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一位社區黨委書記和1422人的安居夢

2019年10月29日09:47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一位社區黨委書記和1422人的安居夢

謝蘭

3月21日,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謝蘭書記(中)為居民調解矛盾糾紛,宣傳整治工作。兩江新區宣傳部供圖

10月23日,居民任術英、杜代潤家改造后的廚房和衛生間。首席記者 謝智強 攝

社區居民廚房整治前。兩江新區宣傳部供圖

謝蘭今年50歲,是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她個子不高,身材單薄,走路輕盈生風。

社區裡,經常聽到謝蘭爽脆的聲音,居民都愛和她打招呼、拉家常。

可現在,這位受人喜愛的社區干部,成了居民“最心疼的那個人”。

“謝書記得了肺癌,做了兩回手術,還天天跑工地,你說她是個啥子人啊?”10月23日,說起謝蘭,76歲的社區居民宋遠芳老人忍不住哽咽起來。她說,為了邢家橋社區老舊民房改造,謝蘭已經拼得連命都不要了。

“上廁所都得打傘,群眾心煩,我們心痛”

“我睡不好覺,常常深更半夜醒來,我是著急。群眾的住房條件這麼差,改造不能再等了!”

說時,謝蘭的聲音有些嘶啞——是勞累,也是心痛。

條件到底有多差?宋遠芳帶我們去她家看。

一進屋,客廳根本沒有像樣的家具。電飯鍋、淘菜盆、高壓鍋、水瓢、洗衣粉和剛買來的青椒、紅薯一起,“躺”在一張舊床板上。

沒家具,並不是因為老人節約。

“漏怕了,漏怕了!”宋遠芳指著四壁斑駁的痕跡,“牆壁、屋頂都漏水,不下雨也漏。家具往哪放?”

建成於1993年的邢家橋社區,沒有物業。獨自居住的宋遠芳,隻能買來白漆,自己用滾筒一遍遍地滾牆壁。

牆面刷了,可面對陳舊的水漬、剝落的牆皮,老人無能為力。

“我也要面子,親戚朋友來了,看到這些臟水印子,要笑我老太婆齷齪呀!”說到激動處,老人用手背擦起了眼睛。

宋遠芳難忘,邢家橋社區原是這一片最早開發的“農轉非”社區,當年親戚朋友都羨慕她住進了洋氣的“新村”。而今,年久失修不斷漏水的房屋,卻成了她的心病。

“宋婆婆這樣的情況,在社區有太多太多。”

謝蘭說,邢家橋社區安置房為多層磚混結構商住樓,共計16棟27個單元,涉及安置房488套,門面91個,安置戶1422人。

這裡街道狹窄、樓房密集、空間局促,房屋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水、管線老化、牆皮脫落等問題,居民苦不堪言。

56歲的居民黎國平說,“鄰居家的水漏到我家,我家又漏到別人家﹔見到鄰居,她望到我哭,我望到她哭。年年修,年年漏。”

不止一位居民對謝蘭訴說,他們上廁所需要撐傘,不然很可能被樓上漏下的糞水澆滿頭﹔做飯時也提心吊膽,生怕“從天而降”的牆皮、牆渣掉進鍋裡。

“房子這麼糟糕,上廁所都得打傘,群眾心煩,我們心痛。”

謝蘭說,因社區房屋不符合拆遷標准,社區和街道多年來都積極爭取舊房改造。2017年,兩江新區管委會決定對邢家橋社區安置房綜合整治進行立項。

意外的是,居民們並不“買賬”。

最開始,僅有23%的居民支持綜合整治。更多的人發出反對的聲音,還有人把大糞端到社區辦公室門口,不讓工程隊開工。后來施工過程中,換了三撥工程監理人員——太難了,受不了。

好事,怎麼會這麼難辦?

