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彭少兵:不忘初心 為國科研

2019年10月30日11:04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彭少兵:不忘初心 為國科研

在海外求學工作25年,他曾是國際水稻研究所首位持中國護照的正式研究員,超前開展水稻減肥增效研究,在全球氣候變化與逆境生理研究方面取得過突出業績。

回國工作9年后,他已是國內再生稻協同創新攻關團隊的領軍人物,堅守公益性科學研究,教書育人培養農業精英,使我國再生稻產業發展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他就是國際著名的作物栽培生理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彭少兵。

從小鎮青年成長為國際專家

40年前,17歲的彭少兵從家鄉湖北洪湖參加高考,到位於武漢的華中農學院讀書時,他或許未曾想過,自己未來20多年的時光會主要在海外度過。可能也未曾想到,后來他研究的再生稻,會成為家鄉的一張特色名片。

1985年,已留校任教兩年的彭少兵懷揣一顆為國家農業科研作貢獻的朴素初心,啟程前往美國學習。1991年,彭少兵正式開始與水稻結緣,從美國來到位於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工作,一生的事業至此大致定型。在此后近20年的科研生涯裡,彭少兵被聘為高級作物生理學家等職位,在水稻栽培生理,尤其是高產、氮肥高效利用,全球變暖給水稻生產帶來的挑戰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創新性成果。

盡管人在異國他鄉,彭少兵仍心系國內。當年那一批留學青年學有所成后,有不少留在了國外,但他從沒申請別國國籍。2003年,華中農大委托他牽頭創建學校的作物生理與栽培研究中心,此后,他每年花大量的時間在中國農村的水稻試驗基地度過,2008年,中心新增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

2010年前后,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工作重點悄然變化,研究與發展的重心開始偏向后者,這讓彭少兵感覺到自己的科研優勢很難繼續發揮,而中國的快速崛起,對海外人員的吸引力不斷增強。當年底,他攜全家再度回母校任教。

培養農業精英人才

相比遺傳育種等學科,作物栽培生理等學科所出成果屬於公益性的“公共產品”。實際上,良種良法缺一不可,育種學家培育的作物新品種,需要栽培學家優化栽培管理技術來實現其高產潛力。彭少兵認為,栽培學對產量提升的貢獻至少應是50%。尤其是面對當前生態資源環境日益緊迫的嚴峻形勢,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研究是實現作物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科研、培養學生、團隊建設和學科發展等方面,彭少兵瞄准的都是國際、國內領先的目標。2012年,他主持了“主要農作物高產高效生理基礎及栽培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集合了國內10家科研機構40多位栽培生理專家。

彭少兵認為,人才培養是師生的共同探索、教學相長之旅。他除了要求學生多閱讀中英文文獻,打牢基礎、培養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來提升科研水平,還要求學生到“大田”裡摸爬滾打,參與水稻從種到收的全生長周期過程,熟練掌握大田作物研究技能。從他擔任華中農大客座教授起,他和他的團隊,已培養碩、博人才60多名。

用心為農民做實事

今年10月5日,彭少兵到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鄢崗鎮曹寨村,考察再生稻第二季的長勢情況,“沒想到這裡整村都種了再生稻,還帶動周邊多個村種了近萬畝。”他說,現在再生稻不止成為了湖北的一張特色名片,還帶動了中部其他四省再生稻的快速發展。

再生稻,即水稻“一種兩收”,是指在頭季水稻收獲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採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發為再生蘖,進而抽穗、開花、結實,最終再收獲一季水稻。

彭少兵將再生稻選為回國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大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性建議,小到幫大米企業設計包裝、幫農戶選擇合適的機械,都在他的“操心”范圍之內。每年他和團隊成員都要把湖北再生稻主產區跑遍,幫助農民解決再生稻生產中的問題。

2013年,湖北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彭少兵任首席專家。針對傳統再生稻生產頭季人工收割費工費力、再生季產量不穩、產業化開發不足等技術和產業問題,彭少兵領銜的再生稻創新團隊聯合作物栽培、育種、植保、土壤肥料、食品加工和農業工程等多學科的專家,與一線對接,開展協作攻關。

經過幾年努力,彭少兵團隊構建了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解決了再生稻生產優質品種配套、頭季機械收割、頭季和再生季水肥協同和綠色防控、再生稻專用收割機研發等技術難關。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