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王曙群:“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大國工匠

2019年10月23日13:3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王曙群:“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大國工匠

新華社上海10月23日電 題:王曙群:“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大國工匠

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

周末大早,迎著澄澈的秋日陽光,穿過斑駁的樹影,王曙群來到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換上工作服,穿過防塵風洞,一頭扎進了對接機構總裝總測廠房。

這樣加班加點的生活,對49歲的王曙群來說習以為常。

30年前,技校畢業剛進廠時,王曙群跟著師傅單培林,每天在鉗工台上學習鏨削、銼削、鋸切、劃線、鑽削等各種技能。他不僅動手能力強,還挺愛動腦筋琢磨。單師傅很喜歡這位小徒弟,傾囊相授。

面對一度出現的辭職下海潮,王曙群也曾迷茫彷徨。單師傅經常拿“鑽頭大王”倪志福等工人楷模的故事鼓勵他:“在工人崗位上同樣可以有作為,關鍵要做一行愛一行、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工作都是從擰好一顆螺絲開始的。”

王曙群豁然開朗,決定跟隨師傅潛心鑽研技能,立志奉獻航天制造。1996年,他在中級工考試中獲得全廠亞軍。就在這個時候,廠裡接到了航天器對接機構的研制重任,王曙群參加到了研制任務中。

在太空中,將兩個航天器對接起來形成一個“組合航天器”,是人類載人航天活動的一項關鍵技術。瞄准世界先進水平,我國研制團隊決定採用“導向板內翻式的異體同構周邊式構型對接機構”——對接機構所有的儀器設備都安裝在周邊,中間留一個直徑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員和貨物通過通道運送。

這項全新技術,激發了王曙群的鑽研激情,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走在路上都在琢磨著如何創新。很快,他在團隊中脫穎而出。剛開始,他信心滿滿:“再難啃的硬骨頭,最多一兩年就能攻克。”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塊硬骨頭,一“啃”就是16年。

在那漫長的16年,他和團隊成員幾乎整天整夜泡在車間裡。一個個絞盡腦汁的解答、一次次失敗后的歸零,漸漸把王曙群從年輕氣盛的青年人,磨礪成堅韌不拔、沉著冷靜的成熟中年人。

在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的對接機構總裝總測廠房裡,記者見到了一台正在總裝的對接機構。這個銀灰色、圓柱狀的精密儀器,內部將裝配多樣復雜的傳感器、控制器、齒輪軸承、電機和電磁拖動機構及數以萬計的零件和緊固件。2011年11月,正是它的“同款”讓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世界的矚目中,首次成功實現了“太空之吻”。

戴著白色的工作手套,王曙群輕輕地撫摸著這台對接機構,對記者說:“我兒子是1997年出生的,那時剛開始研制對接機構不久。每次看到對接機構,我都好像看到自己的另一個‘兒子’。不過,陪伴這個‘兒子’的時間,比陪伴自己兒子的時間多得多。”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近年來,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我國航天陸續經歷了7次太空交會對接試驗考核,圓滿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所有的對接機構均由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生產,實現了完全的自主可控。在實踐基礎上,王曙群帶領團隊還先后完成論文15篇、申報專利5項,為廠裡培養了42名高級工人、17名技師。

如今,王曙群帶領團隊成員又投入到了月球車、衛星系統以及后續空間站眾多機構的研制中。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整理出來,總結提煉出“五零三化”的卓越質量管理模式。他用恩師當年的育人精神,諄諄教誨年輕人﹔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詮釋光大航天精神。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王曙群將這句話寫在了自己工作室。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