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愛國情 奮斗者

“一個蘋果”串起的產業鏈——記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孫建設

2019年10月21日10:4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一個蘋果”串起的產業鏈

近日,保定市阜平縣果園,孫建設在示范使用果樹枝條開角器。 記者 桑 珊攝

﹝奮斗者說﹞

眨眼間我在“太行山道路”上從小兵變成了“老兵”。親歷了30多年的變遷,如何讓太行山人民,乃至全國生態類型相似的貧困地區農民徹底擺脫貧苦,仍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願。——孫建設

□記者 馬利 桑珊

孫建設時尚,沖鋒褲、徒步鞋、漁夫帽,還有新款的手機和電腦。他的果園更洋氣,漫山的蘋果樹,行距、株距整齊劃一,樹間布控著和微機控制室“遙相呼應”的天線、傳感器,已“染上紅暈”的大蘋果挂滿了枝條。

1982年,孫建設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留校任教,隨即投身到太行山開發的實踐中,成為走“太行山道路”的首發戰隊成員。37年來,太行山的溝溝坎坎,被他走了無數遍。

吃飯的功夫,孫建設的電話響個不停,種蘋果的、收蘋果的、生產農機具的、賣化肥的……都是孫建設的忠實粉絲,“跟著孫教授,學技術、長見識、能致富。”

“一個蘋果”,串起了整個產業鏈,孫建設是這個鏈條的核心。

從技術抓起,讓果樹結出致富果

孫建設是大學教授,也是順平縣蘇家疃村的老村長。

30多年前,村裡種了400多畝蘋果樹。滿坡果樹,光長枝葉就是不結果,一度使村裡人愁腸百結。

“下了大力,也沒種出個名堂來。”鄉親們守著蘋果園,過著窮日子。眼見果園荒得不像樣子,村黨支部書記和會計找到孫建設,“孫老師,俺們請你去當科技村長。待遇跟俺一樣,一天兩毛六。”

“山裡太缺技術了。”孫建設先約法三章:一是村干部必須帶頭學好技術﹔二是技術隻講兩遍,必須落實﹔三是以后別再提錢的事。

走馬上任,孫建設一頭扎進果園,進行重新規劃。農民文化水平低、對科技認知差,他除了現場教,還把果樹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按日期、分階段印成材料發到各家各戶,使家家有“明白紙”,戶戶有“明白人”。

村裡的老把式們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信不過眼前這個年輕人,講的時候跟著學,干的時候還按自己老一套。

孫建設就從村干部抓起。

1992年蘋果樹開始挂果,全村一年產果2萬多公斤,收入10多萬元。村黨支部書記家24棵樹一下賣了9800元。

掙錢少的紅了眼,“都是一塊跟孫老師學,咋人家能成?”鄉親們打心眼兒裡相信科學了,學用技術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孫建設再來講課,家家戶戶都早早在果園等著。

不光在地頭把孫建設圍住,村民們發現他常去誰家吃飯,那家的果樹就長得好,結果多,於是強烈要求孫建設輪戶吃飯,爭著把他往自家請。老鄉們吃棒子面,給他摻白面,打開壓箱底的水果罐頭,塞進孫建設手裡,看著鏽跡斑斑的瓶蓋,孫建設端起來就吃,“這是鄉親們的一片心。”

1995年全村蘋果產量突破50萬公斤,果品收入達200萬元,僅此一項村人均收入就達1800元,一下子成為富裕村。

隨著蘋果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擴散,孫建設及其團隊成了更多地方的“活財神”。

順平縣陽各庄的段春新跟著孫建設種了30年蘋果,自家16畝果樹,他操持起來駕輕就熟,普通果園一畝地產五六千斤,他家能達到八千斤,“蘋果個頭大,又脆又甜,一年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

在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同時,孫建設還培養了一批“土專家”。段春新到蘋果產業園當了技術員,不僅有工資收入,還可以學習最先進的技術,成為鄉親們致富的好幫手。“現在,從打藥到怎麼管果樹,我都給示范,村裡果樹種植達到3000多畝,鄉親們都有了穩定收入。”

如今,上千名段春新這樣的“土專家”,活躍在太行山區,成為科技二傳手。

防果賤傷農,拉長蘋果產業鏈

2000年左右,隨著蘋果種植面積增加,果農綜合收益不增反降,孫建設心急如焚。“是專家不聰明?還是果農不勤勞?”

答案是否定的。可問題出在哪兒?

