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河南省林州市:打好“五張牌”全部消滅“空殼村”

中共林州市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6日14: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保障,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關鍵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2016年以來,林州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重要抓手,整合優勢資源,挖掘發展潛力,激活內生動力,探索實施了鄉脈經濟、聯建經濟、邊角經濟、鄉村旅游等多種增收模式,大大提升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服務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542個村都有了集體經濟收入﹔截至2018年底,全市54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370個,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139個,分別佔總村數的68%、26%。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林州市打好了“五張牌”,踐行了“長遠發展、整體發展、融合發展、自主發展、持續發展”的發展思路,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一、背景起因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困境,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人口大量流失。隨著年輕精壯勞力進城務工,大部分農村人口流向了城市,農村留守人口越來越少。二是農村資源利用不充分。土地無人耕種,部分良田荒蕪﹔農民房產、集體資產大量閑置,空心村現象較為嚴重。三是農村黨組織戰斗力弱化。集體經濟薄弱,沒錢辦事問題突出,黨支部服務群眾能力減弱,村干部“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現象明顯。據調查發現,2015年底,林州市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僅為136個,佔比25%,四分之三的村是“空殼村”,一些村庄甚至常年負債,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

如何彌補農村發展短板,扭轉被動局面,成為林州市委、市政府亟需破解的一個難題。

二、主要做法

2016年1月份,林州市出台了《關於實施“強村固本”工程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作為基層黨建“一號工程”來抓,成立了盤活三資、資金項目、農林經濟、鄉村旅游、土地開發、鄉脈經濟等六個專項工作組,由市委組織部牽頭抓總,圍繞“清零”“清五”“清十”目標強力推進,重點打好“五張牌”。

第一張牌:立足“長遠發展”,深謀治本之策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選好帶頭人,建強村級班子,是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林州市開展“問題支部清零”和選優配強農村支部書記活動,全面整頓108個問題班子,並通過“選育管用調”手段加強黨組織帶頭人培育。2018年3月村級組織換屆中,突出“三有三帶”標准,將199名優秀人才充實到了農村支部書記隊伍中,夯實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基礎。

農村“三資”管理不規范,是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2017年,先后啟動了村(社區)巡察和“三資”清查專項整治行動。截至2019年8月,共開展11輪巡察,巡察村(社區)517個,整改各類問題5136個,解決民生事項2006件;截至2019年6月,共清查項目28553個,規范合同10124份,收回拖欠集體資金6024.8萬元。通過村(社區)巡察和“三資”清查,村居黨風政風民風有了明顯改善,鄉村治理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二張牌:突出“整體發展”,廣探普惠模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林州市積極探索覆蓋面廣的增收模式,打破了長期無模式可循的困局。

2016年全市把光伏發電作為“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通過統籌統建、招商引資、自籌自建、扶貧專建等模式,總投資2.8億元,建成549個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65.5MW,覆蓋513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4%。發展光伏發電項目,讓多年來“白白浪費”的太陽能資源變成了集體增收的搖錢樹。

2017年,全市把“村社一體”合作社作為“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全市542個村均由村集體創辦、領辦了合作社。集體合作社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合作經濟等多種形式,將農村的人力和土地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富了村民、強了集體。

2018年,全市把“聯建經濟”作為“整體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採取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弱弱聯合的方式,鼓勵在“山區”聯建產業基地,在“景區”附近聯建鄉村旅游項目,在“城區”“鎮區”聯建商業門面,在“園區”聯建標准廠房等,通過抱團發展、異地發展,形成資源效益共享效應。截至2019年6月底,林州市共建設“聯建經濟”項目10個,涉及9個鎮112個村。

第三張牌:傾力“融合發展”,巧搭橋梁紐帶

為讓村級集體經濟數量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林州市多次召開研討會、論証會,決定從現有產業上做文章,力求產業融合發展。

建筑業是林州市的支柱產業。林州市現有建筑企業800余家,建筑市場遍布全國350多座城市。為將建筑優勢轉化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優勢,林州市大力實施“建筑業回歸工程”。截至2018年底,農村外出經商能人帶資金、帶項目、帶經驗回村創辦、領辦集體經濟實體達800余個,60%左右的村庄已經或正在享受外建品牌帶來的紅利,“一業帶多業”的發展態勢,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了林州經濟快速發展。

