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高校黨建】

益友方能成良師

——廈門理工學院著力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2019年10月15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益友方能成良師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長期以來,廈門理工學院黨委堅持“是益友方能成良師”的學生工作理念,不斷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班導師”,學生的知心人、引航人

上學期期末,校黨委書記林進川和校長朱文章分別參加了2018級設計藝術學院藝科1班和2018級機汽學院車輛(卓越)1班的主題班會,與同學們暢聊專業,探討大學學涯規劃。

“你們讓我想起自己30多年前讀大學的時候”,林進川從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出發,勉勵同學們好好把握時代機遇,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朱文章則叮囑同學們寒假回家多陪陪父母,“對長輩常存感恩之心,常懷感激之情”,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和良好教養的“陽光、健康、有責任”的人。

這是他們作為“班導師”與學生進行的一次面對面交流。所謂“班導師制”,是廈門理工學院的一個創新舉措,指在班主任、輔導員等角色之外,讓中層及以上干部擔任新生班級兼職“班導師”,將以學生為本、全員育人的理念落到實處。一方面增強了干部立足學校、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充分借助中層干部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特長專長,通過言傳身教,傾情關愛學生,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品性與操守。

甄新既是廈門理工學院應用數學學院黨委副書記,也是數學專業的教師,第一次與2018級國際學院財務管理(中外)班新生面對面交流,她先將話筒傳遞給學生,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困惑和願景。“大學裡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針對同學們的普遍困惑,甄新一方面深入淺出地分析專業前景、大學生活的意義,引導學生制定自己近期能實現的“小目標”和長遠的“大目標”。喜歡和學生聊聊人生、講講故事的她,憑借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成了學生們的“知心姐姐”。

輔導員,“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

一名輔導員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課題條件都符合要求,但還是沒有獲得參評資格。原因是學生對該老師的滿意度測評成績達不到學校對輔導員的基本要求。當時這名輔導員很受打擊,經過談心談話,他本人進行了深刻反思。原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隻專注於科研,與學校要求的走近學生,做學生可信賴的知心朋友的工作理念不相符。從那以后,他調整了工作准星,專注於關心、幫助、服務學生。第二年,學生對他的滿意度測評有了很大好轉。

正是因為有這段經歷,他對如何做一名稱職的輔導員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他說,滿意度測評雖然簡單到隻有一道選擇題,隻有“喜歡、比較喜歡、還好、不喜歡四個選項”,但這卻是一把有刻度、有力度的尺子,量出了他與學校學生工作理念的差距,也量出了輔導員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為打造一支深受學生歡迎,在學生需要幫助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愛之隊”,廈門理工學院黨委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完善輔導員隊伍激勵保障機制,優化選聘培養、成長發展的制度體系。要求從事學生教育管理的政工干部放下“管理者”和“布道者”的架子,校正自己的工作准星,把“關心、幫助、服務學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轉變角色,努力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學生可信賴的知心朋友。

計算機學院的輔導員彭倩已經在輔導員崗位上工作7個年頭了。在她看來,輔導員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充分的包容、理解和尊重,“當學生行為有偏差時,我不應該作為裁判去評判他,而要像朋友、像教練一樣引導和糾偏。”令彭倩印象深刻的是一位2016屆的畢業生,因一時義氣觸犯了校規被學校處分,原本成績優異的學生深受打擊,開始自暴自棄,把自己關在宿舍。彭倩第一時間趕到宿舍,沒有責備他,而是引導他說出內心的想法,並與他約定每周都聊聊天。在彭倩的鼓勵和推薦下,學生重拾信心,積極參加學科競賽,畢業后順利進入心儀的全球500強企業工作。

學生,更有“感恩心”

每到寒暑假,廈門理工學院會通過官方微信平台“廈理工e起來”積極倡導親情陪伴活動,給學生布置親情作業,讓他們記錄下回家陪伴親友長輩的暖心瞬間和親情感悟,引導學生感恩社會,培養家國情懷。

環境工程專業的甘晗軒自上大學以來,堅持每個寒暑假都用心完成學校布置的親情作業,從風景、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滿懷溫情地記錄家鄉貴州的美好。

第一年寒假,甘晗軒參加春暉公益行動,給偏遠山區老人拍攝全家福。拍攝過程中,他深切體會到親情陪伴的重要意義。2017年暑假,甘晗軒來到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拍攝獨具特色的吊腳樓、當地服飾等各種人文風貌。那一年,甘晗軒以“用美麗回答一切”為題,圖文並茂地記錄下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風土人情,上傳至網絡,引發不少網友關注。2019年寒假,他走遍貴州瓮安青池村每一個角落,用鏡頭記錄下青池村脫貧攻堅后的新顏。

陪伴了甘晗軒7個寒暑假的親情作業讓他明白,不管是家人對他的付出,故土對他的哺育,還是祖國的山川大河,都是親情作業的題中之意,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感恩。

“我覺得完成親情作業對正在不斷成長的大學生來說,不僅是培養一種家國情懷,也讓我們從各種角度去感受親情,感悟親恩,汲取更多成長成才的養料和能量。”已經畢業的甘晗軒說,“廈理工的親情作業,是我將用一生去踐行的情懷。”

(本報記者 馬躍華)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高校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