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貴州省正安縣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1日11: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2018年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然而,目前我們農業農村人才的規模、結構、素質仍然存在不小差距,農村后備人才“斷層”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2018年以來,正安縣大膽探索,全面興辦181間“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以下簡稱“新青校”),著力在田間地頭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在返鄉回村的“實干家”中發展青年農民黨員,在下鄉創業的“領頭羊”中培養農村后備人才,推動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戰斗力滿滿,呈現了人才往農村匯聚的良好態勢,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一、背景——農村“空心化”的時代命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鄉村勞動人口對土地的依賴性明顯下降,加之城市和鄉村在居民收入、就業環境和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差距較大,許多鄉村人才紛紛流入城市並難以回流。大量勞動力外流,導致留守鄉村人才數量與質量大打折扣,衍生出一系列問題,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帶來了重要影響。
一是產業革命難以為繼。農村產業革命是打好產業扶貧硬仗的重要抓手。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產業的選擇及培訓,涉及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涉及發展方式、工作作風的革命。伴隨著農村“空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青壯年人群的流失,造成鄉村人才長期處於“失血”“貧血”狀態,影響了綠色產業的推廣發展,也不利於農業產業鏈的理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以及農業經營管理者的培養,已不能滿足農村產業革命的需求。長此以往,“產業興旺”將困難重重。
二是人才振興難以保障。大量勞動力外流,使得農村發展缺乏主體,鄉村振興缺乏主力軍,留下在村的群眾多數存在思想觀念滯后、實用技術貧乏等問題。在農村有句順口溜:“一流青年在校用功,二流青年在外打工,三流青年在家務農”,充分說明了當前農村“后繼無人”的嚴峻形勢。加之各類專業人員有限,很難全面深入村村寨寨、每家每戶進行培訓。同時,專業人員的純粹“理論”,群眾未必能夠接受和消化。若無優秀人才的引領,若無專業系統的扶持,農民的綜合素質將難以提升,“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將“無人可用”。
三是基層自治難以實現。人才的“斷層”,使得農村黨組織缺乏新鮮血液,村級黨員隊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發展黨員后繼無力等問題普遍存在。進而導致村級班子組織力不強、政治功能不強,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猶如一塊頑疾無法“根治”,年年排查,年年整頓,或此消彼長,或死灰復燃。基層無人可選、無人可用,基層組織就難以發揮其自主性、積極性,嚴重制約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落實。若不抓緊育人、加強選派,就難以將群眾有效組織參與到農村自治中來,“治理有效”也將舉步維艱。
二、做法——以“導師制”開題
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源於群眾首創。2018年初,正安縣老城村黨支部邀請縣、鄉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種植白茶,該村群眾熱情高漲。介於此,專家們主動對點聯系該村扶貧產業,精准匹配致富能人,形成“導師制”的雛形,支部組織力提升明顯。產業興旺需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生態宜居需要培養一批綠色農業領路人,鄉風文明需要樹立一批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治理有效需要孕育一支堅強有力的村級隊伍,生活富裕涌現一批具有新時代特征的致富帶頭人,為更好地貫徹中央要求,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正安縣堅持問題導向和求解思維,通過深入調研討論,決定探索興辦“新青校”,全面推行“導師制”。
(一)嚴格建設標准。一是強化政策設計。先后出台了“新青校”實施方案、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將其定位為引領產業革命、培養后備人才、強化農村黨建的重要抓手,將產業發展作為學校實訓內容,將產業基地建成學校的實踐基地,並對如何建設、如何運行進行詳細規定。二是強化正向推進。借力“夏秋攻勢”、“冬季會戰”,全縣召開了6場現場觀摩會,大力推動19間鎮級總校及162間村級分校的建設。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將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爭取農村龍頭企業支持,形成政府主導、項目支撐、分級負擔、多方籌資的投入機制,使學校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三是強化反向倒逼。建立目標清單,要求每間學校每年至少發展3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10名致富能人、培養5名村級后備人才。對照目標清單,於年底組成調研排查組,就工作成效逐一驗收過關。對工作滯后的鎮村黨組織實行駐點整改、逐個過關,有力推動了學校的規范化建設和常態化運作。
(二)規范“導師”隊伍。一是明確“導師制”戰略定位。“導師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精准化”指導,針對學員的個性差異實現因人施教。“導師”除從事農技教學以外,還要將理論武裝作為重要工作,突出“導師”的政治功能。因此,在“導師”的遴選方面,我們從定位出發,堅持“政治強、本領強”原則,注重“導師”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二是建好用好“導師庫”。選取各級黨政領導、技術骨干、離退休干部、農村致富能人、連心戶長、鄉村工匠以及鄉賢榜樣等擔任“導師”,分級建立“導師庫”,共聘用縣鄉村三級“導師”1387名。為確保方向不偏,先后以“什麼是新青校”“為何要興辦新青校”“如何興辦好新青校”為主題,組織開展培訓3期24班次,培訓“導師”1956人次,讓“導師”首先清楚“新青校”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明晰教學思路、提升教學質效。三是加強“導師”動態跟蹤管理。定期對“導師”教學情況、作用發揮等進行評價。對綜合評價較差、群眾滿意度低的進行淘汰,退出“導師”隊伍。堅持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每學年年底評選20%的先進“導師”進行宣傳激勵,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對有突出成績的班集體,給予其“導師示范崗”榮譽稱號,並選派外出參觀學習。同時,將“導師”教學情況作為培養“兩代表一委員”的重要參考。