“肺癌也沒什麼吧?做完手術歇幾天,我就回去上班”

“住房難,是社區群眾最大的難題。他們心裡有苦、有氣。”

謝蘭說,20多年來,邢家橋社區的房子越來越舊,人口卻越來越多。有好多家庭鬧矛盾甚至離婚,都是因為房子太糟糕。

但凡有一點辦法的人,都搬走了。剩下的,一家四五口“窩”在嚴重漏水的房子裡,怎能不“冒火”?

這股“火”,就撒在了謝蘭和同事們的身上。

53歲的邢向斌,幾代人生活在邢家橋。改造工程伊始,他和多數人一樣,非常抵觸。

邢向斌說,當時在居民中流傳一種說法:社區想靠改造來賺錢,如果拒絕改造,舊房可以拆遷。但實際上,這是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誤解。

面對謝蘭和同事們的動員,邢向斌冒火了。他對著謝蘭吼:“莫說那麼多,你安的什麼心,你自己曉得!”

聽到這句話,謝蘭很傷心:“除了對群眾的一片真心,我們社區干部還有什麼心?”她趕緊深呼吸幾口,平復情緒,繼續解釋。

沒想到,這只是個開頭。接下來,有群眾開始深夜打電話向社區干部發泄怨氣。

按規定,社區干部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有電話必須接聽。一段時間,群眾情緒激動,一開口就把社區干部的祖宗三代“問候”個遍。

數不清多少個夜晚,謝蘭捏著發燙的手機,聽著質疑和抱怨,含著眼淚,一遍遍解釋“房子不符合拆遷標准,改造是為了大家好,社區不會從中拿一分錢……”

這樣的困境,換了別人,也許已經甩手不干。但謝蘭作為土生土長的邢家橋人,甩不開,放不下。

“我是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我的初心。從小在這裡長大,我更對這裡的老百姓有情。現在政策這麼好,不能錯過這次改造的機會。錯過了,不知道會等多久。”

謝蘭覺得,與其說群眾是抱怨,不如說他們是不甘心,是對未來還有期待。

這麼一想,她反而有了信心。“群眾對美好生活有向往,才會批評我們社區干部沒做好。那我們就想辦法做得更好!”

擦干淚,謝蘭風風火火地行動起來。

“群眾有火氣,有怨氣,我們永遠笑臉相迎。話說開了,心靠近了,好事就好辦了。”

謝蘭組織社區干部們,放棄周末、節假日和休息時間,鍥而不舍地做群眾思想工作。居民會、院壩會、開了一場又一場。居民不來開會,干部們就印發《給居民的一封信》,挨家走訪、解釋。

謝蘭每天平均要走上萬步,接100多個電話。粗略統計,她組織了30多次居民會、40多場院壩會,接待群眾1000多人次。

2018年6月,謝蘭被檢查出癌症,確診為肺癌。可她想著改造工程時間緊迫,任務重,一拖再拖,不去做手術。

2018年12月,改造工程動工。到今年清明節,改造工作有個樣子了,謝蘭終於同意接受手術。

進了醫院,謝蘭還在算時間。她對醫生說:“肺癌也沒什麼吧?做完手術歇幾天,我清明節一過就回去上班。”

“改造工作不落實,我沒有心思做其他的事”

“謝蘭又到工地上來了?快喊她回去!”

62歲的任術英住在邢家橋社區6棟,隻要在工地上看到謝蘭,她就會扯著嗓門趕謝蘭回家。

“多虧謝蘭,你看這牆壁,這地磚,這廚衛防水做得多‘巴適’。她現在是病人,應該多休息。”