旅游業是林州市近幾年興起的一個富民產業。林州市提出“全域式景區”的建設理念后,部分旅游資源豐富的村抓住這個契機,依托紅色教育游、綠色生態游、藍天滑翔游“一紅一綠一藍”品牌,激活旅游要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紅旗渠、太行大峽谷、萬泉湖等10余個景區旅游資源,帶動了100余個村庄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

特色農業、林果業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影響不可小覷。林州市目前擁有有效注冊商標總數1176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2件,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6件),通過大力發展和充分運用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將“邊、遠、小、散”的農業經濟轉變為資源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提升了產業化發展核心競爭力。注冊多個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實現了“培育一件商標、帶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經濟”的效果。

第四張牌:倡導“自主發展”,細挖資源潛力

“人叫人動人不動,機制調動積極性”。林州市建立“獎優罰劣”考核機制,將發展集體經濟與村干部工作報酬挂鉤,對集體經濟年增收達到20萬、30萬、50萬、100萬以上的村,經市、鎮兩級審核,可分檔上浮農村干部的工作報酬,激發了農村干部內生動力。

一是部分城鄉結合部、鎮區所在地等區位優勢明顯的村,瞄准“商貿租賃”模式,通過大力發展門面房攤位租賃、商戶管理服務等形式創收。桂園街道大菜園村通過租賃菜市場門面房及攤位每年實現集體收入620萬元。二是對於有閑置廠房的部分村,通過搞“服裝代加工廠”和發展“村辦幼兒園”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既解決了留守婦女就業問題,又解決了幼兒上學問題。如合澗鎮木纂村自籌資金80萬元,建成了佔地1700平方米的村辦幼兒園,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約20萬元。三是部分區位優勢不明顯、資源優勢不豐富、人口較少的村積極發展“邊角經濟”,利用荒山、荒坡、荒灘、荒水和路邊、水邊、田邊、村邊等“四荒四邊”閑散土地種植苗木花卉、經濟林木。四是偏遠山區探索了“補充耕地”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分兩批實施“補充耕地”項目,新增耕地4000余畝。五是近郊村探索發展了“物業經濟”模式,經濟實力較強村探索了“金融理財”模式等。

第五張牌:強化“持續發展”,力克瓶頸難題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程,抓好抓實“重在持續”。面對政策、人才、資金、制度等方面難題,林州市攻堅克難,逐一破解,有力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助推了鄉村振興。

在頂層設計方面下功夫,做好“政策支持”文章。林州市在很多方面為農村發展集體經濟開辟了綠色通道。“補充耕地”“土地復墾”模式就是讓利於村的一個典型做法。2017年總投資1.1億元,開發4898畝荒草地﹔2018年,投資1.5億元,開發5700余畝荒草地。通過推行“補充耕地”項目,既儲備了土地指標、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又鍛煉了“村社”的發展能力。

在人的要素上下功夫,做好“人才支持”文章。林州市在“教育培訓”上,聘請專家教授對鎮村兩級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進行培訓,舉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訓班26場次,累計培訓干部6000余人次,提升了各級干部抓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在“引進人才”上,共引進名譽村長512名。在聯絡培育鄉土人才上,共聯絡培育鄉土人才3100余人。

在錢的要素上下功夫,做好“資金支持”文章。在省級項目資金方面,2016年以來,林州市共爭取省級扶持資金3510萬元。在市、鎮財政資金方面,林州市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項目獎補,撬動更多資金投入﹔鎮(街道)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集體經濟項目建設。在平台公司資金方面,2016年,全市投入2.8億元,用於支持光伏產業﹔2018年、2019年,兩年間共投入2.6億元資金,用於補充耕地和土地復墾。

在保值增值上下功夫,做好“機制保障”文章。林州市專門下發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核辦法,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納入全市目標考核“大盤子”,與各級干部簽訂責任狀,傳導壓力。在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值保值上,採取“541滾動發展模式”,即把50%的收益作為滾動發展基金,用於擴大再生產或用於二次創業﹔把40%的收益作為可支配資金,用於民生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將10%的收益作為彌補工作經費或其他開支。通過合理使用收益資金,使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值,滾動發展。

