姓謀取更多福利。”何家慶的學生王強說,何教授一直奔走在資源植物產業化和扶貧路上,他對科學和扶貧事業的奉獻精神值得學習。

(責編:謝忱、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