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干部下沉一線、建立產業體系、壯大生態旅游

貴州荔波——強了主心骨 致富更有譜

2019年10月18日10:3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強了主心骨 致富更有譜

荔波縣,地處貴州深度貧困地區“三山”中的月亮山和瑤山,素有“地球綠寶石”“全球最美喀斯特”之稱。但它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少數民族人口佔92.7%,耕地稀少、產業落后,面臨著脫貧攻堅的巨大壓力。

近年來,荔波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壓緊壓實縣鄉主體責任、駐村幫扶責任、聯結幫帶責任和全民共享責任,帶動一批群眾脫貧、一村民生改善、一方經濟發展,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2014年至2018年,全縣脫貧12421戶49899人,貧困發生率從37.65%降至6.03%。

把“最硬”干部放在“最硬”地方

“經過扶貧干部的幫助,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找到了增加收入的來源途徑……因此,我特向黨委政府申請退出建檔貧困戶!”朝陽鎮朝陽村村民覃澤海在鎮脫貧攻堅指揮部門口來回轉悠、反復糾結了8天,最終鼓起勇氣遞上被手心汗水浸透的“退出貧困戶申請書”。

在荔波縣,這幾年不斷涌現出沉得下、蹲得住、干得好的好干部和開動腦筋、自力更生、辛勤付出、脫貧致富的貧困戶。

該縣堅持把“最硬”的干部放在“最硬”的地方,從縣直部門選派精兵強將全脫產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並挑選責任心強、領導經驗豐富的科級干部任各村攻堅隊長,從政策、思想、資金、物資、技術、信息、項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加快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從2018年3月至今,全縣先后3次集中選派精銳力量下沉脫貧攻堅一線,扶貧脫貧干部達2600余人。

為了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群眾拔出“窮根”,該縣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著力破除貧困村精神風貌不佳、風俗習慣落后和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等問題,教育引導群眾從“冷眼看”到“熱心干”。

“在蒙書記的帶領之下,這兩年我們生活改變很多,忙完種桑養蠶,再忙道路硬化,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2016年,蒙建骨到益覺村任第一書記后,把培育致富帶頭人和發展產業脫貧作為頭等大事,先后扶持了覃建雄、莫亮與等一批黨員發展淡水養魚、種桑養蠶、青梅種植等特色種養產業,並以成功的典型事例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吸引和帶動當地群眾主動發展、自力更生脫貧。

推行“黨支部+X+貧困戶”機制

“扶貧工作推進到哪裡,黨的組織就建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荔波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鬆說。

該縣在脫貧攻堅戰區設置臨時黨委,充分發揮“用旗幟聚人心、用組織管隊伍”的作用﹔在省州駐村工作隊和縣下派脫貧攻堅隊設置臨時黨支部,認真履行“一宣六幫”職責。積極推廣“黨支部+合作社”的“村社合一”發展模式,在各村成立以村級名義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建立功能型黨支部,由鄉(鎮、街道)黨(工)委管理,在村黨支部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誠信守法經營。

為幫助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該縣堅定不移實施以桑蠶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精品水果、青梅、中藥材、特色養殖、蔬菜5大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辣椒、馬鈴薯、葡萄、小花生、冷水魚、白芨等輔助產業,形成“1+5+N”產業扶貧發展體系。同時,以黨組織為核心、合作社為載體、產業基地為依托、農戶為基礎、其他要素為補充,建立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等聯合體,推行“黨支部+X+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促成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發展共同體。目前,全縣90余家企業、合作社與5600余農戶簽訂利益聯結。

“每年有土地流轉費收入,還有在桑園內打工掙錢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孩子的讀書問題和家庭的基本費用。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我要用勤勞的雙手爭取給這個家一個美好的未來。”小七孔鎮中心村貧困戶莫炳杰堅定地說。

如今,全縣上下在“1+5+N”產業發展的驅動下,輻射帶動了1.58萬戶4.91萬群眾實現增收,全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6%,為脫貧攻堅夯實了基礎。

從“黑色經濟”到綠色家園

在20世紀90年代,煤炭產業曾一度佔荔波財政收入75%以上,短暫的“黑色經濟”,造成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縣委、縣政府痛定思痛,嚴格推行“一保護、兩禁止、三關閉、嚴治理”政策,將環境影響大的煤炭行業逐步淘汰,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工程。經過不斷努力,2007年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從2015年起,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推動文旅、農旅、工旅、商旅、城旅等產業融合,帶動一產、二產、三產全面發展。

在小七孔鎮綠林村,有220戶980人直接從事旅游相關產業,間接受益群眾350戶1098人,帶動154戶541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現在生活好啦,店面開在集鎮大街上,到了旅游旺季,游客多得很,生意也不錯!”該村黨員經營戶向朝源樂呵呵說道。

為增強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及廣大群眾建設“紅色荔波、綠色家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縣委推行“組織聯建、管服聯動、創先聯評,創價格零欺詐、游客零投訴、運營零事故景區”的“三聯三創”模式,帶領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綠色”“紅利”。景區的保潔、安全等崗位招聘,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努力提升貧困群眾收入。縣涉旅單位和各景區利用引流能力和資源優勢,深入實施“景區帶村”工程,為景區周邊群眾直接提供就業崗位700余個,實現人均年收入2.5萬元。

“高橋村緊鄰小七孔景區東大門,背靠主干公路,依靠旅游發展紅利,群眾吃上了旅游飯,住上了小洋樓。”瑤山瑤族鄉高橋村第一書記楊延立說。2016年,村支書朱明懷帶頭搬遷,帶領村“兩委”和黨員群眾打造夢柳布依風情小鎮,通過“支部統籌+路長負責+黨員示范+村民協同”自治模式,帶動全村人均收入從10年前的2000元增長到如今的1萬元,2018年全村實現旅游接待總收入5000余萬元。(通訊員 吳天順)

(責編:呂騰龍、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