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10:07 來源:工人日報
“國家如此強大,科技創新為我們地質鑽探不斷添加動力,我這顆‘鑽頭’也一定會不忘初心,繼續努力前行。”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回到安徽的朱恆銀非常激動。
朱恆銀是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自40多年前來到地質隊從事鑽探工作以來,朱恆銀一直“沒換過單位、沒換過工種”,他一心隻想把他“最喜歡的一件事”做好。
做過地質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地質工作中,鑽探可謂是“艱苦中的艱苦”。鑽機一旦在野外運轉起來,就必須一天24小時有人值守。回憶剛上班時的情景,朱恆銀說:“在荒無人煙的野外,有時環境十分惡劣,我們隻能帶著柴油,提著馬燈,在野地裡穿行、生活。”
朱恆銀工作的第一站是在霍邱縣。住在用土坯壘筑砌成的“干打壘”房子裡,有時甚至是住在當地老百姓家裡的牛棚裡,朱恆銀開啟了自己的“鑽探人生”。和朱恆銀一起參加招工的,相當一部分在看到地質隊的艱苦工作場景后第二天就想方設法返回了。
盡管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朱恆銀還是堅持留了下來。單位裡大多數同事僅初中畢業,有著高中文化程度的朱恆銀算是“高學歷”。而他並沒有辜負自己的“高學歷”,不僅十分愛動腦筋,而且搞起了很多“小改小革”。
“我所有的‘小改小革’都是針對鑽探操作中的實際問題,改了以后馬上就能投入使用,使用之后馬上就能產生效益。”朱恆銀說,他在20幾歲時,就因為多個“小改小革”而獲得過茶杯、臉盆之類的獎勵。有一次,朱恆銀甚至獲得了一台收音機,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令人十分羨慕的獎品。
當了幾年鑽探工人的朱恆銀后來有了一個學習深造的機會。在安徽省地質職工大學,朱恆銀選了探礦工程專業進行學習。學習3年后,朱恆銀回到當初的地質隊,而他的很多同學后來都選擇了轉行。
此后的朱恆銀,不能再用“小改小革”來形容他的創新了。
在安徽霍邱、廬樅鐵礦,銅陵冬瓜山、安慶月山、滁州琅琊山銅礦,大別山鉬、金、鉛鋅等大型和特大型礦區的地質勘探工作中,朱恆銀和他的團隊攻堅克難,屢創佳績。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多項地質鑽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使我國深部鑽探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皖南盆地的頁岩氣鑽探現場,朱恆銀徹底顛覆傳統的鑽頭互換技術,將原本需要30多個小時的取芯時間一下子縮短到40分鐘。
滁州琅琊山銅礦一度被判定為資源枯竭礦井。當時,這座已經開採了50多年的銅礦在500米以淺的深度范圍內資源接近枯竭,礦山裡3000多名職工一度面臨再就業困境。朱恆銀創新使用的定向鑽探技術,讓一個10萬噸的銅礦床驚現世人面前,礦山的開採壽命,因此延長30年。這項技術在全國50多個礦區推廣應用后,產生的經濟效益高達數千億元。
2013年,在廬樅盆地科學鑽探選址預研究中,朱恆銀團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終孔深度達3008.29米的特深孔。這在當時全國范圍實施的6個科學鑽探預導孔中,不僅孔深最深,而且施工周期最短。
由於每年在野外工作長達200多天,朱恆銀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以至於隻要他到鑽機前走一走,就能發現別人難以察覺的問題。為了讓這些經驗幫助更多的人,朱恆銀工作之余寫了兩本共計100萬字的專著。此外,朱恆銀還積極參與部分鑽探領域的前瞻性課題研究。
朱恆銀說,即便現在自己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仍然歇不住,因為“一旦看到了什麼問題,就想去琢磨琢磨、研究研究”。(記者 陳華)
相關專題 |
·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