聽說我們來採訪,任術英堅持拉著我們到家裡轉轉。她所在的6棟和4棟、5棟,已經完成改造。

客廳裡,窗明幾淨。不大的洗手間干濕分區,干淨舒爽。廚房牆上地上,沒有一點水漬。

“電線、水管重新鋪過,再也不擔心漏電漏水。連房租都漲了。”說著改造后的新房,任術英喜上眉梢。

她說,4至6棟的住戶住進新房后,都贊不絕口,對謝蘭和街道、社區干部的工作非常認可。

今年中秋節,4至6棟的住戶一起在社區裡擺長桌宴,每家出一個菜,早早給干部們打招呼,請他們來坐坐,以示感謝。

事實最有說服力。隨著改造推進,目前,邢家橋社區居民對改造工作的支持率已達到98.4%。

當下,謝蘭操心的仍然是改造工程。她天天算進度,要讓所有居民都能在改造后的新房過春節。

“看到任阿姨這樣的熱心人,我隻有躲著走。”

謝蘭笑著說,居民們得知她患病后,主動送藥、送飯,有的還專程到江津、綦江去買草藥為她熬好端來,還未開口說話,眼圈先紅了。社區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志願者,隨時來幫忙,邢向斌也在其中。

這些真情,謝蘭看在眼裡,熱在心頭。但她還不願休息。

“我黨齡14年,在社區工作17年,其中在邢家橋12年。改造工作不落實,我沒有心思做其他的事。”

第一次手術后,謝蘭休息了14天就回到社區繼續工作,傷口的血滲透衣服,許多人看到都哭了。10月初,她做了胃息肉手術。

但現在,她仍然笑容爽朗,步子飛快,沒有任何東西能改變這位社區黨委書記的堅定決心。

10月28日,我們再次見到謝蘭,她說,明年春節,邢家橋社區的1422人,一定能圓安居夢。

【大家眼中的謝蘭】

居民說謝蘭——

“我對謝書記說過氣話,現在想到她隻有感激”

提起謝書記,61歲的楊際華有些激動,說到后來,她眼角紅了。

“我家裡條件困難,孫子是殘疾人,以前家裡一整面牆都被水泡爛,生活太不方便了……”

多年來,楊際華一直希望房子能拆遷。因此,改造工程啟動之初,她和大多數居民一樣很抵觸。謝蘭一遍遍上門做工作,楊際華煩了,對謝蘭說了很多氣話,還讓她吃了“閉門羹”。

“人在氣頭上,說的都是胡話。我說謝書記,你這麼積極,是不是為了立功、升官?”楊際華連連嘆氣,“后來看到改造出來的樣板間,我才明白謝書記確實是為我們好。”

今年5月14日晚,楊際華家因為改造施工進了水。楊際華獨自在家,不知該怎麼辦。她的第一反應是給謝蘭打電話,但想到謝蘭有病在身,楊際華硬是咬牙堅持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才撥通了謝蘭的手機,告知家中情況。

“謝書記二話沒說,馬上就來了,還責怪我為什麼不早說。”楊際華說,當時,她對過去說過的氣話感到非常歉疚。

如今,楊際華一家已住進了改造好的新房。她說,現在想到謝蘭,心裡隻有感激。“謝書記讓我們明白,黨和政府很關心我們,以后的日子,我們一家人一定要好好過。”

同事說謝蘭——

“她用‘鐵人’的精神,帶動我們一起變‘超人’”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謝蘭這個人,她好像是個用特殊材料做的‘鐵人’!”

52歲的鄧美清是邢家橋社區的老書記,和謝蘭一樣都是邢家橋社區的“農轉非”居民,是她當年把謝蘭拉來做社區工作的。她說,謝蘭在干社區工作之前,是皮鞋廠老板,日子過得很滋潤。

“謝蘭熱心腸,能力又強,對群眾隻講奉獻。”鄧美清說,2002年,因為居委會人手不足,她請謝蘭來當社區的計生專干。后來,謝蘭因工作出色,經選舉進入居委會。

共同的工作經歷,讓謝蘭和鄧美清成了好朋友。邢家橋社區舊房改造工程開始后,鄧美清義務回來幫忙,目睹了謝蘭兩次進手術室的全過程。

“叫她休息,她也不聽。第一次手術出院,她忙著跑工地,傷口都裂開了……”鄧美清含淚說,就在10月謝蘭第二次出院后,她們還一起繼續為不支持改造的居民做工作,講政策。

“謝書記帶領我們,一起成了‘超人’。”

