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蔻
2019年11月12日17: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屆四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在實踐摸索中不斷深化。國家治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領域的制度安排。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才能更好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我們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基層的力量來自群眾,要推進社會治理目標事半功倍,就要善用“四種語言”,讓群眾願意聽、願意想、願意講,更要願意一起做。
找准“共同話”。基層黨組織是黨與群眾距離最近的神經末梢,找准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工作的“共同語言”,是實現黨群融合的“通關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根本要求。基層事務最是密切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同向發力,不僅可以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而且將黨建工作貫穿到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聽懂“心裡話”。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要高效服務群眾、高度讓群眾滿意,就要關注民心所想、民之所向、民意所指,從而“對症下藥”。在社會治理工作中,要從群眾需求出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的作用,連通傾聽群眾心聲的“聽診器”,從群眾的閑話中“聽”到工作的盲點、從群眾的建議中“聽”出進步的空間、從群眾的抱怨中“聽”清存在的短板。從而推動廣大黨員干部破解治理難題,為開展社會治理各項工作提供正確的方向和堅實的后盾。
講好“地方話”。頂層設計再完美,要發揮優勢,關鍵還是要看基層如何貫徹落實。而基層的情況不盡相同,因此在統一“體制機制”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做好結合文章,考驗的是各地黨委政府講好“方言”的能力。例如,推進資源、管理、服務下沉,構建社區街道、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大黨建格局是當前推進社會治理工作的大方向,但應用到不同的地區,如上海這樣的現代化城市和經濟發展滯后的山區城市,在具體操作的側重點上必然有所區別。隻有適合地方實情的舉措,才能讓貫徹落實的效果最優化。而在因地制宜的創新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又將凝練升華成為制度被固定下來,成為完善體制機制的重要部分。
創造“流行話”。讓“社會治理”成為群眾中有熱度、有市場、有關注的話題,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先決條件。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勢所趨。以黨建工作為橋梁,通過有益的創新嘗試,為“楓橋經驗”注入新的時代特征,幫助群眾理解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意義,更加感同身受人民同國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不變真理。讓每個公民不僅要成為社會治理的獲益者,更要有成為社會治理責任人的意識和擔當。
相信在黨群共話“社會治理”的火熱氛圍下,在黨群齊心的共同努力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必能更快更好地實現。
相關專題 |
· 黨建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