為了尋找答案,2001年,44歲的孫建設去美國學習。當時,華盛頓州是世界優質蘋果產區,已經全面推行了蘋果矮砧密植栽培。除了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孫建設5年中走訪了30多個果園和相關企業進行調研,尋找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一回國他就提出了省時省力,適合規模經營的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

示范園裡,一人多高的蘋果樹,枝條不再張牙舞爪地向四周伸長,而是如垂柳般規規矩矩地伸向地面。果園下鋪黑色地布,水肥一體化滴灌裝置,虫情測報儀、太陽能殺虫燈、水分自動監測器、小型氣象站、遠端遙控視頻監控設備等一應俱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通過手機終端,樹上的蚜虫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每個設備孫建設都精挑細選,單是水肥一體化灌溉裝置,不僅減少了田間施肥的諸多復雜工序,還實現精准高效施肥,綜合節水60%以上。一畝果園比原先多收上千斤,大都是一級果,部分存在冷庫裡,春節都成了緊俏品。

先進的技術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前來參觀、學習。

有了技術支撐,果農們熱情更高了。國內採用這種新型栽培技術的蘋果園遠遠超過了100萬畝,除了遍布太行山區外,全國4個蘋果主產區的11個省份,都建起了現代蘋果園區。新疆阿克蘇、伊犁,山東榮成,甘肅慶陽,貴州威寧……孫建設和他的科技團隊到處奔走,提供技術支撐。

不過,蘋果種植存在初期投入大,回報期長的特點。一旦開始產果,收入就直接與蘋果的價格周期息息相關,怎麼規避果賤傷農?

孫建設認真學習研究經濟、金融等領域知識,“我的科研團隊裡,有人專門研究資金運作問題,還吸納金融保險等專業人員出謀劃策,推出‘特色農業險種’‘保險+期貨’等產品。”

“前些年最害怕蘋果集中下樹時被壓價,現在不怕了。賣不上價,保險公司補差價,就像吃了個定心丸。”果農們沒有了后顧之憂,孫建設卻覺得產業鏈還可以完善:“一個蘋果分解開,靠加工增值,果農還能多賺錢。”他瞄准了採后商品化處理和多元產品加工,籌建保鮮儲藏庫,下一步還准備生產蘋果脆片、蘋果營養飲品。

思路越來越開闊,孫建設要帶領鄉親們把蘋果“種出花”:注入“文化含量”。“現在有年輕人到果園裡拍婚紗照了,我們不光賣蘋果,還要賣‘看蘋果’。”

孫建設設計了“蘋果+旅游”,鄉村游搞得有聲有色。“春天,滿山遍野開滿蘋果花,城裡人可以一家老小來賞花﹔秋天,紅彤彤蘋果挂滿枝頭,人們可以成群結伴來採摘﹔就是夏冬季也不會閑著,咱這兒空氣好,吃吃土味兒,看看坡坡嶺嶺的風景,美著呢!”

創建第一驛站,讓貧困群眾梯度就業擇業

“眼見著別人種蘋果發家致富,俺們年紀大了有心氣沒力氣。”常年行走在太行山裡,很多上年紀的鄉親跟孫建設念叨創業的艱難:“想致富,干不動。”

2013年起,孫建設及其團隊創建了太行山道路第一驛站,摸索出產業扶貧的新路徑: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打造主導產業,培育產業集群,創造一批就業機會,讓貧困農民擁有梯度就業和擇業的機會,告別貧困。

阜平縣平陽鎮土門村種了1800畝果園,土地流轉每年發放底金89.9萬元,全村676人都有份,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98人,人均增收1300元。

“在果園干活還能再領工資,又是一筆進項。”阜平縣平陽鎮西土門村的段二新搖身一變,成了果園的工作人員,“每個月3、4千元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57歲的段二新出去打工總被嫌棄年紀大,家裡還有老人需要照顧。“現在上班不出村,家裡有點啥事兒,打個招呼就行,別提多方便了。”

果園裡常年工作的有50多人,季節性工人160人。平均年齡在50至60歲,不僅有本村村民,還有附近村鎮的。有的殘疾人也加入進來,“不能出去打工的人也有了掙錢路子,孫教授帶著俺們都脫了貧。”

不僅如此,孫建設還要讓農民有尊嚴地勞動、快樂地生活。

豐收在望,10月8日下午,園區裡村民老齊開著四輪除草機正在勞作,隻見他在車上按下除草模式按鈕,挂擋起步,壟間雜草瞬間被除干淨,機器的轟鳴在山谷間格外悅耳。

“這活兒輕省,20畝地用不了一個小時。要是過去,5個人干一天都不一定能弄好。”老齊一臉滿足。據介紹,等到園區全部環節完全規范運行,能實現500人直接就業,可間接讓1.5萬個周邊農戶受益,每人年收入至少增加5000元。

(責編:王靜、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