(三)突出教學方向。根據農時農事進行科學安排,堅持分類施教、注重實效,為農民群眾設置“基礎班”,著重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其致富本領、內生動力、感恩意識﹔為鄉村青年設置“青年班”,把加強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同時著力提升帶富能力﹔為村干部建立“提升班”,幫助解放思想、培訓政策,提升履職能力。概括起來,“新青校”的教學主要體現三大特點:一是突出技術服務。開發了《白茶產業管理》《方竹種植技術》等特色教材,實行“導師”聯系制度,每名“導師”聯系指導5至20名學員,同時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做到“學做一體”“產教結合”。按照每期培訓班學制1年的要求,對累計集中參訓時間在2個周以上的學員,組織結業考試、頒發學習証書。二是突出政治吸納。堅持技能培訓與思想教育“兩手抓”,通過講“短、小、微”的身邊故事,說“生、鮮、活”的鄉間俚語,使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廣大群眾明白“惠”在何處,知曉“恩”從何來。針對重點培育對象,指定專人定期幫教,促使其思想上提前入黨,對條件成熟的及時向黨組織推薦,推動“新青校”成為加強黨建的重要陣地。三是突出人才儲備。實行“先校后村”定崗定責鍛煉制,對政治素質好、綜合能力強的學員,擇優選派到村任職,是黨員的任命為支書助理,不是黨員的任命為村主任助理、村民組組長。通過設台階、交任務、壓擔子,鼓勵他們參與村級事務,為早日走上村干部崗位積累經驗。
三、成效——以“新青校”破題
通過狠抓落實,一年來,“新青校”在正安縣迅速建立運行,“導師”為學員傳授技術的場景,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推動正安縣基層黨組織在改進中建強、在創新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吸引人才回流,集聚了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全縣181間“新青校”成功打造了213個黨建扶貧產業基地,讓群眾成為農村產業革命的推動者、受益者,使貧困戶、村集體、龍頭企業凝結成“利益共同體”,推動形成了正安縣青年農民返鄉就業創業潮。截止到2018年底,已經有6.7萬名青年農民返鄉成為脫貧攻堅參與者,大大提高了正安縣鄉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二是推動產業革命,開啟了產業振興的“發動機”。通過牢牢把握好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幫助90個貧困村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產業,貼近生產精准培訓農民16萬余人次,1387名“導師”全程全面提供技術服務,利用縣鎮村各級資源籌措資金,因地制宜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各類組織方式,線上線下雙向拓寬產銷對接渠道,建立“兩投入三聯結”等長效利益聯接機制,把黨建觸角延伸到產業發展第一線,推動全縣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
三是培養后備力量,打造成人才振興的“加油站”。正安縣始終把優秀的專業人才、致富能手作為基層后備力量進行培養,致力於選優培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新青校”開設以來,全縣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84名,培育村級后備人才1322名,其中可作為支書主任一肩挑培養的112人,切實優化了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真正讓農村有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四是強化政治功能,探索出組織振興的“助推器”。“新青校”始終與農村黨建、農村產業協同發展,除組織農技培訓外,還將理論武裝作為其工作的重要構成,突出“導師”的政治功能,讓黨的旗幟在產業鏈上飄揚,讓黨員先鋒作用在田間地頭閃光,進一步激發出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切實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帶領群眾滿懷信心和決心站上產業革命的潮頭,帶動1277戶5026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五是促進治理有效,樹立起基層自治的“風向標”。全面推行“一校一團”“一校一隊”“一校一規”:選聘“導師”組建“黨員扶志宣講團”154支,共計開展宣講5000余場次,有力提振了群眾脫貧的決心、致富的上進心、對黨的感恩之心﹔選聘學員組建“黨員義務調解隊”264支,鼓勵學員充當矛盾糾紛的“排雷兵”,成功化解矛盾836個,真正做到“大事不出鄉,小事不出村”﹔同時,“導師”們帶頭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講衛生、除陋習、比文明、促團結,改變農村“臟亂差”的舊形象,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脫貧。
四、探討——以“組織力”解題
全面興辦“新青校”,是正安縣堅持“黨建惠民”理念,推動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有效探索,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農村后備人才的具體實踐,對於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創農村基層黨建新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培養農村后備人才,農民“導師”是“首要一環”。“導師”和群眾生活環境相同、語言相通、思維相近、目標相向,“導師”一“點撥”,群眾便“開竅”。同時,“導師”與學員之間建立了一種親密的“導學”關系,針對學員個性差異因人施教,實行“精准化”指導,這些人長期活躍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說貼心話,傳致富經,充分把人心組織起來,給傳統的農民和平靜的農村帶來沖擊,讓沉寂的農村生產環境變得活躍起來。
——培養農村后備人才,實地培訓是“關鍵一招”。“新青校”始終以實踐教學為核心,通過在實踐基地、實踐加工廠的現場教學,更容易引起共鳴、形成共振,更有利於觀念更新、技術革新。“導師”現場講、實地講,群眾就會比著學、照著做,讓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把干勁組織起來,推動產業革命各類要素競相迸發,也進一步激發了學員的學習動力,提升了“導師”教學實效。
——培養農村后備人才,黨建引領是“制勝一步”。越是復雜的難題,越需要黨的堅強領導。“新青校”始終以黨建引領人才培養,著力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用知識、能力充實黨支部。通過充分把黨員組織起來,進一步發揮“領路人”的作用,從而最大限度讓基層“火車頭”動力強起來,使每一個黨的細胞都活躍起來,讓黨的旗幟在每一個基層陣地上高高飄揚。
——培養農村后備人才,激勵保障是“最后一關”。隻有強化制度保障,才能激發工作擔當。“新青校”通過加強動態跟蹤管理,每學年年底評選20%的先進“導師”、優秀學員進行宣傳表彰,並選派其外出參觀學習。同時,將表彰結果作為推薦“兩代表一委員”的重要參考,並在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和重點支持。一系列激勵措施的落地,推動更多人才願意來、留得住,促進更多的“導師”干得好、能出彩。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