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隻想對村民負責,把事情做好——記山西天鎮縣窯溝村黨支部書記宋海旺

2019年10月25日11:0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隻想對村民負責,把事情做好

金秋十月,層林盡染。驅車駛向山西天鎮縣趙家溝鄉,干淨平整的水泥路直通窯溝村。村民們祖祖輩輩都在土崖上打窯為房,因此得名為“窯溝”。

身材不高,臉膛黝黑,額頭爬滿皺紋,看上去有些拘謹,站在村委會大門口的老漢,便是窯溝村黨支部書記宋海旺。他看上去只是一個庄稼漢,實際上已多項榮譽加身,“十佳農村黨支部書記”“年度優秀黨務工作者”“最美支部書記”“山西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

面對諸多榮譽,宋海旺最喜歡的是村民對他的評價——窯溝村的“定心丸”。他解釋道:“說明我對村民有用,這讓我很踏實。”

“當村支書就得給村裡做事”

“小時候家裡窮,弟弟妹妹多,沒得地方睡,我就跑到村委會的辦公室打地鋪,順便給他們看看門、掃掃地。”這是宋海旺與村委會最初的結緣。“當時看到村支書,心裡很羨慕,很想像他一樣給村裡做點事情。”

1976年,宋海旺加入了黨組織。入黨后,他便臨時接替村委會主任的工作,這一干便是整整十年。1986年,宋海旺當選窯溝村支部書記,從那一刻起,他就對自己說:“一定要對村民負責,帶他們過上好日子。”

回想當初,窯溝村的日子真的是難。

“泥濘路、土圍牆,半倒半塌土窯房,柴草垃圾塵風揚,爛泥窪在屯中央。”雖是村民自嘲式的順口溜,卻也是窯溝村的真實寫照。

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發展從何談起?

宋海旺苦苦思索,常常步行幾十公裡到附近發展好的村子裡學習、請教。“人家能發展好,我們村也可以!”帶著這股倔勁,宋海旺在支部會上提出了“種植講科學,養殖求效益,外出打工增收入”的致富思路,得到了全體村支委的認同。

思路有了,宋海旺帶著村民們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

村民有了責任田,更要有專業指導,在他的倡導下,科技夜校辦起來了,市、縣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為村民講授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同時,還在大田中進行了“地膜覆蓋玉米示范”“病虫害防治示范”和“土豆制種”等科學試驗。作物間作套種,提高了復種指數,不僅增產,而且增收,村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致富希望。

窯溝村有山有草有飼料,歷來有養殖牲畜的傳統,要想致富,宋海旺認為養殖必須有效益。

發展養羊,宋海旺自費從省農科院購回百余隻優質小尾寒羊,低價轉給村民,幫助他們創收﹔鼓勵養豬,建議村委每戶補貼60元成本費,讓村民放心踏實干﹔養殖肉驢,搶抓政府政策扶持的機遇,捷足先登上項目,養殖肉驢初具規模﹔飼養柴雞,向市裡爭取項目資金30萬元,還自掏腰包6000元,為村民買了養雞必需的糠,現在每公斤柴雞蛋賣24元,給村民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得到的已經很滿足,追求的還在追求著”

眼看日子越來越紅火,一場天災突如其來。

2013年,窯溝村遭遇特大雨澇災害,1211間土窯洞嚴重受損。窯洞被毀,村民的基本生活就塌天了。

“得買些帳篷,讓大伙兒有個避雨的地兒。”村裡老人孩娃被淋,宋海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把親戚朋友借了個遍,最終借到了5萬塊。拿到錢,揣在背心裡,冒雨騎著摩托就去買帳篷。路上正好碰上了縣領導來察看災情,宋海旺立刻匯報災情,縣裡上報省裡,很快從太原撥來了一百頂帳篷,宋海旺這才鬆了一口氣。

“我不走,死也要死在土窯裡!”轉移中,有位老人怎麼都不肯走。宋海旺勸了半天,老人還是堅持,他轉身就走了。再回來時,他帶著自家的鋪蓋,放在老人床邊,“這裡危險,你不願意走,我陪著你,也好有個照應。”

在隨時倒塌的窯洞裡,宋海旺陪著老人住了3天,老人看著他熬紅的雙眼、泛白的嘴唇,終究不忍,同意搬進帳篷去住。就在他們搬出窯洞后不久,窯洞轟然倒塌。從那以后,老人逢人便說:“是宋書記救了我老漢一命。”

窯洞塌了,新房建起來了。分配時,宋海旺卻把房子讓了出去,住在爺爺留下的土窯裡。“不是不想住新房,但我的窯只是損壞一些,其他人根本沒得地方住,讓他們住我心甘情願,不后悔。”他目光堅定,“隻要村民過得好,我不怕犧牲。”

雖已年過花甲,最初想當上村支書為村民做點事情的初心,三十多年來卻一直未變。籌建修路、鋪設自來水管、修繕學校、統建新房、帶領村民脫貧……宋海旺竭盡所能兌現自己當初的諾言。

“得到的已經很滿足了,追求的還在追求著,我的人生路走對了,作為老黨員我對得起村民。”66歲的老支書宋海旺欣慰道。(本報記者 張偉)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