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愛國情 奮斗者

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顧昌華——大山裡的“菇老師”

本報記者 張 爍

2019年10月09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顧昌華在工作中。
  資料圖片

7月,貴州梵淨山。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顧昌華,帶著學生們在深山老林裡找桑黃,藥用菌中的“黃金”,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聽當地村民說,山裡有棵樹齡300多年的老桑樹,有人曾在那裡採到桑黃。

顧昌華今年55歲了,這時節的毒虫瘴氣厲害,關節炎和頸椎病又犯了,有人勸她,她卻沒放在心上。“哎呀,這裡有!”老桑樹下,顧昌華喜出望外,“我們帶回實驗室去進行分離純化,爭取人工培育出桑黃!”

這就是貴州大山裡的“菇老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授、高級技師顧昌華。從教33年,她培養職業院校畢業生5000余人,指導幫扶當地發展食用菌產業1100萬棒,累計實現產值9000萬元,輻射帶動1000多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不負自己的三尺講台

“食用菌裝袋,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一步也不能錯!”實踐課上,顧昌華來來回回,逐個給學生打分,“你現在接種不成功,一兩塊錢的材料浪費了沒關系。可將來要當農業技術指導員,指導農民一種就是二三十萬袋,出了問題,那損失可就大了!”

“不負三尺講台”,是顧昌華22歲當老師時給自己提的要求。她要對學生負責,對這些未來的農技指導員負責。“三分栽、七分管,一次責任心不到位,雜菌就來了,菌袋污染了,就前功盡棄。”一屆屆學生,都聽過“菇老師”這句話:“科學容不得半點含糊。”

顧昌華有耐心,一次教不會,就再教一次﹔理論太艱澀,就把理論融進實驗裡。講花卉生產,顧昌華要求每個學生至少養五六盆花。期末考試,顧老師“看花打分”,分數佔技能考核成績的50%,學生們每堂課都不敢懈怠。“那些平常不愛上課、不愛動手的,也被調動起了積極性。”顧昌華還要求學生詳細記錄制棒、養棒、出菇、採菇過程,學期末制作PPT匯報。

期末時,全班幾乎都通過過程性考核。更令顧昌華欣慰的是,有名當初課上不積極的學生,主動申請暑假留校,“繼續我的食用菌管理項目。”

帶動更多人學農愛農

“這是靈芝,這是羊肚菌,這是大球蓋菇……”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梵淨山食藥用菌標本館裡,陳列架高至屋頂,足足有90多種野生菌標本,僅浸泡標本就有200多瓶。

“每一朵野生菌都是寶貝!”5年來,顧昌華帶領團隊成功分離試種了10多種野生羊肚菌菌株,目標是選育優良菌種。目前,團隊向農戶提供平菇、香菇等優良菌種,比常規品種產量提高10%以上。

選出好苗子,帶出好隊伍,把科研的接力棒傳下去。2013年起,顧昌華在青年教師和學生中組建起“食用菌菌種繁育技術服務團隊”,她期待通過產學研結合,培育出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

“顧老師,新品種培育失敗了,幾個月的努力付諸東流。”有一天,收到團隊成員、學生徐鬆發來的消息,顧老師回信:“科學研究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我們隻有百折不撓,才能追尋並且靠近真理。”

在她的帶領下,一支隊伍慢慢成長起來。“我想帶動更多人學農愛農、更好地服務農業。”

顧昌華教過的孩子,有的成為農技專家,有的成為基層干部,有的升入更高學府。“我最珍視的,就是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成才!”

幫農民“學生”增收致富

“被污染的菌棒隨意堆放,很容易相互傳染。”在銅仁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村的一個香菇大棚裡,顧昌華說:“被污染的菌棒要麼燒掉,要麼深埋。”

除了校園裡的孩子們,顧昌華還有很多農民“學生”。她的另一個身份,是貴州省優秀科技特派員、銅仁市食用菌首席專家。

銅仁,地處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腹地,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靠山吃山,食用菌就是老百姓脫貧的“金鑰匙”。“種蘑菇能掙錢?”改變當地農民的觀念,並不容易。顧昌華苦口婆心,掰著手指頭給農民們算賬:“一個菌袋出1斤蘑菇,按掙3元算,刨去成本,第一桶金就賺到了。”有的農民畏難,顧昌華支招:“不會種菌,先種抗雜菌強的平菇。”現在,農民“學生”們種出的食用菌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他們感恩:“要是沒有顧教授,不可能賣得這麼好!”

“學農的人,心都是跟著泥土長的。”顧昌華說。這些年,她扑在田間地頭,先后攻克了香菇平菇高溫高濕鏈孢菌污染、夏季木霉污染等難題。有了產業,脫貧攻堅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因為貢獻突出,顧昌華榮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優良的種子種在農民田間,把真善美的種子種在學生心間!”顧昌華笑道。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9日 12 版)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