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龍裡縣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1日14: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和起因
“十三五”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時期,為確保所有貧困人口如期擺脫貧困,與全國人民同步全面小康,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實施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將其作為脫貧攻堅這一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和“當頭炮”來對待和安排。
龍裡縣位於貴州中部,隸屬黔南州,距省會貴陽28公裡。有“中國刺梨之鄉”、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創建縣、中國物流實驗基地等榮譽稱號。“十三五”時期,龍裡縣計劃搬遷安置6290人,其中貧困人口5926人。規劃建設4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2018年度縣級集中安置點4607人。2017年9月底,四個安置點全部建成,計劃搬遷的6290人已全部搬遷入住。搬遷后貧困群眾形成新的特殊群體,生活不適、管理不暢、辦事不便、就業不易、拆房不順等問題逐步凸顯。為抓好易地移民搬遷工作,龍裡縣堅持積極探索“四建四進”模式,初步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為民服務好、綜合管理好、后續發展好“三好”目標。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強組織體系強領導。將黨的領導貫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全過程,建立健全領導體系和組織體系。一是成立縣易地扶貧搬遷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副書記任副組長,組織部長和分管副縣長任執行副組長,統籌鎮(街道)、縣直業務部門、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群團組織和企業,形成縣委統籌,三級聯動,各方參與的架構體系。二是按照“五步工作法”加強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干部培訓、監督檢查、追責問責這些方式推動相關工作落實,確保力量不減、重心不偏。
(二)建優管理體系夯基礎。結合各易地扶貧搬遷點的規模,建立完善管理體系,確保工作無縫銜接。一是確定管理模式。以500戶為基准點,在縣級集中安置點成立奮進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由縣委組織部直接指導,從街道選派科級黨員干部到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同步組建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對其他規模較小戶數少於500戶的3個安置點,明確納入所在村(社區)管理。二是強化工作保障。對新成立的奮進社區人財物配備比常規城市社區標准上浮30%,設置7名常務干部職數,同時配備1名計生專干和8名窗口坐班人員,落實每年7萬元的工作經費。對其他納入所在村(社區)管理的,增設2名干部職數和增加1萬元工作經費,強化工作力量。三是抓好功能定位。進一步明晰職責,打破地域、戶籍界限,搬遷群眾日常管理工作由安置點社區負責,並合理設置過渡期,各搬出鎮派出1名聯絡員進駐社區,協助抓好相關管理工作。
(三)建全服務體系惠民生。整合縣直部門、街道、社區服務功能,加強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水平。一是強化基礎服務配套。在奮進社區同步建設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文化廣場、酒席辦理場所、日間照料中心,配套設置社區衛生室、警務室、銀行網點、平價超市等便民利民和公共服務設備設施20余項,在社區干部中明確5個管理崗負責基礎性的管理工作﹔開通公交專線,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安置點黨組織定期組織黨員群眾定期維護公共服務設施,強化日常管理。二是創新服務機構設置。打破村(社區)常規服務架構,在奮進社區所在地設立高新綜合服務中心,明確為街道下設的副科級事業單位,並將毗鄰的2個村一並納入服務范圍,促進相互融合﹔設立遠程申報、移民政策咨詢、綜合業務(代辦)、法律、民政等10個服務窗口,從冠山街道和相關部門選調12名業務骨干到中心工作,增強服務力量。三是提升為民辦事能力。整合縣直部門資源,打破條塊分割,推動行政審批權力下沉,實行服務清單化管理,公開辦事流程,確保群眾不出社區就能辦好事情。