邢家橋社區居委會主任許光靜說,謝蘭第一次做手術后,在重症監護室躺了三天。第四天,許光靜就接到了謝蘭詢問工作進展的電話。

“謝書記的心裡裝的就是這個工作。有時候,我覺得工作太難,夜裡睡不著,默默流淚,第二天看謝書記,她也紅著眼睛……”許光靜說,在謝蘭這個“鐵人”的帶領和感召下,社區、街道參與工作的干部們都鉚足了勁,攻堅克難,平均走訪每戶群眾超過30次。

“我們想著,我們多做一點,謝書記就可以少做一點﹔我們多跑一點,謝書記就可以少跑一點。”許光靜說。

父親說謝蘭——

“心疼這個女兒,絕對支持她”

謝蘭的父親謝家華,也曾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今年,老人已經八旬高齡。

“我這個女兒,今年多災多難,兩次入住西南醫院,接受重大手術。作為父親,我非常心疼,曾想讓她退休。”

謝家華說,謝蘭非常孝順,總是噓寒問暖,原來每周都會陪他一起釣魚。但自從邢家橋社區舊房改造工程開始,女兒就忙得連電話都經常不回。

到底該不該繼續支持謝蘭工作?謝家華決定,親自到邢家橋社區工地上,看一看女兒的工作環境。

“看了工程現場,我的想法改變了。這個工程涉及幾百戶人,大家意見、建議肯定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區一班子人扎扎實實去努力。”

謝家華說,在這種情況下,謝蘭脫離工作,也會為街道、社區造成損失,影響工作任務。

“作為共產黨員,要積極完成上級黨組織交辦的各項任務,像入黨誓詞中所說,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謝家華說,作為父親,身為黨員,他堅定地支持女兒繼續工作。

(本報記者 張永才 申曉佳 實習生 黎勝銘)

短評

以真心踐初心換民心

饒思銳

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治理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越到基層,工作越具體、越繁雜。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謝蘭,每天就面臨著這樣的工作。

“從小在這裡長大,我對這裡的老百姓有情。”基層干部壓力大、委屈多,沒有真情真心是干不了的。有情有義的謝蘭,時刻把百姓冷暖挂心間。扎根社區17年間,謝蘭腳步從未停歇,她遇事不躲避,反而迎著問題上,尋症結、找方法、解難題,憑借一顆為民服務的真心,為居民解決了一件又一件的煩心事,成為社區群眾的貼心人。

“話說開了,心靠近了,好事就好辦了。”基層治理千頭萬緒,矛盾多、困難多,沒有兩把刷子是干不好的。群眾有怨言,基層干部就是“出氣筒”。謝蘭經常半夜被罵哭,可她始終笑著臉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傻得連命都不要”的謝蘭,在工作中敢於擔當、勇於負責,不怕苦、不怕累,既以真心感化人,將矛盾點各個擊破,也講究方式方法,善用巧勁解決問題,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讓群眾心服口服。

“改造工作不落實,我沒有心思做其他的事。”基層工作要靠文火煎、磨子磨,沒有韌勁是干不久的。群眾不支持,謝蘭就組織社區干部放棄休息時間做群眾思想工作﹔組織居民會、院壩會,居民不到會,謝蘭就組織社區干部印發《給居民的一封信》,挨家走訪、解釋……沒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勁頭,沒有持之以恆為民服務解難題的耐心,工作是推不動的。

“我是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我的初心。”無論是為民服務的真心、誠心,還是解決問題的耐心、細心,都是謝蘭為民謀福祉的初心。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像謝蘭一樣把開展主題教育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解決群眾最關心的事,最煩心的事作為突破囗,以各項工作實效來檢驗主題教育成效、檢驗黨員干部的初心。也隻有在為民服務解難題中踐行初心使命,才能贏得百姓的開心笑顏和真心呵護。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