三、主要成效

(一)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剛開始發展集體經濟時,農村干部存在不想抓的小農思想、不敢抓的畏難情緒、不會抓的能力短板。隨著全市大目標考核、農村干部“績酬挂鉤”等機制的完善,以及“清零”“清五”目標的實現,廣大黨員干部想發展、謀發展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實現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謀劃的轉變。目前,全市80%的村庄都實現了三種以上增收模式覆蓋。

(二)集體經濟積累實現了由“虛”到“實”的轉變。從三年時間內“空殼村”“薄弱村”數量比較看,2015年底有集體收入村136個,佔比25%﹔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59個,佔比11%,截至2017年底,542個村全部有了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2.9倍﹔到2018年底542個村收入全部達到了5萬元以上,數量增加了9倍多。從集體經濟增收金額比較看,2015年136個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1000余萬元,到2018年底542個村累計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3億元,增加數量可觀。

(三)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轉變。過去集體經濟收入較差時,農村干部“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村干部的腰杆不硬、威信不高,村級黨組織承諾辦的實事不多,黨組織戰斗力和凝聚力不強。隨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辦事有了底氣,通過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贏得了村民的信賴和支持,村干部的腰杆更硬了,說話算話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及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政權更加鞏固。

(四)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實現了由“低”到“高”的轉變。過去由於農村沒有支柱產業,精壯勞力普遍選擇進城務工,婦女、兒童也跟著進城了,農村活力不足。隨著農村產業項目多元化發展,吸引了很多人員回歸,村辦幼兒園把小孩留住了,服裝代加工廠、合作社把婦女留住了,鄉村旅游把外地人吸引來了......,群眾不用出村就能就業,年底村集體還給村民分紅,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農民的幸福指數提到了很大提高。

四、幾點啟示

(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強組織是前提。“農村要致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林州市在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中,始終把配齊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作為重點,堅持把“三有三帶”的人才選拔到村級基層組織中來,著力打造“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村集體領導班子,實現“建一個組織、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批群眾”的目標。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盤活資源是基礎。就農村個體而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首要的就是要開展“資源、資產、資金”清查工作,通過盤活閑置的資源,尋找合適的發展路徑﹔就農村群體而言,必須將分散的政策資源、項目資源及組織資源有機整合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推進產業化經營,變農民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實現小農村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讓廣大農民群眾更多分享改革發展的“蛋糕”。實踐証明,“聯建經濟”很有借鑒意義,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村發展集體經濟,應多考慮異地發展,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在資源相對豐富的村發展集體經濟,應多考慮抱團發展,形成品牌效應。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新路徑是關鍵。林州市圍繞城區、鎮區、景區、園區、山區“五區”特點,從各村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土地、勞動力、閑置廠房、旅游資源等優勢,採取聯合開發、租賃承包經營、有償轉讓等形式,探索出了十多種增收路徑,把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走出一條支部領導、協會組織、公司運作、農戶生產、效益共享的好路子。實踐証明,創新無止境,隻要善於創新,勇於創新,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就能探索出多類型、多渠道、多元化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新路徑。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內生動力是根本。林州市在推進工作中,堅持“市級統籌調度、部門統籌布局、鄉村統籌落實”的“三統籌”方法,樹立“經營村庄”理念,突出“富民強村”這一目標,整體效果比較明顯。實踐証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僅僅依靠村“兩委”干部的能動作用是不夠的,市鎮兩級必須從科學指導、政策扶持、服務管理等層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隻有通過市鎮村三級聯動、農民廣泛參與,才能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良性發展。

(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健全機制是保障。在持續推進上,各級組織需樹立“一任接著一任抓”的工作理念,長抓不懈,久久為功﹔在“增值保值”上,需做到持續“滾動發展”,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在“風險預警”上,需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評估制度和專項審計制度,規避風險,提高項目績效﹔在“獎優罰劣”上,需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績、獎、罰相統一的工作機制。實踐証明,隻有建立完善各類保障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主體功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尊重農民群眾意願,就能使村級集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責編:喬業瓊、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