(四)建實幫聯機制保落實。加大干部幫扶聯系力度,加強對搬遷戶思想引導以及跟蹤服務。一是豐富聯系方式。採取“一幫多、一幫一、多幫一”形式,明確1521名正式干部聯系幫扶搬遷戶,每戶搬遷戶都有1名以上正式干部幫扶。二是壓實幫扶任務。按照時間節點,明確幫扶干部“搬遷前宣傳動員、搬遷中聯絡協調、搬遷后鞏固提升”三大任務。三是強化督查問效。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調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周調度。先后部署開展8次專項督查,對工作推進不力、作風不實的責任單位和個人嚴肅問責,已責令整改問題10個。
(五)就業進家庭創增收。實施“100%就業計劃”,確保群眾持續增收。一是加強社區就業平台建設。採取“就業局+勞務公司”模式,推動就業信息和市場需求互通共享。二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組織97家企業深入安置點舉辦招聘會4場,累計吸納就業272人﹔集中組織1080人到縣外務工﹔採取“公司+合作社+搬遷戶”模式,在安置點所在街道集中流轉10242畝(冠山街道150畝)土地進行農業產業開發,帶動340余人就近務工﹔先后扶持17戶群眾自主創業﹔開發保潔、保安等公益性崗位安置319人﹔創辦扶貧車間,解決安置點老人、輕度殘疾人、婦女等就業120人﹔部門開發崗位,援助解決就業100余人。三是加大搬遷勞動力培訓。引進專業培訓機構,抓實就業技能、農村實用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藝和技能教育等培訓“四大工程”。
(六)文化進小區促融合。通過文化引領,促進思想轉變,加速情感融合。一是弘揚紅色文化。圍繞“感恩奮進”主線,每季度舉辦一次大型文化活動,開通“村村通”廣播,及時宣傳黨的政策、傳遞黨的聲音。二是發掘民族文化。組建蘆笙、布依山歌、苗族跳月3支隊伍,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多彩的“文化大餐”,促進感情融合和文化凝聚。三是豐富群眾文化。收集群眾遷出地老物件100余件,設置為各樓棟“微標識”,留下鄉愁記憶﹔每周集中播放一場紅色電影、開辦一次舞蹈培訓,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培育移民新風。目前,已累計舉辦大型文化活動12次,播放電影84場,參加舞蹈培訓約3000人。
(七)管理進單元淳民風。突出規范化、精細化、人性化管理,推動安置點和諧穩定,安居樂業。一是實行網格化管理。以每個樓棟單元為一個網格,每個網格選配1名樓長,作為群眾代表參與社區管理,形成“社區—社區管理者—樓長—搬遷戶”的四級網格管理體系。公示樓長基本信息和5項基本職責,納入居民小組長進行管理,享受相應生活補助。二是引導群眾自管自治。建立健全小區居民公約,結合實際每月組織開展環境衛生、秩序維護、“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三是加強治安防控。配備8名警力,完善“天網工程”,推進“雪亮工程”進小區,整合司法資源設置綜合調處中心,安排專人輪崗值班,現場調解糾紛,開展法律服務。四是推進道德實踐。深入開展“晾家風·晒家訓”等活動,加強傳統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深植良好家風和諧民風。
(八)政策進人心助發展。加大宣傳力度,注重部門聯動,確保黨的各類惠民政策落地見效。一是分類梳理各類政策。共梳理扶持優惠政策14類42項,對申報地點、辦理流程、責任單位、辦結時限等方面進行明確,採取入戶發放、廣播宣傳等形式,讓好政策深入人心。二是督促落實好現有政策。成立聯合督查組,對各責任部門抓“五個三”(指盤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塊土地”,統籌就業、就學、就醫“三大問題”,銜接低保、醫保、養老保險“三類保障”,建設經營性公司、小型農場、公共服務站“三個場所”,探索集體經營、社區服務管理、群眾動員組織“三個機制”)政策落實的情況進行督查問效。三是創新出台后續政策。針對城鄉居民待遇差異、家庭人口自然增長、子女教育等帶來的實際問題,創新出台搬遷戶殯葬配套保障、新增人口公租房保障、縣城購房優惠等后續扶持政策,打通融入城鎮的最后壁壘。
三、取得成效
通過探索實施“四建四進”模式,搬遷群眾存在問題得到逐步破解,實現安置地社區有效治理。
(一)組織核心作用明顯增強。縣級共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的建設調度會議17次,研究解決問題152個。按照黨員承諾踐諾要求,21名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主動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自覺認領崗位,積極參與社區工作、志願服務活動,已有5名搬遷群眾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增加了黨組織的凝聚力。
