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愛國情 奮斗者】

“泥腿子教授”胡承霖:九十歲依舊奮斗在麥田

2019年10月30日09: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九十歲依舊奮斗在麥田

秋收剛過,胡承霖的心又飛到了廣袤的淮北大平原。雖然已是90歲高齡,但想到即將播種的小麥和淳朴的農民朋友,他的心就充滿激情。“干了一輩子農業工作,在田野中我的身心才感到舒暢。”胡承霖說,“和農民朋友打了一輩子交道,我很喜歡現在這樣忙碌充實的生活,隻要我還能動,就可以繼續為農民服務。”

胡承霖,安徽農業大學退休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成員,曾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等稱號。

在麥田裡做實驗寫論文

胡承霖是新中國第一代學農的大學生,1978年調入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后,一直從事農作物栽培教學和小麥生產研究工作。

除教學任務外,胡承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小麥的高產研究中。“農業生產一線就是最廣袤的田野,所以,我把農田當作最實用最高效的實驗室,在田間做實驗、寫論文。”40多年來,胡承霖跑遍了安徽省主產小麥的30多個縣,每年小麥生產的關鍵期,他都在田間地頭度過,皖北很多農民都認識這位“泥腿子教授”。

安徽淮北平原是小麥主產區,傳統的小麥農作方式是“三分種,七分管”。但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到外打工,胡承霖發現,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農作方式,小麥生產就沒辦法得到保証。他認為,要想實現高產穩產,必須得以播種技術為核心,逐步做到“七分種,三分管”。為此,他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示范田,通過對比播種量不同造成的產量區別,讓農民相信適當減少播種反而可以高產的好處。幾年下來,僅此一項技術,安徽省小麥畝播種量平均下降約10斤,為農民節約成本數億元。

2005年,針對安徽省小麥單產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現狀,胡承霖給省政府“上書”,提出通過實施增產計劃,實現全省糧食5年50億斤的目標,並隨信附了一份3600多字的攻關方案。這一建議,得到省領導的重視和肯定。隨后,由胡承霖任副組長的小麥高產攻關專家組在安徽省9個小麥主產市展開會戰。經過8年的努力,安徽省小麥單產提高97.4公斤,累計增產600.74億斤,單產和總產增幅全國領先。

人退休,信念不能退

在胡承霖的帶領下,安徽農業大學形成了一支始終工作在小麥生產一線的團隊。40多年來,他帶領著團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轉化在田間、把豐收的喜悅帶給農民。

1995年退休后,他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了小麥高產事業上。胡承霖說:“我是一名有著67年黨齡的老黨員,我要兌現入黨時的庄嚴承諾,雖然退休了,但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念不能丟。”

2011年3月,亳州譙城區准備舉辦一場田管培訓班,請胡承霖去講課。不巧,老伴突然生病住院。譙城區農技推廣中心得知此事后,准備取消培訓班。胡承霖對他們說,培訓班如期舉辦,他處理好事情就馬上過去。給老伴辦好住院手續后,他立即出發,到了亳州,已是凌晨1點。第二天早上,胡承霖像以前一樣提前出現在培訓會場。

“農業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一到麥田裡,我身上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已經90歲的胡承霖,依然奔波在麥田裡,他說:“高校老師,尤其是科技工作者,應該把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為人民服務,把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轉化為切實推動生產推動發展的技術支撐。”

(本報記者 常河)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