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浙江溫州市甌海區:創新打造“黨群之家”增強黨群凝聚力

中共溫州市甌海區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1日10: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年以來,甌海區以解決民生關鍵小事為切入點,針對城市特定人群,在其聚居地點整合陣地資源,創新打造“黨群之家”新型陣地,提供精准服務,黨群凝聚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已建成9類31個“黨群之家”,累計開展各類服務活動8600余場,解決“民生微實事”1225件,惠及群眾15萬余人次。

一、背景與起因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提檔加速,城市社會結構、群體需求、利益訴求等均發生深刻變革。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增強黨群凝聚力,把黨建觸手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團結凝聚起各類群體,有效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因受種種因素制約,現有黨群服務離新時代群眾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有標准化服務模式難以完全滿足不同群體個性化需求。隨著社會分工日趨精細,人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廣泛,要求也越來越高,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然而現有黨群服務陣地提供的服務內容以“普惠式”“同質化”為主,服務方式以“一陣風”“運動式”為主,缺乏針對性和精准性,無法滿足各類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服務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有限的黨建資源難以精准投放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在資源供給方面,人財物等有限的黨建資源分配“天女散花”,各建各的陣地,各搞各的活動,缺乏有效的平台形成集聚,難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資源分配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統籌分配機制,優質黨建資源難以精准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導致資源分布不均衡。三是行業主管部門關心關愛本行業工作對象缺少有效抓手。甌海區屬於經濟發展先發地區,人口大進大出,遍布各行各業,但行業部門對本行業工作對象業務指導多、關心關愛少。此外,黨內關心關愛大多停留在送慰問、送物資等常規動作,沒有真正了解、關心、凝聚工作對象。

二、具體做法

圍繞“以人為本、精准有效”理念,針對周轉房老人、環衛工人、建筑工人、醫患家屬等不同群體,對應打造“銀齡之家”“環衛之家”“建設者之家”“醫睦之家”等9類31個“黨群之家”,將黨的溫暖送到每類人群的心坎上。在探索過程中,建立了包括前期需求調查流程、建設和服務ISO9001地方標准、復制推廣模式、考核評價體系、組織領導等在內的一整套工作體系。

一是“精准化”打造,滿足群體差異需求。採取“第三方委托調查+黨員入戶走訪”等方式,地毯式排摸各類群體需求,並據此開展陣地規劃、制度配套、服務供給等。比如婁橋街道“銀齡之家”投建前,社區黨總支先后3次組織黨員和社工入戶排摸400多戶老人需求,前后4次修改功能布局,設置醫療、配餐、聽唱等九大功能室﹔新橋街道“建設者之家”綜合歡迎度、使用率等,設置免費WIFI、兒童活動室、視頻問診室等﹔梧田街道“環衛之家”根據周邊工棚500多名環衛工人需求,設置清洗池、廚房、捐獻衣櫥等。

二是“走心式”服務,傳遞黨建暖心溫度。推動人、財、物等要素向“黨群之家”重點傾斜,引入優質社會資源,推行“准入+年審+淘汰”等機制,有效調動社會組織、志願服務隊等入駐團隊積極性。結合日常走訪、單位共建等,精准梳理需求、資源、項目等“三張清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點單+定制”等方式,為相關群體提供常態化、有尊嚴、更走心的服務,從而打動人心、贏得支持。比如針對周轉房老人開展“祖孫樂”聯歡活動,舉辦集體生日會,讓老人安享天倫﹔針對環衛工人開展“定格最美一刻”攝影活動,實現“你扮靚城市、我們扮靚你”﹔針對困難黨員和困難醫患家屬,通過鏈接全區乃至全市的醫護和志願服務資源,提供就醫陪護、往返愛心順風車接送、送醫送藥上門等紅色陪護服務。同時,以群眾“最憂、最急、最盼”的關鍵小事為抓手,推行以村社黨組織為主導的基層項目資金決策使用模式,常態化開展“紅色星期天”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不斷拓寬內容和形式,真正讓群眾知道“惠從黨來”“恩向黨報”。

三是“開放式”運行,凝聚共建共治合力。按照“一黨群之家一黨建聯盟”的工作思路,由所在街道黨工委牽頭,整合域內群團組織、共建單位、慈善機構等資源,推行“黨建聯盟引領+主管部門或行業單位監管+群團組織輪值+社會組織補充+所在社區兜底”的多元共治體系,引導各類群體自治共治,實現多方互融共贏。比如新橋街道“建設者之家”通過組建黨建聯盟,引入監理公司、質監所、安監站等共建單位,不僅解決運行力量不足問題,還有效提升工程質量、增強工人安全意識。此外,積極引導各類群體開展自治自理,比如婁橋街道“銀齡之家”按照一個社區黨總支為引領、一個功能性黨組織為堡壘、多個樓棟長為主體的“1+1+X”模式建立管委會,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參與“銀齡之家”日常管理,協同解決“民生微實事”458件。

