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泓冰
2019年10月30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人民日報國慶頭版看執政黨的媒介使用”“網絡表情包流行,主流媒體如何應對”“怎麼看待經濟增速放緩”……這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們日常課堂討論的話題。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之一,今年90歲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系),對培養新聞人才的探索依然“旦復旦”“新又新”。
“高校所有課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必須同頻共振。”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復旦要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圈,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多層次互補的“課程思政”育人圈層效應。新聞學院,正是“課程思政”的先行者。
創建精品課程,關切學生所思所想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不光是新聞學院學生的專業必修,還是復旦大學通識教育平台上的熱門課,選修人數一直在全國同類課程中居領先地位。“這是新聞學院的‘金課’,是我們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如何實現價值引領的核心課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負責人說。
“金課”並非一夕煉成。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素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傳統,老系主任陳望道翻譯了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自上世紀50年代,“兩典一筆”成為教學設置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一“典”,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帶頭人童兵教授,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新聞學博士,2001年,他領銜組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團隊,這門課一亮相就是新聞學院本科生必修課,3年后變成全校人文類基礎課,很快成為復旦、上海乃至國家級精品課程。
青年海歸姚建華副教授也是團隊成員之一。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靈魂、核心和骨架。林溪聲副教授是教學團隊6名主講教師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新聞論著,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關於新聞輿論的重要論述,都是她講授的內容。她說,就是要帶領學生系統梳理,認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
讀經典原著,卻從不封閉於過去,而是不斷調研、回應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與新鮮的熱點新聞相關聯。黨的十九大后,第三版課程教材出版,還配套推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問百答》﹔課程模版則保持每年10%左右的內容更新比例,不斷設計新的課程課件。
守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課程思政全覆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被譽為“記者搖籃”,即便是在就業方向多元的今天,絕大多數畢業生仍選擇在新聞內容生產領域工作。
“大學時期是學生價值觀成長的‘易感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兼執行院長張濤甫教授說。在他看來,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會環境下,提升媒體素養是新聞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會要求學生堅持看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的時政報道,分析頭條新聞選擇和版面處理的標准是什麼。”媒體人出身的“新聞採訪寫作”任課教師竇鋒昌教授說。負責講授“新聞編輯”課的伍靜副教授,即將開始新一輪在澎湃新聞的挂職見習。在她看來,要幫助年輕學子理解媒體編輯思想,必須有來自一線的鮮活感受和不斷更新的業界案例。
已成為復旦大學思政建設示范院系的新聞學院,其課程思政既有面向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示范課,也有在新聞傳播專業教學中引領學生價值觀成長的思政理論內容,還有覆蓋學院所有專業、將價值引領與專業培養相結合的整體性課程思政建設。
感知和記錄中國,力行新時代青年擔當
“三天六城,用腳步丈量沿海開放城市,用文字記錄改革開放縮影……”這是“記錄中國”專業實踐活動中,一名學生寫下的感受。
這個活動,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發起於2016年。許多學生通過攜手媒體“真採真寫真發表”,記錄社會變遷。2016年的項目主題是“打贏扶貧攻堅戰”,2017年重走80多年前西南聯大西遷之路,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生們以“回首來時路,開啟新征程”為主題,走進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調研採訪。4年來,學生們的足跡遍及20個省份、39個縣市,採訪對象超過200人,在專業教師和媒體記者指導下發表報道50余篇,被人民網等眾多媒體平台轉載,總閱讀量破千萬。
復旦新聞學院課程思政“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活動還有很多:開了10多年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近幾年拓展了新形式:老師帶領學生走進黨的一大會址、西柏坡等紅色歷史地標,與當地高校合作交流、開門辦學﹔“走進新聞傳播”系列講座活動,廣邀新聞傳播領域知名學者、主流媒體負責人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邀請各領域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授課……90華誕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守正創新,弦歌不輟。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30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