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姚玉峰:逐光前行的時代赤子

2019年11月13日17:2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姚玉峰:逐光前行的時代赤子

新華社杭州11月13日電

新華社記者唐弢、俞菀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活動上,一位站在“凝心鑄魂”方陣彩車上的醫生代表,情不自禁地高喊起口號。

他叫姚玉峰,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一名眼科醫生。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不發生排斥反應的角膜移植,醫學界將其命名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並寫進美國醫學教科書。30余載懸壺濟世,他治療過的病人超過30萬名,為3萬多人送去光明。

矢志返國為報國

7歲那年的一件事,讓姚玉峰至今仍覺得行醫是“命中注定”的。

“當時我左眼血肉模糊,父母和鄰居都以為我眼珠子被撞出來了。”所幸姚玉峰遇到一位醫術精湛的眼科醫生,為他做了徹底的清創縫合。

從那時起,“當醫生”這個念頭扎進了姚玉峰心中。1979年,他如願考入醫科大學攻讀眼科。

進入大學后,姚玉峰了解到在我國角膜病困擾著近千萬人。於是他將自己的專業方向鎖定在了角膜病上。

當時國內角膜移植還處於起步階段,亟須新知識、新技術。姚玉峰於1991年底,考取當時衛生部公派“笹川醫學獎學金”的出國項目,赴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部眼科研修。

研修機會來之不易,姚玉峰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在日期間,他在角膜病研究領域取得了三項有全球獨創意義的成果。學業期滿后,導師明確希望他能夠留日繼續研究,甚至願意助他赴美深造。

“一諾重千鈞,我絕不失信於國。”面對導師的誠懇挽留,他初心不改:回國!他堅信,祖國正處在千載難逢的大發展時代,中國現代醫學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這也是他施展長才、報國濟世的最好時機。

“前進”6微米,震動全世界

整個20世紀,世界角膜病專家都試圖攻克排斥反應這一難關。在日本期間,姚玉峰研究的課題正是前房關聯性免疫偏差對角膜移植排斥反應的影響。

人類的角膜厚度約0.5毫米,由上皮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后彈力層、內皮層組成。姚玉峰通過反復實驗証明排斥主要是針對內皮層產生。“角膜移植時,隻要將這內皮層完整保留,邏輯上就不會產生排斥反應。”姚玉峰說。

談何容易。內皮層的厚度僅為6微米,不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要保留住再移植,難如登天。為了這6微米,姚玉峰嘗試過三四十種方法,用遍了當時角膜手術領域所有器械,卻均告失敗。

一次偶然機會,姚玉峰在剝一顆水煮蛋時發現,蛋殼剝落后蛋衣卻能完好保留。“在角膜后彈力層與內皮層之間開個小口,讓‘蛋殼’與‘蛋衣’分離,那麼內皮層這個‘蛋衣’不就保留下來了?”關隘打通,姚玉峰欣喜若狂。

1995年5月20日,姚玉峰主持了世界第一例採用最新剝離術進行的角膜移植手術。術后無排斥反應,三個月后患者視力達到1.0。接著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實現零排異。“角膜移植排斥反應”這一世紀難題,解決了!

這項移植術后來被國際眼科界命名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被編入美國醫學教科書,還被寫入國際角膜移植發展史中。很快,“姚氏法角膜移植術”被大范圍應用在我國國內患者身上,也被推廣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地。

兩位特殊老人的手術

每天都有患者從天南海北慕名前來尋求醫治。從每天早晨6點半起床,到第二天凌晨1、2點睡下,姚玉峰堅持用盡可能多的時間為廣大患者服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在姚玉峰的病患中,有兩位老人意義特殊:一位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另一位是開國將軍甘祖昌的遺孀龔全珍老阿姨。老人均年逾九十,同為嚴重白內障患者。

超高齡外加身患多種基礎性疾病,為兩位老人動手術困難重重。“算了,別冒險了。”是那段時間姚玉峰從各路專家與朋友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他們都是新中國有功之臣,卻長期為白內障所苦。作為醫生,作為中國醫生,我不能逃避。”思慮再三,他決定迎難而上。

術后,兩位老人完全復明,能讀書看報,能看電視,還能繼續工作。回想醫治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姚玉峰感觸最深的,便是老一輩英模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他告訴記者,黃旭華院士在治療期間,曾反復說,“病好了,我還能為國家工作好多年”。

這又何嘗不是姚玉峰自身的寫照?

回國20多年來,姚玉峰沒有休過一次年假,一年1500多台手術,最多的一天做了27台。時至今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生吳奕征仍記得姚玉峰對她的教誨:“每一個患者交給醫生的都是生命和健康。我輩必全力以赴。”醫者仁心,姚玉峰將責任與擔當傳遞給他的每一名學生。

姚玉峰說,以熱愛為業,這是有所成就的前提。有熱愛,才能不計寵辱、負重前行,才能甘之若飴、默默堅守。

(責編:王靜、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