四是“標准化”復制,實現高效集約推廣。按照“試點一個、移交一個、推廣一批”思路,由區委組織部牽頭在每類陣地中選取1-2個試點“解剖麻雀”、模塊定制,逐一摸索形成建管用標准后,再移交民政、住建、綜合執法等行業主管單位黨組織負責面上鋪開,並列入機關黨建的個性化考核。將“黨群之家”建設與政府公建項目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政府小資金撬動社會大投入,確保可推廣、可持續。比如要求人數超過100人以上的周轉房必須建有“銀齡之家”,區財政予以專項補助﹔要求新開工建設10萬平米以上的公建項目必須配建“建設者之家”,每個鎮街在垃圾中轉站至少建設一個“環衛之家”,並前置列入標書內容,由中標單位承建。此外,健全完善“認証+年檢”動態考評機制,會同行業主管單位成立標准化認証工作組,通過看硬件、查軟件、“甌e家”大數據平台分析等方式進行認証,每年對運行情況開展一次年檢,並與經費補助、評優評先等挂鉤。

三、工作成效

一是有效拓展黨群服務覆蓋面。“黨群之家”打破以村社為單位的建設模式,橫向將工作焦點投射向傳統黨群服務難以完全覆蓋的特定人群,與傳統黨群服務陣地就近垂直覆蓋形成互補,進一步延伸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觸手,有效填補了原有陣地體系的覆蓋盲區。創建過程中,不止一名環衛工人、建筑工人向我們表示,自己干了一輩子,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一個地方像甌海這樣,能為他們提供定制、暖心的服務。

二是推動精准服務群眾落到實處。相較傳統黨群服務中心普惠式的服務,“黨群之家”針對某一類特定人群,通過組建“黨建聯盟”,整合域內資源,凝聚服務合力,既提高了黨建資源利用率與配置水平,也破解了部分資源匱乏的黨組織“小馬拉大車”的難題。在此基礎上,“黨群之家”通過把黨建資源投放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從而有能力有資源為群眾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將黨的溫暖真正送到每類人群的心坎上,實現真正贏得人心、取得支持、獲得力量。

三是有效暢通黨群之間的溝通渠道。“黨群之家”通過提供暖心的服務,搭建起各類群體與黨委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緩和基層矛盾糾紛。比如,“銀齡之家”通過為老人提供精准有效的管理和服務,原先城中村拆遷導致很多老人心生怨念,社區工作開展受到很大阻力,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交口稱贊。現在社區干部到“銀齡之家”開展活動、入戶走訪,經常會有老人邀請他們到家裡坐一坐、吃點心。一些社工深感欣慰:“我們將群眾冷暖放在心上,群眾就會把我們裝在心裡。”

四是推動形成齊抓共管行業黨建工作新格局。將“黨群之家”作為推動行業黨建工作的有力抓手,日常管理情況與行業主管部門機關黨建考核、資金補助直接挂鉤,形成“抓行業、行業抓”的行業黨建工作機制,推動行業黨建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實。同時,“黨群之家”創新“組織部門指導+屬地鎮街建設+行業主管部門管理”的建管用模式,注重發揮行業主管部門抓行業黨建的主體作用,充分激活行業和屬地兩個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探討

一是服務群眾需抓住精准問需這個“牛鼻子”。我們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我們才能“一呼百應”,而精准問需是滿足各類群體不同需求的關鍵所在。“黨群之家”通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把需求調查作為前置環節,為各類群體提供個性化、有尊嚴、更走心的服務,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黨群之家”能有效團結凝聚起分散在城市中的各類人群,讓更廣泛的階層、更多的群眾聽黨話、跟黨走。

二是在黨建資源的配置上需找到供需雙方的需求點。“黨群之家”以一類群體為服務對象,以年度為單位梳理需求、資源、項目等“三張清單”,能夠及時精准掌握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在此基礎上,能夠充分發揮資源集聚的樞紐作用,把原先散落的各類資源貫通在一起、服務力量撮合到一起,從而把最有用的黨建資源准確匹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實現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是在關心關愛行業群體上需找到區域和行業的結合點。“黨群之家”能夠“跳出行業抓黨建”,採取“區域建+行業管”相結合的方式,與雙方的黨建考核和經費補助直接挂鉤,充分調動雙方積極性,有效破解了行業主管部門不會抓黨建、黨組織不懂工作對象需求的“兩不管”問題。同時,“黨群之家”作為行業主管部門開展黨建、提供黨群服務的“物化”依托,讓不同群體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來自上級部門的關心關愛,進一步增強了黨群凝聚力。

(責編:喬業瓊、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