(二)群眾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搬遷群眾住上了干淨整潔的房子,小區環境鄉愁文化濃厚,志願服務隊經常到奮進社區整治居住環境﹔廣場上唱山歌、廣場舞絡繹不絕﹔四點半學校童聲渺渺。每戶配置了冰箱、洗衣機﹔70余戶開上小轎車﹔每逢佳節,縣直部門在奮進社區開展廣場文化活動30余場次,干部群眾齊參與,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三)群眾思想認識明顯轉變。安置點住戶車輛亂停亂放、不打掃家庭環境衛生等生活陋習得到扭轉﹔“等靠要”思想逐步破除,2018年以來,開展就業技能集中培訓1523人次,推動900名搬遷群眾至少掌握1門以上就業技能,帶動543名搬遷群眾在月薪4000元以上的崗位上穩定就業,推薦就業477人次,17戶搬遷群眾自主創業,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一戶一人”就業率達100%,50歲以上搬遷戶實現產業帶就業700余人。
(四)社區治理水平明顯提升。群眾事務都通過民主決策,2018年來召開居民議事會議19場次,解決亂堆亂停、養殖家禽、佔道經營等突出問題60余項。在服務中心能實現即辦的事項3項、代辦事項29項。梳理為民服務清單24條,公共管理職責20項。開展普法宣傳活動15場次,開展道德宣傳26場次。目前社區無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發生,整體氛圍和諧穩定。
龍裡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建工作“四建四進”模式得到了貴州省委的肯定,2018年11月1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的建設工作現場會在龍裡召開,2019年4月11日,成功承辦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進一步打響了龍裡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國黨建品牌。截至目前,已有省內外200多家單位前來學習觀摩。
四、探討與啟示
要真正實現搬遷后續服務,必須堅持黨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充分擴大就業,完善配套政策,延續鄉愁,推動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融得入”。
(一)堅持黨建引領是關鍵之舉。充分發揮黨組織統籌各方、整合資源的關鍵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社會治理的關鍵。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動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形成黨組織整合各方資源,壓實工作責任,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實踐証明,隻有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建引領,才能統籌協調各方,做到縱向一以貫之、橫向向心控制,強力推動工作落實。
(二)以人民為中心是核心之要。易地扶貧搬遷為了改善群眾生活、增進人民福祉。龍裡縣認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考慮搬遷群眾的生產就業、生活設施及配套服務、生活習慣、精神文化等因素,全力解決好搬遷群眾“發展大事”和“身邊小事”,推動搬遷群眾真正融入搬遷社區。實踐証明,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才能抓住工作的核心。
(三)充分推動就業是因本之策。搬遷群眾就業是實現可持續脫貧的根本。龍裡縣緊盯就業“造血”這個關鍵,精准分類施策,強化培訓引導,為就業發展鋪好路,讓搬遷群眾就業有門路、發展有出路。實踐証明,要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搬出來后穩得住,最根本的就是解決好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問題,有持續穩定的收入。
(四)完善配套政策是主要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的后續配套政策。龍裡縣堅持遠近結合,下足繡花功夫,謀足長遠規劃,強化政策引導,主動擔當,制定殯葬、教育扶持、購房補貼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徹底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延續鄉愁文化是融入之魂。鄉愁文化是植根於農民群眾內心深處的靈魂。龍裡縣充分尊重搬遷群眾傳統習俗,搭建載體,注入鄉愁文化之魂,搬遷群眾從生產生活方式逐漸過渡,最終實現了精神生活的真正融入。實踐証明,隻有真正貼近搬遷群眾的內心世界,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讓搬遷群眾從生產生活到精神文化完全、徹底的融入。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