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用16年換一次5分鐘的對接

王曙群:締造“太空之吻”的大國工匠

2019年10月23日14:19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德耀中華】王曙群:締造“太空之吻”的大國工匠

用150萬個數據換一次“太空之吻”,用16年換一次5分鐘的對接——作為航天行業的工人,王曙群擁有傳奇般的職業生涯。

他永遠無法忘懷那一刻——2011年11月3日凌晨1時37分,中國航天人完成了一次舉世矚目的“太空之吻”——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交會對接,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王曙群是國內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器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中國航天最年輕的特級技師。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他帶領團隊經歷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此,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這位中國對接機構的打造者,走過了一條怎樣的大國工匠之路?

接受記者採訪時,王曙群扳著手指說,自己工作30年來有24年參與了空間對接任務,“我的職業生涯,與航天夢緊緊拴在了一起。”

1989年,從新中華機器廠技校畢業后,王曙群來到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從事鉗工工作。“那是我人生中特別關鍵的幾年。”王曙群說,自己跟了一個好師傅單培林,把工裝模具、零件制造的操作基礎打得非常牢固,這讓自己受益終生。

從技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再到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持之以恆的王曙群,總在不斷學習與提升技能。

1995年,王曙群開始參與對接機構研制,直到2011年11月3日首次對接成功,他用了16年。大部分人看到的成功,只是對接機構最后上天的5分鐘,王曙群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圖紙到樣機,以及一次次模擬各種極端環境,進行不斷試錯與完善的測試。

“在太空,對接隻能靠操作機器來完成。”王曙群說,對接裝置有4個插頭,每個插頭有55個芯,一共是220個插孔,交會對接需要同時將220個插孔准確並同步插入插座。

實際情況比王曙群講述的更困難——插頭上的針直徑隻有1毫米左右,插針對接的位置、姿態稍有偏離就會被撞彎,造成信號消失。如此一來,地面便無法判定兩個飛行器的姿態或控制,導致對接任務失敗。

為了實現交會對接,王曙群和團隊分析了150萬個數據。“對接機構上有118個測量動作、位置、溫度的傳感器,291個傳遞力的齒輪,759個軸承組合,1.1萬多個緊固件,數以萬計的導線、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擊能量的材料……”各種各樣的接插件,密密麻麻的電纜線,王曙群和團隊從不敢有片刻懈怠。

每項測試都要做到極致:對接機構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需要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1套單機試驗需要37小時,王曙群帶領團隊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

“航天工作不允許任何一個錯誤。”王曙群始終牢記,精益求精是匠心之本。

“裝備組的工人不能僅僅按科學家的設計圖紙組裝零件,有時候也要搞技術創新。”王曙群常常這樣督促自己和徒弟,設計與實際生產難免會有一些偏差,技術工人的完善創新至關重要。最終,王曙群團隊完成了43套試驗件和正式產品清洗驗証,導管合格率達到100%,在該領域突破了國外航天大國對我國技術的長期封鎖,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王曙群擁有自己的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一共15人。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團隊,已經擁有特級技師2人、高級技師2人。

王曙群總是不經意地跟徒弟們講起師傅單培林的“傳奇”:4天時間裡,用48個小時重復做一個動作,憑手感和聽力摸索調整機械運動的流暢性。

王曙群說,有許多像他這樣默默無聞打造“中國質量”的人。他們堅信,隻有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記者 錢培堅)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