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基層組織一體建設、產業發展一體規劃,四川平昌——跨村聯建 結伴致富

2019年10月09日10:0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跨村聯建 結伴致富

“3個村聯合起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力,發展路徑寬了、致富能力強了。”近日,談起跨村聯建帶來的變化,四川平昌縣雲台鎮勝利村黨支部書記夏偉成一臉喜色。

夏偉成口中的“跨村聯建”,是平昌縣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新探索。近年來,平昌縣打破行政區劃,採取“強村+弱村、富村+窮村、大村+小村”的方式,在全縣試點建立起6個跨村聯建黨組織,基層組織一體建設、產業發展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實施、公共服務一體推動,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將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

組織聯建,脫貧攻堅合力強

2800多人口的勝利村共有黨員36人,曾是雲台鎮有名的軟弱渙散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山區村村“兩委”沒有辦公地點,長期租房辦公。

“以前村裡黨組織實際上處於半癱瘓狀態。”夏偉成介紹,村“兩委”班子不團結問題突出,村黨組織和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脫貧攻堅推進乏力。

如何打破軟弱落后現狀,適應現代鄉村發展需要?

2017年初,按照縣委“變組織架構,不變行政區域和村民自治主體﹔變干部職責,不變干部職數和村級目標考核﹔變資源配置,不變集體資產產權和財務管理體制”的“三變六不變”原則,雲台鎮黨委將產業基礎較好的龍尾社區和相鄰但相對落后的福樂村、勝利村作為一個組團,跨村聯建三十二梁黨總支。通過資源調配,勝利村村部建成,配套有辦公室、會議室、圖書室和文化廣場等,終結了該村黨員、群眾沒有活動場所的歷史。

“更重要的是增強了班子的整體功能,支部聯建可以形成片區引領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三十二梁黨總支書記龔映平介紹,當初考慮到勝利村底子薄、班子弱的實際,黨總支對該村實行班子成員聯村包組制,以轄區省級“茶葉科技示范園”勞務用工為抓手,結對幫扶該村貧困戶,同時負責聯系組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

聯建黨組織引領、黨員示范帶動、產業基地支撐,勝利村脫貧工作有力有序推進。該村確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358人中,已脫貧103戶321人。短短兩年多時間,曾經落后的勝利村,華麗轉身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模范村。

經濟聯合,產業助農穩增收

跨村聯建黨組織以產業聯興為紐帶,推動片區脫貧攻堅,受益的不僅是較弱的村,優勢村也源源不斷獲得發展動能。

項目打捆使用、土地規模流轉、產業連片開發,依托龍尾社區“無糧村”產業優勢,3個村連片規劃發展茶葉、花椒4600畝,改造土地1100畝,集體經濟積累達56.8萬元,幫助198戶626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得益於聯合黨總支協調組織勞動力,我發展產業更有底氣了。”正值秋茶開採,茶葉種植大戶蔡方儒信心滿滿。蔡方儒是雲台鎮龍尾社區農民工黨員創業模范,流轉2100多畝土地發展茶產業。茶葉採摘需要大量勞動力,今年春茶採摘期間,聯合黨總支從福樂村、勝利村協調組織1.7萬余人次到茶園集中採摘。“現在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多,勞動力很不好組織。聯合黨總支實行的人力資源共享舉措,可解了我大困難。我一定帶動鄉親們一起干,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看著茶園一派繁忙景象,蔡方儒感激地說。

“產業振興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平昌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杜輕舟介紹,聯建黨組織以黨建為媒,在鄉村資源要素之間架設起互惠共贏的橋梁,有效解決要素流動不順暢、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推動了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

利益聯結,村容村貌大變樣

“以前實在是窮怕了!”說這話的是福樂村村民劉奎遠。

建檔立卡貧困戶劉奎遠家以前住的是蓋了40多年的土坯房,每到下雨天,他家中的盆盆碗碗都要拿出來接雨水。4個女兒中有3個女兒嫁到外地。“都怪自己沒啥本事,把孩子們帶苦了。”劉奎遠說。如今,在危改項目支持和各方幫助下,他搬進了兩室一廳的新居。

住進了新房還有了穩定收入,劉奎遠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享有的產業扶持項目資金2000元及土地入股龍翔雲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可分紅3300元﹔將“金融扶貧”的貸款5萬元委托在當地龍頭企業經營,每年也可分紅4000元。此外,他還常到龍翔專合社務工,掙到一筆不小的務工費。

在龍尾、福樂、勝利3個村,得益於跨村聯建黨組織帶來大發展的遠不止劉奎遠一家。在黨組織聯建過程中,3個村的村庄建設、產業布局、交通路網、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休閑旅游實行“六合一”總體布局,修通旅游環線和產業路近20公裡,建成新村聚居點3個、新建微水池17口、提灌站2處,成功打造三十二梁國家AAAA級旅游景,龍尾社區被授予“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下一步推動產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平昌縣6個跨村聯建黨組織,採用“黨總支+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直接帶動6300畝的產業基地建設,新增就業崗位480余個,年增加當地農民收入7600多萬元。(通訊員 楊爽)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