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申六興:97歲老黨員的大額黨費

李虎成 袁楠

2019年11月07日09:18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97歲老黨員的大額黨費

10月23日下午,新鄉市委組織部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97歲高齡的老黨員申六興。他坐著輪椅,在兒子的陪同下,將自己15萬元的存折和2000元現金,連同一張自願交納黨費的申請書一起交到了新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濤手中。這15.2萬元黨費中,15萬元是他多年的積蓄,2000元則是今年國慶節前夕新鄉市領導送給他的慰問金。

由於老人聽力較差,大家隻能通過寫紙條的方式與他溝通。看到大家好奇他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積蓄交給組織時,申六興鏗鏘有力地說:“明年我們國家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關鍵時刻,我願意盡自己所能支援國家建設,支援貧困地區群眾,這是我作為黨員應盡的義務!”

“群眾救了我的命,我就該為群眾辦點事、出點力”

提起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申六興老人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和我一起入黨的有5人,其他4人都已經去世了。當年的戰友,很多也都犧牲了。要不是群眾報信,可能我也不在人世了。”所以,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群眾救了我的命,我就該為群眾辦點事、出點力。”

1922年,申六興出生於林縣姚村鎮邢家墁村的一戶農民家庭。1938年,他被秘密發展為中共黨員,以當教員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長達8年。他積極組織太行山區群眾抗日,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目睹了戰友倒下去的悲壯情景,深切感受到了群眾“為革命不計代價”的恩情,把“永當時代先鋒、永為人民造福”的誓言牢牢刻在了心中。1947年,他接受組織派遣,前往新鄉縣開辟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擔任過孟縣人民政府縣長,新鄉地區第二輕工業局副書記、副局長等職務。

1983年離休后,申六興享受地專級干部待遇。原本可以在城裡享清福的他,卻對依然貧困的家鄉十分眷戀。他經常騎自行車跑100多公裡回家鄉接濟貧困鄉親。村裡人搞養殖,他拿錢資助﹔學生上學困難,他出錢供﹔村裡修路,他率先捐資……粗略統計,申六興通過各種方式捐出的工資、養老金有50多萬元。直到現在,他還在資助著5名在校大學生。2004年,申六興被中組部評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

獨守深山14年,荒山變為花果山,百萬資產捐集體

1998年,邢家墁村開始動員村民承包荒山。那時候,這片位於太行山南麓的山坡光禿禿的。周邊許多山坡都承包出去了,就這一片山坡因沒水源無人問津。

“那我承包算了。”時年76歲的申六興主動承包了這片荒山。

在老伴兒和孩子們的支持下,申六興把自己的全部資金和精力都放在了這片荒山的開墾上。他獨自搬到了自己承包的荒山上,住窩棚,吃干糧,挖山育苗,風餐露宿,開始了十余年的開荒生活。開墾荒山需要大量資金,這些錢都來自申六興的個人積蓄,他把每個月5000多元的離休金全部投到了開荒種樹上。

申六興每天吃過早飯就上山開荒,到晚上才回家,一天隻吃兩頓飯。幾年后,在這片原本光禿禿的荒山坡上,申六興以一己之力種下2600棵栗樹、300多棵桃樹、杏樹、李子樹、石榴樹、6000多棵花椒樹、4000多棵用材樹。如果把收獲的果子賣掉,每年最少也能賣兩萬元,多了能賣五六萬元,但申六興從來不賣,全部無償送給附近村民。

“周圍村民都知道,我開墾荒山、種植果樹,原本就不是為了發財。”申六興說,“我圖的就是為鄉親們干點事。”

2012年,由於年事漸高,申六興毅然將這塊自己耗費14年心血、價值100多萬元的林果地捐給了邢家墁村集體。

81載初心不改,97歲青春猶在

革命人永遠年輕!如今,“年齡九十七、黨齡八十一”的申六興雖然耳朵有點背,腿腳也不太利索了,但依然精神矍鑠。他喜歡看《新聞聯播》,還喜歡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等,看到一些重要的內容,他還會用筆抄下來。

“申六興同志捐贈的不僅是一筆筆物質財富,更是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說,在全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我們要大力弘揚這種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紅色基因、革命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10月28日,中共新鄉市委決定,授予申六興同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在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中開展向申六興同志學習活動,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把開展向申六興同志學習活動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新聞1+1

他們眼中的申六興

同事馮海軍:一次終生難忘的出車經歷

原新鄉地區第二輕工業局工作人員馮海軍向記者講了一件令他終生難忘的事。20年前的一天,離休后回到林縣老家承包荒山種樹的申六興,為了將開荒用的農具運回去,向單位申請用車。當時作為司機的馮海軍記得很清楚,這是申六興離休以后僅有的一次申請用公車。當時老干部都有用車政策,但申六興“不願意給組織添麻煩”,從未用過這個“特權”。平時,老人都是騎自行車,這次實在是馱不動這些工具才叫了車。

臨近中午,兩人找到一家飯店准備吃飯,申六興隻點了一碗面。馮海軍有點吃驚:兩人一碗面?這怎麼吃啊?申六興對他說:“這面你吃,我帶著干糧,一會兒弄點面湯就行。”

“申老的年齡趕上我爺爺了,這面我咋能吃得下去?”但最終犟不過老人家,馮海軍還是吃了那碗面,“我到現在還記得那碗面的滋味。”

“申老對我說,小馮你不知道,省下一碗面條的錢,夠給好幾個學生買作業本了。”馮海軍說。

臨走時,申六興堅持要給他用車費,這讓馮海軍再次感到吃驚:“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自認為平時對自己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但是和申老一比,我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他在我面前就是一座山,一座豐碑,一座無法超越的豐碑!”

兒子申建軍:我們從父親那裡得到的主要是精神財富

由於腿腳不便,如今申六興到哪兒都需要坐輪椅,作為長子的申建軍是陪伴父親時間最長的。說起父親平時的生活,他感觸很多。

申六興對鄉親們出手大方,但他對待自己和兒女們卻極其“摳門”。來自山區的申六興,養成了終身節儉、節水的習慣。至今,每次吃完飯,他都要讓家人給他再續上一碗熱水,涮一下,把水也喝了。他說:“這樣既不浪費一粒糧食,又節省了刷碗水。”

前些年,申六興每次回邢家墁村小住,都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的低矮的土坯房裡。為了省錢,他照明用的是一盞8瓦的節能燈﹔為了省煤球,他上山拾柴做飯。村干部感激他對村裡的無私奉獻,派人為他送來爐子和煤球,但被他婉言謝絕了。他的小兒子申建良當年因單位效益差下崗后,想讓父親支持一筆錢做生意,卻被申六興拒絕了。申建良最終憑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

2017年,申六興讓兒子陪他到紅十字會去簽了一紙協議。他說要在死后將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繼續給社會作點貢獻。

“有人問我,沾過父親什麼光沒有?我說老實話,這個真的沒有!”申建軍說,父親的性格他們姊妹幾個是知道的,安排工作、托人走后門這種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從父親那裡得到的主要是精神財富,一個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再一個就是永不忘記勞動人民的本色。”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